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财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财会研究 >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

2017-12-03 21:0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慧宇 王京文 吉林工商学院

摘要:审计重要性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是决定审计风险、审计范围、审计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研究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风险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三者互为补充,互相影响,若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余二者会随之改变。本文对审计重要性、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进行概述,然后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风险

引言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始终是在审计工作计划和评价中并行的重点,确定这二者才能确定审计证据。简而言之,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缺一不可。除此之外,审计证据则是反映审计工作的关键。所以,审计重要性、审计 风险和审计证据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风险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综述

(一)审计重要性

审计工作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拓展的。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许多经济业务变得十分复杂,不仅包含内容众多,而且判断时具有较高的难度。如果财务信息不透明,不真实,对于社会的发展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对于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披露,需要财务报表进行确认,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去判断重要性。重要性的判断是否准确,也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对于审计人员而言,能否判断审计重要性则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发展。

在不同的环境下,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其主要以对错报金额与性质的判断为主。错报是否重大,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决策是否正确,因为财务报表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财务报表显示的内容直接对接错报的信息,其结果可想而知。错报是否重大,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影响程度而定。如果错报大大影响到决策,那么就是重大错报,也可称之为重要性错报。

通常,数额大的错报比数额小的错报更重要,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其重要性不再受到错报数额大小的影响,因为其性质严重的话,那么就会很重要。因此,判断错报重要性是要从多方面去衡量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审计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需要考虑到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这样也可以判断某一事项是否重要。

审计重要性根据不同的环境也会有所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报表使用者会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有些错报可能是重要的,有些错报可能并不重要。总之,对重要性的评估需审计人员通过职业进行判断,根据环境和其他因素合理判断重要性。

(二)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主要值得是为形成审计意见所取得的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审计证据的搜集与审计测试密切相关。审计工作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而审计证据就是根据目的进行收集和筛选的部分。不同的审计测试程序会获得不同质量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在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调查与评价,然后对内部控制建立和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取得测试结果后,再进行审计计划的修订。因为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所以需要进行符合性测试。此外,还要对会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测试的目的是验证财务报表中每个项目的金额是否正确、合适。

(三)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有重大的错误或者漏报,审计后可能会存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样就会有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在审计中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这样就会有误差,而且难以消除。审计人员需要承担做出错误审计意见的风险。当前社会经济的业务十分复杂,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也会影响到审计结果,风险始终贯穿于审计活动之中。研究审计风险可以进一步对其合理控制,从而减少损失或或者发生的频率,却不能完全消除。

审计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产生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活动的类别息息相关。如果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较差,或者对项目进行错误评价,财务状况不佳等等,都会产生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某一环节中出现失误,就会增加审计风险程度。审计风险是可控的。虽然审计人员会产生审计风险,但却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实际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主要是从财务报表使用者角度来考虑的。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都可能会导致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受到影响,如果改变其决策,就说明该错报是重要的。重要性是衡量错报或者漏报的底线,换言之,超过这一底线就是不可接受的。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编制审计计划的时候需要对重要性水平进行评估,这样才能确定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二,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正确判断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程序的执行是否到位,从而确定审计证据。审计证据质量受到审计重要性的影响。如果重要性水平低,说明错报和漏报被容忍的程度小,这就需要执行更充分的审计程序才能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反之,审计证据就会少。因此,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是反向的。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受到审计测试与内部控制的原有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全部审查出所有的错报或者漏报,这样就会有审计风险。通常在审计测试中,审计人员需要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这就需要考虑到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能够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与报表使用者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审计人员通过判断重要性得出的水平与报表使用者可以接受的水平差异就是审计风险。通过审计人员判断的重要水平越低,说明审计程序需要充分执行,审计人员能接受的审计风险也随之降低。客观重要性水平的评估保持谨慎的时候,就意味着该水平或者很高,或者偏离很小,如果评估过低,而且审计程序没有必要执行,却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说明审计风险可以被接受的程度小。因此,评估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审计风险呈正向关系。

客观性重要水平是会计报表使用者可承受的错报或者漏报水平的心理预期。可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判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其能接受的水平就是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报表使用者能够承受错报漏报水平高时,就意味着审计人员责任承担可能性越小,损失也会因此下降,能够接受风险较小,呈反向关系。客观重要性水平要可接受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随着重要性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审计风险降低,反之则升高的关系。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大于客观重要性水平还是小于客观重要性水平,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如果面临的最终审计风险较低,却可能会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成本,不管是在符合型测试还是实际性测试中,还会造成信赖不足、误拒风险。因此,准确定位重要性水平才能实现效益提升,降低审计风险,将评估重要性水平与客观重要性水平保持一致。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性,重要性是一种程度,如需要审计人员对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的重要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首先,客观重要性水平决定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通常,审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可以按照金额大和金额小来进行评估。如果重要性水平是金额高的部分,错报不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那么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程序的时候只需要针对高出这一金额部分的错报漏报进行严格审计查找即可。如果重要性水平是金额较低的部分,就意味着金额较低与金额大之间的差额错报漏报会影响到决策,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高出金额高的错报漏报,还要查找这二者之间的错报漏报。因此,金额高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会低于金额低的审计风险。

由此可见,审计人员需要确定客观的重要性水平,再决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需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了解评估的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鉴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同时呈反向关系,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应该是正向关系。审计风险越高,审计证据需要搜集的数量越多,审计人员搜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可以结合审计风险程度来定。审计风险水平最初被估计得较高,就说明审计内容比较复杂,需要有越发细致的测试程序,从而提供充足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意见的难度与失误,同时,将审计风险降低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最初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低,那么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就不会太复杂,通过数量较少的审计证据就足可以支撑审计意见。审计人员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审计风险是主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同样呈反向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四)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随着审计过程的不断推进,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判断是否合理,确定其是否面临过高的审计风险,而审计证据数量则满足充分性要求。确定审计程序后,注册会计师可以确定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重要性水平十分接近,那就意味着初始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数量都要适当。

注册会计师会存在对初始重要性水平估计过于保守的可能性,因此,一旦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水平更高的重要性,就可能会因操作过多审计程序和过多的审计证据,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工作效率。

注册会计师如果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更低,低于最初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会对被审单位通过加深了解后,对被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再次全面估计。注册会计师认为重要性水平较低的错报会影响决策,这样就会按照最初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所设定的审计程序执行,也不会搜集在最初估计重要性水平和较低重要性水平之间审计证据。此时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提高,审计风险水平也高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此时,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就不适合用在此处,因为审计风险提升,需要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这样必然会影响证据的收集。如有可能,最好可以扩大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这样就可以降低重大错报风险;或者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证据,从而降低检查风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通常会尽量减少实质性测试,这样才能让提高审计效率。与实质性测试相比,符合性测试是基础,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后再开展控制风险的审计程序。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安排情况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如果内部控制不完善,就需要有实质性测试,从而获取更多证据。

参考文献:

[1]孙保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1):186.

[2]刘金雪.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12):144-145.

[3]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01):70-74.

[4]杨旭群.试论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间的互动关系[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03):22-25.

[5]刘慧芬.再论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J].财会通讯,2004,(14):81-83+67.

[6]张瑞明.审计风险及其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8):171-172.

[7]陈龙.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2):73-7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