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工业旅游“跨界”发展研究

2017-03-22 20:2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葛玲妹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4年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项目编号:FX2014194

摘要:工业旅游是工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开发的产物,在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旅游的开发对政府、工业企业、旅游业等多方都有现实意义。目前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存在受重视程度不高、融合型人才缺乏、产品融合难度大、专项营销缺乏等“壁垒”并限制其发展。因此,本文以产业融合为切入点,提倡“跨界”联合开发,争取当地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培养融合型人才、提升产品吸引力、丰富融合模式、打通供需渠道等方面着手消除融合“壁垒”,加快工业旅游“跨界”融合进程,助推传统工业与旅游业双转型。

关键词:工业旅游;“壁垒”;“跨界”;融合对策

目前“以跨界、连接、协同为主线的‘旅游+’发展模式是综合国家战略、时代需要的大旅游发展实现途径。”工业旅游是“旅游+”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旅游业与工业融合而生的新型旅游业态,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它们的融合相比“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来的更加艰巨,却也因为相距甚远使它们的融合才能碰撞出异样的火花,具备“跨界”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跨界”融合开发工业旅游的战略意义

    (一)对工业企业而言。开发工业旅游可以搭建企业与经销者、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平台,把公众吸引到企业,变被动“推出去”的广告,为主动“走进来”的对话,可以充分展示企业自身的底气与魅力。首先,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一些高端定制产业,更能及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设计与生产;其次,能迅速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客户的信任。第三,能引导企业更注重厂区环境与排污处理,加速传统工业企业转型,走产业融合之路开拓新的发展路径,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二)对旅游业而言。在我国进入全民旅游的新时代,为满足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的现代人的“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需适应旅游业转型的大趋势,不仅要旅游方式多样化,更要开发新型旅游资源。工业旅游能让工业企业从第二产业融合到第三产业,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具有一定的知识传播和科普性,通过“跨界”加强多元化竞争优势是对传统旅游的有效补充。

(三)对地方政府而言。工业旅游一般适合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中大型企业或者是典型地方产业集中地区的中小企业联合开发。因此一方面开展工业旅游有助于树立工业企业品牌或地方产业品牌,有助于将城市品牌有形化,提高城市或地区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也能推动本地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传统旅游资源不丰富地区,开发工业旅游资源有利于其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工业旅游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通过工业旅游“跨界”开发,不仅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工业资源,也会对那些所谓的落后的工业遗弃地给予重视与保护,看到它们的社会资本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犹如保护上千年的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意义。

    (四)对游客而言。随着旅行经历的增加,观赏型、度假型、探险型等旅游方式已为大众熟知;无论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还是人工开发的主题乐园也都稀松平常。工业旅游以工业企业复杂的生产流程、科技创新、科学文化、企业文化、历史演变历程来充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丝绸的形成之路”、“瓷砖的艺术”、“娃哈哈的工艺流程”。特别是通过工业旅游吸引青少年游客,向其展现工业魅力,有助于其认识工业、认可工业,有利于工业产业的有效传承与传播。

二、我国工业旅游实践分析

国内工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长春一汽、燕京啤酒、首钢、宝钢、海尔等大型企业首先尝试。我国自2004年开始评选出第一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并陆续更新。截止20155月全国共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40,遍布全国29个省(直辖市)。

首先,从分布地域分析,东西部地区工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各省分布数量也不均衡。山东省最多有40家,企业类型丰富,以酒类、电器制造类企业最多;其次是江苏、浙江,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企业较多;最少的是海南和宁夏,分别各1家。可见目前工业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良好,工业发展较强,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和省份。

其次,从涉及的企业类型分析,工业旅游涉及的企业类型广泛。主要包括酒类、饮品类、能源矿产类、钢铁类、食品类、医药类、纺织类、服装类、机械制造类等。其中酒类和饮品类企业数量最多,几乎各省都有涉及。

第三,工业旅游示范多是规模大、品牌响的代表型企业。已公布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企业名录多是该产业的代表型企业,如乳业、饮品代表蒙牛、伊利、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酒类代表青岛啤酒、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等;钢铁企业代表首钢、鞍钢、包钢、宝钢等;以及海尔集团、长虹集团、海信集团等国产知名品牌都已是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第四,工业旅游示范企业充分体现各省(地区)产业特色。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看,各省工业旅游示范点不仅分布数量不太均衡,省内企业类型也呈多样化。但仔细分析各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类型也能直接反映该省(地区)产业特色。比如黑龙江的重工和油田;山西、内蒙、辽宁的煤矿;江苏、浙江的丝绸纺织;内蒙的乳业;贵州、四川的酒业等。

