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员工“乡愁”的隐含理论、影响效应与对策

2019-01-01 22:0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梁萧阳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背井离乡工作或上学的人数大大增加。乡愁是背井离乡的常见反应。虽然乡愁是常见的情感反应,但是乡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乡愁的影响后果是什么?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生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经过对乡愁的前因和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归纳和梳理,并侧重于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为如何缓解乡愁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后续进行乡愁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乡愁;影响效应;对策

一、乡愁的概念

FisherElder 将乡愁视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激励情绪状态,与悲伤和渴望家庭有关。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乡愁视为一种焦虑症,以家庭中常见的认知为特征。对于NijhofEngels来说,乡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反复出现在家中,想念朋友,渴望回到熟悉的环境,并经常同时发生身体不适的抱怨”。ThurberWalton认为,乡愁的特征是由于家庭和附属物的实际或预期分离而导致的痛苦和功能障碍。Van Tilburg认为乡愁是一种与搬迁有关的频繁发生的现象,这是地理移动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当人们离开他们的家庭环境时,他们通常会产生关于家庭的反刍思想,伴随着负面情绪甚至躯体症状。李海清认为乡愁就是个体对于家的一种依恋,这种依恋包括认知上重视家、情感上热爱家和行为上不离开家三重含义,其中对于家的情感依恋是乡愁的主要依恋关系。虽然这些定义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每个概念都以“家”为核心,可见得国内外对乡愁最基本的理解有一种异曲同工之意。

二、乡愁的理论探讨

(一)乡愁的心理学分析

1.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roy)聚焦于个体对自己和重要他人的亲密度与距离之间的最佳平衡的感知。该理论试图解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本质。

地方依恋:依恋关系是依恋理论的核心,通常关注关系,然而个人也可能会在其一生中与其他依恋对象发生额外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个人也会经历地方依恋。家是一个物理位置,地点或建筑物作为“家”的有意义标记。现有的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例如居住地,但地方依恋可能会远远超出家庭而延伸到其他地方,如自然界。 这一论断支持Tognoli的研究,他认为家庭符合以下五个属性:中心性、连续性、隐私性、自我表达和身份象征。

人的依恋:人与故乡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一个“爱”字上,除了爱故乡和家所拥有基本物质资源以外,最主要的是爱故人、家人。依恋理论是基于动物模型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如Harlow等人研究发现与母猴隔离饲养的幼猴,其成年后会遭受严重的情绪和社会问题,无法形成依恋,好斗且与其他猴子交流和协作时有困难。中国人对家人的爱对家人的依恋相比美国人更为严重。普遍的一个现象是美国孩子十八岁成年,就相对比较独立,这个独立体现在经济独立和生活独立。而在中国,普遍的现象是青年人对家庭的依恋非常强烈,有物质依靠和情感依恋。

情感依恋:情感依恋可以说是乡愁的根本原因。亲子之情、友谊之情、故土之情,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珍藏着魂牵梦绕的回忆。乡愁所怀念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感觉。正如余光中的《乡愁》所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满满的对故乡、对祖国大地的思念。故乡是你出生的地方,是你感到安全的地方,是你感到被爱的地方。家是心灵的港湾,是外出游子内心的归属地。这种情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影响人的一生。

2.符号互动理论

可以从符号互动理论来说明地方依恋。符号互动主义强调意义、自我,以及通过与他人互动构建自我的方式,并有三个主要前提:个体根据其意义行事;意义构成于社会互动;个体解释和修改互动中的意义。在“家”,个人与人和地方互动,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体验。为了关注意义的相互作用,研究已经利用符号互动论来探索个体如何通过个体意义构建具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地点的意义。地点或环境可以为个人带来不同的意义,取决于他们的社交互动。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依赖很大是原因个体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和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就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恋家情结,这种情结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因此难以改变。

(二)家教方式及自身特征

从家庭情况来看,当个体对别人的依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思乡之情。在对养育方式进行调查中发现,专制型或者冷漠型的父母培养的学生比权威型或宽容型的父母培养的学生更难以体验到乡愁。另外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对家的依赖情况也不同,独生子女对家的依赖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依赖程度。因此,个人对待亲密关系以及他们(早期)关系的性质可能是产生乡愁情感的基础。

乡愁情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一样,除了外界环境因素外,个体的性格和性别对其也有影响。从性格上看,情绪的不稳定与乡愁是有联系的。神经质和高度焦虑确定为易产生乡愁的关键特征,相对脆弱的个体,在焦虑的状态下易产生乡愁,内向、死板和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也倾向于产生乡愁,这类人较为自卑。与内向和神经质的研究结果一致,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的人的不易产生乡愁,即便产生乡愁也不会影响到生活。从性别来看,女生更加容易产生思乡之愁,同样John Archer等编制想家问卷(homesickness scale)并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恋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由于独立性不如男性,因此对家的依恋程度更高。对于出现这种结果原因是男女两性在情感体验的深刻、细致与稳定性方面有区别,女性与男性相比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差些,但女性的情绪敏感性较高。

