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财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财会研究 >

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的分析

2018-03-23 23:3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舒晴    南昌市城建档案馆

摘要: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有利于指导会计人员按照规范进行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其主体承担着信息参与和沟通的作用,能保障会计准则正常实施。对此,笔者对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会计准则;运行主体;互动机制

引言:会计准则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促使其按照工作质量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同时,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运转情况进行监管,防止出现财务欺诈、徇私舞弊等问题。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不是针对经济现象而产生的,而是在反复实践中获得改进和完善的活动,有利于实现会计主体之间的互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便于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推动事业单位安全、稳定的发展。

一、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的概念

(一)会计准则运行主体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会计准则运行主体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监管主体,需要三方主体共同行使其职责,以改进和完善会计准则。根据我国政府职能机构划分可知,制定主体为国家财政部,需要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机构会对会计准则进行起草、制定,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修改和完善。执行主体则是各个事业、企业单位,并有会计人员来执行会计准则,需要按照会计操作标准和规范进行工作。而监管主体是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等监管机构,由其对执行主体进行监管。由此可知,执行主体既要遵循制定主体出台的会计准则,又要受监管主体的监督与管理,在三方的共同作用下,可保障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等行为。

(二)互动机制

第一,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上是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制定主体出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行为和意识,当需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时,都会对执行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其按照新标准、新技术、新理念进行会计核算,并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制定主体并不是随意制定会计准则的,还需要考虑到执行主体的利益诉求,一般需要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吸引广大执行主体参与到制定讨论中来,以保障制定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监管主体与执行主体并不仅仅是互相监管的关系,还存在保护、反馈等关系。当执行主体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时,需要由监管主体进行管控,严厉打击违法乱纪等行为。同时,还可以保护事业单位正常运行,防止发生信息风险和财务风险。另外,执行主体在制定财务报告时,有利于将市场信息反馈出来,为监管主体管控市场提供了信息支撑。促使其掌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进行改正,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从而全面约束会计的行为。

第三,制定主体与监管主体也是互为作用的两个方面,当制定主体出台完善的会计准则后,促使监管主体按照准则进行管控,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监管主体所反馈的信息可被制定主体所吸收,有利于了解事业单位的利益诉求和运行情况。彼此之间互为合作、信息共享,可共同管控会计的行为,确保会计准则安全、稳定的运行。

二、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的分析

(一)会计准则修订

制定主体在修订会计准则时,部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使得部分准则缺少完善的体系标准,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拥有较大的选择和判断空间,为会计人员操纵准则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加大了银监会、证监会的监管难度,在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时,容易出现偏差。例如,会计准则在修订前,一些准则不够完善,导致会计实务工作有明显的自主性,当监管主体制定工作报告时,经常会出现事业单位计量误差的问题,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在收入准则制定上,需要会计人员坚持“五个标准”,但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模式也向多样化发展,导致收入核算、计量核算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对这类问题进行处理时,仅靠解释和说明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对现有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以完善准则体系。我国财政部针对财务报表和收入标准方面进行了修订。对一些业务收入、计量金额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可以有效解决会计自主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有利于事业单位创新新兴业务,满足自身单位的发展需求,又可以强化会计准则的约束效果,保障会计人员可以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核算。由此可知,制定主体可根据监管主体反馈信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现有准则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订与完善,有利于约束执行主体的行为,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二)新增会计准则

经济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某一行业、业务等发生改变时,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使得其他行业、业务等也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受到了影响,不利于事业单位了解目前的发展状况,难以正确制定管理规划和发展决策。因此,制定主体需要对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进行分析,针对新行业、新业务来新增会计准则,以满足会计核算的发展需求。例如,监管主体在制作工作报告时,经常会发现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一些事业单位缺少信息披露依据,在处理财务信息时,缺少相应的披露依据和条件,导致事业单位不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对此,我国财务部在2014年、2017年多次新增会计准则,对执行主体权益的披露进行了规定。由于每个执行主体的权益范围不同,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有不同的规定,有利于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保障披露质量。

(三)会计准则解释

确保会计准则可以顺利实施,不仅体现在制定主体与监管主体上,还体现在执行主体的自身素质上。若执行主体不能正确理解会计准则的要求与规范,在执行时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虽然这个问题可以由监管主体负责引导,但所起到的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主体对会计准则进行详细的解释,为执行主体指明方向。例如,根据近些年的监管报告可知,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会计准则理解错误的问题,使得业务发展、投资发展等受到了影响。导致会计人员无法正确编制财务报表,经常会出现业务处理不当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处理上,可通过会计准则解释来解决,我国财政部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条例,对事业单位的投资业务、业务处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并在实务处理上提供了很多的处理规范。同时,对事业单位的实际处理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证明了会计准则解释的有效性。制定主体通过与监管主体进行互动,有利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对相应的准则进行解释,能有效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以降低执行主体的风险程度。

三、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参与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缺少积极性,主要体现在缺少会计准则制定讨论和执行反馈方面,其互动性比较差。同时,制定主体不能及时了解执行主体的实际情况,只能靠监管主体来获取反馈信息,导致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了会计准则运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对此,我国应赋予制定主体一部分权利,在其内部设立监督检查机构,由其对执行主体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可为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提供互动平台,及时进行信息共享,便于进行沟通,从而及时修改,确保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其次,我国在会计准则执行监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有多个监管主体,包括证监会、银监会、国资委等。但每个监管主体的监管范围有限,在事业单位监管方面存在监管盲区,使得监管效率受到了影响。对此,我国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一方面要扩大现有监管主体的权力范围,使其形成有机互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单独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以约束其行为,保障会计准则可以顺利实施。

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制定主体需要收集监管主体所反馈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会计准则体系,以满足执行主体的实际需要。但从目前来看,制定主体与监管主体缺少互动性,信息交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及时进行调整与指导。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互动体系,要求制定主体与监管主体健全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双方工作的灵活性、有效性、及时性,从而保障工作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会计准则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变化的特点,需要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监管主体三方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及时获取信息,便于了解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发挥互动机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卜君,孙光国.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7(08):3-11+94.

[2]郭玉.企业会计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思考——以会计造假为例[J].山西农经,2016(02):91-92.

[3]张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变化探析[J].财会研究,2013(06):35-3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