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经济转型和改革中的“去产能”机制探析

2018-09-08 21:3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肖华茂   彭剑  韶关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低碳经济下集群式供应链生态优化研究(编号:2014WTSCX094);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设计;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韶关市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对策研究(编号:Z2017012)

摘要:文章从系统和动态的新视角阐释了产能过剩的成因,指出产能过剩是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复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并从政府、企业及其他市场主体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经济转型和改革;去产能;机制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被列为五大任务之首,也是近几年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重点之一,这反映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的官方统计,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72%73.7%71.9%73.1%75%。虽然国内外对产能利用率的合理区间有不同的界定,但70%以下属于严重产能过剩却是共识。如果考虑到在产能如此之高的情势下,仍然有许多的投资和在建项目正在进行中,那么等到未来几年这些项目完成的时候,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迫在眉睫。

一、产能过剩及其危害分析

对于什么是产能过剩,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也有人认为,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略大于"是指除满足有效需求外,还包括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需要,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上述第二种才是过剩状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过剩。目前,学术界对后者的认同度更大一些。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若开工率低于70%,可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或是恶性产能过剩。顾名思义,恶性产能过剩的危害性更大,具体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影响: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其次,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三是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严重的产能过剩可能导致国家甚至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爆发。

微观影响:一是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企业效益大幅滑坡甚至亏损。二是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成本上升。三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四是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企业运营困难,可能导致失业率增加,甚至危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产能过剩产生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有学者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下的一种经营策略,是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一种策略和合谋行为下的策略均衡。如,基姆认为,政府的规制行为会使原有企业节省掉阻止新进入企业需花费的成本,而且原有企业会保有较多的剩余产能,迫使政府设立更为严格的准入限制。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和企业过度使用公共资源等原因,造成了产能过剩。在国内学术界,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上。现有文献大都从供给侧来探讨产能过剩的成因,目前关于产能过剩成因有三类主流解释。

经济结构失衡假说。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产能过剩源于国有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张维迎,1998)、政府主导的投资结构(杨培鸿,2006)和区域间技术级差较小(皮建才,2008)。这些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给出了产能过剩产生的根源,但现实经济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却远远超出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度。在非国有经济领域、私人投资领域以及技术差异较大的区域,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因此,产能过剩的成因需要从更细致的微观领域寻找答案。

市场失灵假说。还有学者认为产能过剩源于市场经济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源于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决策,即投资的“潮涌”现象 (林毅夫,20072010)。这种观点从企业投资决策的角度分析产能过剩可能源于“企业战略共识”和“信息不完全”,具有一定的微观基础。

体制失灵假说。有研究者认为产能过剩源于体制扭曲——不合理的投资激励。这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可能来自于体制方面的因素,比如软预算约束(Kornai1980)、地方官员政绩“锦标赛”(周黎安,20042007)、体制扭曲带来的投资激励(江飞涛等,2009)以及财政分权(王立国等,2010)等。这些观点强调了市场机制以外的体制扭曲是产能过剩的主因,并指明了体制扭曲带来的企业投资激励是其微观基础,从而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解读。

综合来讲,目前的研究从政府政策、市场、供给、需求等多个角度解释了产能过剩的成因,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我们认为这些研究过分强调了个体因素对产能波动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经济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政策的片面性,治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要实现政策的整体性和经济系统的协同性,首先需要理解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密尔曾经讲到,经济不发展要么是人类欲望不够,要么就是科技不发达。经济发展本质就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过程。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刺激着人类的欲望持续膨胀,需求不断升级。不能满足需求的产业被淘汰,新产业应运而生。并且各种物品或产品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各种学科和技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很难由个别企业或个人单独完成。于是,围绕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加之企业多元化等因素,各产业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人类需要贡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才能获取收益,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理解,个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主体既是供给者,也是需求者。每个主体只有满足了其他主体的需求,自身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供给和需求相互交织作用,构成了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的循环系统。由于人类的逐利性、非理性以及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需求的波动在所难免,很容易打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甚至是造成剧烈的波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来规范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减少或缓解经济运行的大幅波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产能过剩是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复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系统越规范,产能过剩或经济波动造成的危害越小。当然,解铃还需系铃人,产能过剩也需要通过市场的有效调节机制来化解,不能满足需求的产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使得供给与需求重新达到基本平衡。

根据以上结论,中国的经济现象就更好理解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的作用被弱化,供给和需求脱节,逐利性被抑制,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的表现是“短缺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得以确立和不断完善,需求不断释放,生产积极性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极大跃升。但与此同时,产能过剩也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二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系统的运行,致使非理性消费、资源错配和价格扭曲,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

三、“去产能”解决机制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既然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那么,我们认为“去产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产能控制在合理区间。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主体的协同运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一)政府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规范者,也是“去产能”的引导者。

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历史经验证明,在战争、大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短暂的直接干预,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减少灾害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过度的干预只能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因此,政府尽量不直接干预经济系统的运行,不参与资源配置,而是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看不见的手”的失灵现象,建立和完善保证社会经济系统良好运转的体制和机制。在这种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社会经济系统内的各主体会主动采取措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维持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的目的。第一,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规范市场机制,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市场失灵、非理性消费等现象的发生,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条件”。第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三,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从科教人才激励、科技创新保护和科技创业鼓励扶持等多方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以及创新价值的实现。第四,建立综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学的产能过剩评价标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为企业制订科学的决策和个人合理消费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第五,健全社会保障和培训机制,使失业人员得到妥善安置,通过培训再就业。另外,建立处置企业债务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市场化机制,通过市场的调节的作用来淘汰落后产能。第六,人的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只有扩大个人的有效需求,才能化解产能过剩。通过税收体制改革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减少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收入,增加有效需求。

(二)企业是“去产能”的实施主体。

企业“去产能”决不是简单地砍掉产能,而是通过科学规划把产能控制在合理范围。我们认为企业应该摒弃“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固有思维。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做与企业发展阶段和自身资源条件相符合的事情,切忌盲目跟风,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部分利益,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

[2]治理产能过剩要有新思路,中国节能在线,2014-02-27

[3]易宪容.中国金融危机或迟早要爆发.价值中国网,2014-02-11

[4]张维迎.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J].经济研究,1998(7 )

[5]杨培鸿.重复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个基于委托代理框架的模型[J].经济学(季刊),2006(1)

[6]皮建才.中国地方重复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4)

[7]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

[8]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 10 )

[9]KORNAIJanos Economics of Shortage [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0

[10]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

[11]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12]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13]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