(三)乡愁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乡愁原属文化哲学范畴,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更寄寓一种文化表达。乡愁也是根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它可能是一杯老酒、一口古井,也可能是一棵百年老树、一弯故乡残月。在传统社会的古典文化中,乡愁属于审美范畴,是人们离乡若干年后对村落的美好反思和回忆,其本身颇具美感。乡愁文化是抽象的,是用文化的物质载体牵引着背井离乡人对故乡思念的心,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染,通过乡愁文化使思乡之人进行情感交流,寻求精神慰藉。

三、乡愁的影响效应

(一)乡愁影响工作绩效

员工的表现不仅取决于工作场所中可利用背景资源的数量,还取决于员工是否能够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根据家庭工作资源模型,思乡可能会消耗物质或精神能量,影响个人工作,降低工作绩效。外漂的工作者常会产生对家庭的反思,并且有强烈的回归愿望。这些持续存在的想法可能会消耗他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削弱工作场所中情境资源的使用。因此,他们倾向于看到自己工作的消极方面,并将上司的反馈解释为问题而非帮助,同时缺乏充分参与工作活动的物质能量。这一发现表明,思乡情​​绪破坏了员工在工作领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可能性,这可能会损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表现力。

(二)乡愁影响身体健康

经过资料分析,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有乡愁情绪的人可能会体验到真实的痛苦,会增加身心健康患病的风险并且主观幸福感较低。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大多数乡愁研究都将乡愁视为导致慢性抑郁和功能障碍的慢性病理状态。很多研究者对高中生的思乡之愁进行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的乡愁情感已经影响到了健康。例如,Fisher认为乡愁会产生孤独感,使人烦躁不安,甚至是抑郁,增加了身体健康问题。

(三)乡愁与网路成瘾有关

在对新生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与学生的年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适应能力有关,而且还与乡愁有显著相关性。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新生适应不良”。在各种因素中,一个明显的因素就是离开家庭,独自一人生活学习,所产生的孤独寂寞感,此时又没有可倾诉的对象,再加之有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迷恋网络成为这类学生的首要之选。

四、缓解乡愁的建议

(一)增加社会支持

想家的人通常渴望家人和朋友,并与重要他人保持联系时进行更好的调整。这些重要他人可能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社会支持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并缓解抑郁症。因此,可以寻求社会支持来缓解乡愁。比如经常给亲人朋友打电话,或者是寻求来自同一地区人的相互沟通等。另外可以通过增加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在社交活动中提升自我效能感,获得自信心。针对企业员工,企业应该为异乡员工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安排优秀的异乡员工和家人旅游,或者对业绩表现好的员工延长假期时间等,通过企业的福利支持,缓解异乡员工的思乡之情。

(二)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开放的性格

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是外出人员工作调整的唯一两个重要预测因素。情绪稳定性反映了自信、安全和稳定的倾向。研究发现,情绪稳定的个体不易受到思乡的负面影响。此外,情绪稳定与家庭干扰负相关,缓解家庭干扰对工作领域的负面影响。因此,情绪稳定的人在工作学习期间可能不会受到思乡情绪的影响。

开放性反映了想象力的变化,开放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口头流利,表达幽默,这可以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中与他人建立轻松地人际关系。证据表明,开放性可以减轻乡愁的负面影响。此外,性格开放的个人对学习体验有积极的态度。开放度高的个人更积极主动,更加喜欢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因此,开放度高的人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太可能受到乡愁的影响。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的时候,也应该多多关注乡愁给人内心带来的困扰,员工的情绪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众多研究者提出各种策略和制度来管理或者激励员工,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绩效,但是却忽视了大多数背井离乡员工的因思乡之情而分散的个人精力。因此,如果企业能为异乡员工提供一些温情的关怀措施,那么可以大大增加异乡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Fisher S, Elder L, Peacock G. Homesickness in a School in the Australian Bush[J]. Childrens Environments Quarterly, 1990, 7(3):15-22.

[2]Nijhof K S, Engels R C. Parenting style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homesicknes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7, 30(5):709-720.

[3]Thurber C A, Walton E A.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homesickness[J].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7, 119(1):192-201.

[4]Tilburg M A L V, Vingerhoets A.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Moves. Homesickness and Acculturation Stress[J]. 2006.

[5]Tognoli, J.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In I. Altman & D. Stokols (Eds.),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Wiley, 1987: 655-690.

[6]Archer J, Ireland J, Amos S L, et al. Derivation of a homesickness scale[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8, 89(2):205–221.

[7]Ten Brummelhuis, L. L., & Bakker, A. B. A resource perspective onthe work–home interface: The work–home resources model. AmericanPsychologist, 2012, 67:545-556.

[8]Fisher S. Homesickness, cognition, and health.[M]// Homesickness, cognition, and health. Erlbaum, 1989.

[9]Kinnunen U, Vermulst A, Gerris J, et al.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its relations to well-be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as a moderating factor.[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5(7):1669-1683.

[10] Van Heck, G. L., Vingerhoets, A. J. J. M., Voolstra, A., Gruijters, I., Thijs, H., &Van Tilburg, M. A. L.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nd homesickness.In M. A. L. Van Tilburg, & A. J. J. M. Vingerhoets (Eds.), Psychologicalaspects of geographical moves: Homesickness and acculturation stress. Tilburg, the Netherlands: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7:181-196.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