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资本论》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理论关系

2017-10-15 20:2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易泽康  长沙市长郡中学

摘要 :随着建党100周年的到来,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进入决胜阶段,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我国产业结构的内部,外部之间的种种矛盾日益突出,而由产业结构带来的资源不合理配置和坏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峻,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马克思在其巨作《资本论》中建立的产业结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有“两大部类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论和平均利润理论”。这些观点以追求合理的产业比例关系为基础,对全面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比例不协调

我国产业结构虽说有调整,但是从各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基础薄弱,机械化不高,第二产业成本高,资源浪费,第三产业滞后,管理困难的局面一直以来未改变。具体分析可以得知:第一产业下降迅速,但是劳动力比重过高甚至过剩仍然存在。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要略大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但是第二产业的收入比重大于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制造业粗放型生产方式使我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诸多问题。在2013年第三产业比值占比46.9%,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这固然有积极意义,但传统的 “二,三,一”的结构的逆转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第三产业由于滞后和素质不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这也就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的局面,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却对经济拉动的相当有限,那么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的发展。

(二)产业间的关系与矛盾突出

产业之间都是有相互联系的,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出现问题的同时也会带动另一个产业的变化。承接比例关系中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基础性产业不能动摇,第一产业的稳定产值增加是保证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第二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及各种消费资料,去工业化程度过深会严重影响第一、三产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不仅抑制这两个产业的总产值增长,也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生活。第三产业不仅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多种生产,供给,销售服务,而且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从而提高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而粗放型的第三产业则显然达不到这种目标;过度的资源不合理分配与浪费,利用率的低下和信息的滞后甚至会使另两个产业产值下降,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三)产业内部的矛盾

产业中的内部比例不协调也会导致产业的生产率减缓。第一产业内部中的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是种植业的比重由所下降,而且对科技成果的实际运用不大,机械化程度还不够高,部分地区仍然用着传统的种植,收割手段。第二产业中部分行业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率,低生产率,低水平过剩与高技术层次的产品短缺并存的局面依然存在,制造业低成本红利逐渐消失。第三产业生活性服务业太多,而生产性服务业太少。房地产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这些传统的服务业比重太大,而新兴产业如文化,教育,科研开发,旅游等产业比例小,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具有的潜力与生产力还未表现出来。

二、《资本论》产业结构理论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的两部类理论作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知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和人类社会运行的重要理论。因此,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思想对于解决我国产业结构问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相互联系,包括产业所占的份额(比重)及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指依据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对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而言,一方面,生产过程的实现依赖于市场的运行。产品只有经过市场程序的检验,才能实现流通过程,使整个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因此,社会产品的流通应以市场为指导。另一方面,该理论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生产会破坏两大部类协调比例关系,导致整个社会再生产难以持续运行,须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波动和危机来维持短暂的平衡。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来维持是难以实现各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

三、《资本论》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产业调整升级的启示与意义

(一)注重协调两部类发展,促进三产业结构合理

    与现代经济中的三大产业划分不同,马克思将产业分为两个大的部类,这与现代经济的产业划分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其体现的对产业之间以及内部的协调,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产业发展高效稳定的发展。根据前面所提到的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产能过剩,内部发展调整缓慢。这其实是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调整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具体理论启示我们在产业结构转型期的过程中应注重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体现了协调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巨大。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需要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科技,人才密集型的产业。

(二)促进产业的分工协作,合理规划产业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分工与协作”的理论认为,分工与协作都能产生出新的生产力,所以其对提高产业效率往往有重要意义。随着我们的生产力与经济不断发展,分工与协作的能力应由低级简单协作向高级的复杂协作不断演进。由我国产业结构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有与其他产业相应的问题,基于十八大对新时期的要求,各产业要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做出合理调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应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增长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为出发点,落实好第一产业的对其他产业的保障作用。第二产业要走现代新型工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严格控制能耗排放标准,形成自主创新,替换效益不高,排放超标的企业保障制造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第三产业要落实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精神,不仅要将自身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传统行业转型,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更要以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部分对第一、二产业的生产进行优化扩大第三产业,装备制造的转型换代、工业与农业的研发,设计都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技术支持,发展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协作,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生产率,且也能使我国的智库更加完善,为我国输送优秀人才;第三产业的发达与否更是国际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平衡实体与虚拟经济,完善优化第三产业,提高其现代化,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加速第三产业的升级与优化。

(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推进产业结构演进升级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产业中的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产业调整停滞不前是,政府的协调,组织尤其重要。并且当产业政策滞后时,政府应当及时出台符合新时期的产业政策。当体系出现不完善,不合理时,需要政府发挥自我更新与其主导作用完善体制。即国家做出的规划、出台的政策、对阶段性产业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四)合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基础作用

在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刻,我国产业结构有着诸多需要调整部分。如企业垄断依然存在,价格机制的不完善,稀缺资源在某些地区价格表现与其价值不符。当企业有一定垄断地位是,其他中小企业必将在其价格打压下效益低下,从而使其垄断地位提升,会导致企业对这些稀缺资源的大量运用,也会导致价格机制的紊乱。现在国家的价格补助和对龙头企业的大量补助其实可以完全开放,加强完善各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实现企业竞争带来的自然优胜劣汰。也是企业之间不断相互开发研究新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调控固然重要,但是在市场交易与资源配置时,更多的是市场在起决定基础性作用,市场被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其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让各个企业在利润率的导向下,对资源的配置展开竞争。借助于市场调控,通过利润的差异调节资源的配置。那些企业,产业的效益更好,利润更高,资源要素必然会流向哪里。企业之间为获得资源,会提高自己的利润,利润的趋同带来的是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得到利润的企业便会进行扩大再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这就形成资源的自动配置。也能够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 实现优胜劣汰, 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完善市场配置,具体需要:1、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市场发育的程度。培育市场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2、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必须对原由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政府必须完善其法律法规。3、培养要素市场。发展规范金融市场、商贸市场、尤其发展资源市场。4、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完善市场竞争,法律的保障作用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加强执法部门、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健康发展。为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环境。

四、结语

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承担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的重要目标。应协调规划各个产业的份额和发展方向、化解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各项矛盾和突出问题,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马克思《资本论》相关理论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意义体现于:第一,两部类理论从产业份额、产业间关系的角度给出了化解过剩产能、把握产业间供求、依存等关系、优化产业间比例等建议。第二,根据分工协作理论,在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加强各个岗位的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产业优化升级进程。第三,根据平均利润理论,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有效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利润率逐渐趋向于平均利润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应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有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再生产比例的影响——兼论两大部类变化的历史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85,(01):13-34

[2]郝奇,赵军.马克思的结构理论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商场现代化,2011,(35):59-60.

[3]汪军,雷国本.论马克思利润率理论的现实价值——基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J].经济问题,2008,(08):6-8.

[4]李文珍,姜园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2,(06):123-124.

[5]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基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考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03):52-60.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