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研究

2018-08-24 21:3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曹雄彬  傅贻忙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株洲市社科立项课题《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研究》(ZZSK18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生态空间视角出发,结合株洲中国·动力谷发展现状,以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融合生态空间协调发展为基础,探索产业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以期为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生态建设提供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株洲·中国动力谷是一个动力产业集聚,创新能力超强,引领国际动力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动力谷,产城融合指城市区域空间与产业集聚区域空间的融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以及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了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株洲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空间文明建设,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推动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健康长效发展机制。

二、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强国”、“科技创新”再次引发了多数学者的共鸣。株洲作为重点工业城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环保、产能升级的压力。20139月“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的提出,标志“中国动力谷”正式展开。

(一)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株洲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作为基础。轨道交通行业被国家定义为着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海外订单超过420亿元,所生产的产品流向世界各地,打响了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品牌自信。

航空动力产业在株洲市拥有完整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体系,目前,株洲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已有涉航企业50余家,主要业务包括通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整机制等领域,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株洲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城市,已吸引60多家配套企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已基本形成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株洲产电机和电控两大部件系列产品已表现出核心竞争优势,以中车系企业为主导,株洲目前陆续开发了25种驱动电机,核心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株洲正在不断的转型升级。株洲云龙产业新城开工,标志着株洲向“动力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迈出了关键一步。以坚实的产业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打造产业为主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体系,构建产城融合的生态动力之城。

(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17年,株洲市高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3%,增速保持全市第一。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总量突破100家。在产业领域上,轨道交通产业全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7.8%,电子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较往年显著提高。

目前,中国动力谷产业体系由原来的“3+3+1”转变为“3+5+2”,其中“3”代表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5”代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代表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在此发展背景下,株洲中国·动力谷成功研制了全球首辆虚拟列车、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号召,取得了优越的成绩。

(三)生态建设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株洲积极响应生态建设政策,打造全市生态文明与污染防治新局面。2017年,147家中小企业关停验收,61家企业转型发展。同时,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259个,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动力谷”即战略性、产业性以及生态性发展的集聚。“中国动力谷”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保护绿心生态区,打造绿林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搭建全区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两型示范效果。

三、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建设问题分析

有金山银山,也要有绿水青山。有产业发展,也要有环境保护。株洲中国·动力谷为促进株洲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效应,但随着发展壮大,产业与生态空间的矛盾也逐渐明显。本文从以下个三方面来对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进行系统因素分析。

(一)生态空间建设力度不够

2017年株洲市高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3%。工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的制约了株洲中国·动力谷生态空间建设。产业发展是中国动力谷建设的重要载体,土地在产业的增长下也迅速的扩张,对于现状生态基础与空间资源等要素缺少合理整合,在这一种模式下,生态空间的建设力度就难以有效推进,制约了株洲中国·动力谷生态空间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空间建设压力加大

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稳步发展,也带来了产业能源的消耗力度。由于新型产业的的快速发展,产业能源需求日益增强,产业能源的消耗也不断扩大。生态空间的建设进一步被约束,产业生态环境就无法系统性建设,不利于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效契合,不利于株洲中国·动力谷的长远性发展。

(三)生态空间建设问题突出

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可持续发展,倡导产业发展与自然系统共存。株洲作为重点工业城市,在建设中国·动力谷的过程中,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长期性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的矛盾,导致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代价突出,生态空间建设无法有效突出作用。

四、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

产城融合即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存在的相互关系,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下,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联系越加紧密。株洲中国·动力谷以产业集聚为目标,坚持生态空间建设理念,全面促进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

(一)景观生态发展模式

景观生态学即通过生态学理论框架,将地理学、系统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景观是不同土地单元相组成的地理实体,也是经济、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载体。

株洲中国·动力谷以景观生态发展模式为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全面构建生态宜居环境。积极建设万丰湖生态景观,利用公园、广场等生态斑块,结合河道自然资源等生态廊道,构筑持续发展的绿地网络格局,最终形成生态网络系统。万丰湖生态景观位于新马创新城中心地段,占地2000亩、投资12亿元,拥有湖心小岛、阳光沙滩、运动广场等多处景观,为株洲中国·动力谷内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是株洲产城融合,生态发展的代表性项目。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通过生态学理论来指引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从根本上优化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资源长久性、集约性利用。

株洲中国·动力谷积极建设“谷”生态,通过产城共生,有机循环,构建产业、交通、能源等要素集聚体系。在绿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建设生态元素,另一方面也从源头抓好产业发展,坚持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协调的理念。把万丰湖作为新马创新城的中心,有效衔接动力谷自主创新园、风电产业园以及园区生活配套区,实现产城一体,资源循环。

(三)滨水空间发展模式

滨水空间即城市陆地与水区相连接的区域,它具有自然生态、空间开发以及功能混合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现代社会建设相互交融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

万丰湖生态景观项目秉承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致力于“人水和谐”环境的打造,构筑滨水特色的现代创新城,大大提升了株洲中国·动力谷的品质。形成了“水→人行道→绿化带→主干道→产业群”空间布局,使土地、产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株洲中国·动力谷打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1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图

1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图

五、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策略

创新发展是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的根本途径,加强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统一,全面改善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的布局模式,在引导株洲中国·动力谷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调整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一)构筑生态新格局,突出空间布局多元化

目前,株洲中国·动力谷主要通过三大产业以及其主导功能来突出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缺少对生态功能的布局,过于注重产业功能分区。导致功能单一,空间结构散落,影响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的持续推进。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就是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一体化综合发展,因此,必须构建生态新格局,改变注重产业功能轻视生态建设的现状,将株洲中国·动力谷内不同功能区域在空间布局上交叉融合,根据产业、服务、生态等多种功能空间要求,构建多元化发展空间形式,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统一,共融共进。

(二)完善配套措施,打造生态空间均衡发展

产城融合生态空间不仅仅只包括产业与生态空间发展,还要注重区域功能与生活配套措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基础公共配套措施的缺乏,导致无法吸引企业与人才的入驻,员工也会缺乏归属感。株洲中国·动力谷必须完善基础配套措施建设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打造生产配套,创新平台,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优质措施功能,为株洲中国·动力谷创建科技研究、技术开发等共享服务,形成生产、生态和休闲于一体的布局模式,促进产业空间发展与生态布局建设。

(三)系统优化环境,提高产业与生态融合度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系统构建进行定位,株洲中国·动力谷要优先发展“谷”生态的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引进企业门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资源耗用少、绿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的企业给予优先引进;另一方面,对区域内部企业进行严格管理,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氛围,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以及环境和谐发展。在开发建设新项目的同时,要坚持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的原则,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构建产业区域生态安全环境,实现空间上的生态化,促进区域人、地、产和谐发展。

(四)突出现代建设,合理规划产业结构特征

进一步深入“3+5+2”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在开放,多元的产业协同机制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与产业链的共融。充分利用株洲处于丘陵地带的自然属性,加强生产力要素的布局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实现产业结构间的相互协调,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建设区域重要节点廊道,打造区域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产城融合与生态空间相结合发展要求。

图2产城融合生态系统策略图

2产城融合生态系统策略图

六、总结

株洲中国·动力谷作为产业集聚区,为株洲城市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也带来了生态环境资源困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空间建设必然是产业区域建设发展的目标。对于株洲中国·动力谷,利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对生态空间建设,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株洲中国·动力谷整体性经济,生态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甫园,王开泳,陈田等.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2):207-218.

[2]杨天荣,匡文慧,刘卫东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关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布局[J].地理研究,2017,36(3):441-452.

[3]李细归,吴清,周勇.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J].经济地理,2017,37(3):210-21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