第五,工业遗产旅游在国内还是稀缺资源。德、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工业旅游主要是将废弃工业区成功转型为工业遗产旅游。我国目前340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基本都是“活”的工业企业,依赖生产性景观所开展的工业旅游。上海“8号桥”工业创意园区、1933老场坊、铁岭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工业遗产遗迹类工业示范点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三、国内工业旅游“跨界”融合中存在的“壁垒”

我国工业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定成效,但工业与旅游业作为不同产业一直以来可谓是界限分明,虽有很多突破口,但也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如图1

1:工业旅游“跨界”融合遭遇的“壁垒”

图1:工业旅游“跨界”融合遭遇的“壁垒”

因此需充分认识工业旅游发展中遭遇的“壁垒”,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跨界”融合,下面对跨界开发中存在的“壁垒”归纳如下:

(一)工业旅游“跨界”开发,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对于景观旅游、民俗旅游对工业旅游示范点在管理活动、政策扶持或辅助措施上缺乏力度,也没有将工业旅游纳入城市旅游活动方向或产业来进行规划、开发或政策支持;从工业企业角度看,工业活动作为主业始终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旅游业作为副业,它存在的价值是为主业服务;当前工业旅游的不成熟导致公众对工业旅游的不了解和不认可,认为工业旅游只是特定人群到工厂参观,并没有认可它也可以是“养眼、养身、养心、养智”的复合型旅游。

(二)工业旅游“跨界”开发,主体单一,利益分配有待完善

目前工业旅游开发主体基本都是单个工业企业本身。一方面由于工业旅游资源属性的限制,当地政府并不能像开发民俗旅游、景观旅游一样作为开发主体介入,自然在资金扶持、政策的支持等方面带来巨大阻碍;另一方面缺乏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主导,单个企业独立开发工业旅游很难集结同一行业力量,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也不利于打造城市名片。

(三)工业旅游“跨界”开发,融合型人才缺乏

工业旅游“跨界”经营开发又一瓶颈在于融合型人才缺乏。无论是工业旅游的整体规划设计人才,还是基层的专业解说人员都很稀缺。工业企业类型多样,每个工业企业的自身资源特色也是各不相同,如钢铁、酿酒、食品、纺织等不同企业类型在工业旅游开发中都是特色鲜明,不可能雷同复制。因此在工业旅游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前期工业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规划设计、建设开发乃至后期的运营调整都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由于工业旅游在旅游业内也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此鲜有高校单独开设工业旅游专业或设有工业旅游培养方向,直接导致工业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四)工业旅游“跨界”开发,界线阻碍多,产品融合难度大

工业旅游作为工业资源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形成的一种旅游新业态,不是简单“加法”产物,而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产业的碰撞融合。不仅受到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同的钳制,更在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资源、技术、产品、市场、文化、安全等多重界限。当前国内工业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程度和内容参差不齐,“多数工业企业没有对工业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以符合旅游市场需求,也不接待一般的游客,只是接待与企业有特殊关系的人群到企业参观学习,工业旅游发展处于资源利用的初级阶段”,工业旅游景区资源配套不完善。随着旅游旅游活动的普及,旅游者对工业旅游资源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强烈,当然他们对工业旅游的消费期望也更成熟,不是一般的车间参观、展示厅购物所能满足。

(五)工业旅游“跨界”开发,营销缺乏,供需不畅

   目前国内除340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外还有很多工业企业也已经开展了工业旅游,但多数企业还是把工业旅游当作企业的副产品,没有专门的营销宣传。工业旅游产品也鲜有与旅行社等销售平台开展合作,虽有上海趣普仕旅行社以及广东“国旅假期”曾经推出过工业旅游线路,但影响力度和持续性并不如人意。包装和营销的不足导致现有的工业旅游项目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供需不畅致使大部分旅游者依然只热衷于传统的景观旅游。

四、工业旅游“跨界”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习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跨界”融合,相互促进,工业旅游开发成为传统工业与旅游业双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国内工业旅游“跨界”融合发展也在逐步深入,如图2所示:

2:工业旅游“跨界”融合过程演变

图2:工业旅游“跨界”融合过程演变

(一)明确当地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

工业旅游要想长期发展必须取得当地政府及旅游管理行政部门的支持,甚至以开发主体的身份介入到工业旅游的开发建设中,才能集政府、旅游行政资源、工业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之力,实现利益最大化、利益最优化。首先,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意识上重视工业旅游。出台产业融合相关鼓励政策,制定工业旅游行业标准,提高工业旅游服务质量,为工业旅游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当地政府也需要将工业旅游纳入当地城市旅游资源整体开发规划,协调好工业旅游与当地其他传统旅游(民俗旅游、景观旅游等)的关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扶持;第三,政府或行业协会,在发展当地工业旅游中应充分调动同行业内不同企业力量,协调投入及利益分配,避免行业内耗,扩大工业旅游发展的规模与开发深度;第四,政府及旅游行政部门也可以整合相关资源,在工业旅游的规划开发、产品设计、人才培训和合作发展等方面营搭建良好平台并予以专业的技术指导。

(二)加快工业旅游“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

    培养既懂工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是保障工业旅游“跨界”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在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工业旅游方向,通过高校培养融合型的各级人才,优点是能保证培养质量,缺点是培养周期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工业企业选派部分合适的员工进行相关旅游专业的进修与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优点是快速有效,缺点是一般只能满足基层类工作需要。

(三)精细化工业旅游产品,提升产品吸引力

工业旅游作为工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产品,不是两个产业单纯的拼凑,而是一个始于资源融合终于市场融合的一个动态的由点及面的过程。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属性,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与传统旅游资源相区别,扬长避短,注重产品“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和体验性”开发。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保证核心技术保护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营造丰富多彩的表象多角度来刺激感官。二是在纷繁复杂的表象刺激背后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业旅游要具有生命力,就一定要进口人们的文化需求,营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文化氛围”。三是完善工业旅游周边旅游六要素的配套。在主打开发“游、购、娱“的基础上通过自设、引进、合作、外包、加盟等多途径完善工业企业自身不太擅长的“食、住、行”等要素的配套,提高游客直观体验感受,延长停留时间,积聚人气,增加消费,进入良性循环。

(四)丰富工业旅游“跨界”融合开发模式,加深融合深度

    梁坤,杜靖川对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工业主导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存在三种融合状态,即依附模式、共生模式、独立模式。“依附模式是指其旅游的开展必须依托在工业生产基地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上,是企业将原有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开发出旅游体验价值的结果;电典型代表是产品生产线的观光体验和参与体验。共生模式是指企业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将多种功能整合运营,并赋予企业及生产产品的文化价值,来创造各业务所需的价值的结果;典型代表是工业生产基地中技术和产品的展示交流中心。独立模式简单说是打造专供游客体验的活动项目,强调旅游功能的专业化、旅游空间的专用化,以更好地依靠旅游运营来谋求发展,并通过丰富消费内容、提升体验品质等,来更大程度地开发和挖掘出旅游价值;典型代表是科技研发基地体验馆。进行工业与旅游的融合,在我国目前工业旅游开发现状,还是停留在表层阶段;工业旅游的主要客源也不定位为普通的旅游者,主要接待与企业有特殊关系的人群到企业参观学习,工业旅游发展处于资源利用的初级阶段。”

(五)做好工业旅游的宣传包装,畅通供需渠道

“要推动我国工业旅游快速发展,整合营销是重要推手,更是延伸工业旅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首先,取得政府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作为城市旅游规划的一部分来宣传工业旅游,提高工业旅游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其次,“游客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宣传力度”。因此工业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传统媒介充分告知公众工业旅游项目的存在,更要利用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送工业旅游景区宣传视频、交通食宿介绍、游览路线安排等,并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策划工业旅游事件营销、不定期推出主题活动、免费提供体验旅游机会。第三,充分利用旅行社等旅游产品销售和传播平台。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旅行社、携程等网络销售平台合作,将工业旅游产品纳入旅游产品大类,旅行社可以利用已有的客户资源,面向政府官员、企业家、退休人员、学生等目标客户群推广工业旅游项目;另一方面目可以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成立工业旅游专业服务旅行社。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整合资源,对工业旅游进行包装与营销,并保证供需渠道的畅通。

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型旅游业态,它的发展任道而重远。意识上重视,才能行动上有效。充分分析市场需求,企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既要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也要避免照搬照抄或片面“求新、求大、求异”,脱离发展实际,使工业旅游发展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李蕾蕾,Dietrich Soyez.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人文地理,20036):20-25

[2]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73-79

[3]赵阳,李连滨.德国工业旅游开发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04):9-11

[4]戴道平.工业旅游:增强企业活力的一种有益尝试[J].改革与战略,200210):26-27

[5]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8-114

[6]陈业讳,戴道平.浅析工业旅游的基本特征[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84-85

[7]丁金胜.我国品牌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以青岛为例[J].决策咨询,20134):43-48

[8]杨颖.产业融合: 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4):6-10

[9]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678-681

[10]栾丽霞,王少华,徐登云.工业旅游: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J].湖北社会科学,201309):82-85

[11]郎富平,徐云松.工业旅游发展的“达利”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3):85-91

[12]任彦.工业旅游专项服务旅行社——一种新型工业旅游产业经营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63-64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