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浅谈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019-10-20 19:3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XdSy 阅读:

栾玉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城市收缩现象正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部分城市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现象,这些城市的发展脱离了以往快速增长的轨道。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城市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而另一部分城市却在逐渐收缩。面对新的城市形态,以往的增长规划方式或许不再适用。本文针对城市收缩概念、识别方法、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如何应对城市收缩现象的政策和城市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市收缩;人口流失;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8-0000-02

1848年伦敦爆发了霍乱,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200多万人口。这次霍乱剥夺了上万人的生命,此后伦敦市更多次爆发霍乱。疾病、拥挤、污染使人们觉得大型城市是不可能存在的,过大的城市必然会出现过多的城市病,不适宜人们居住。但是,1859年伦敦市政府开启了庞大的城市下水道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许多城市问题,让大城市、特大城市等成为可能。我国人口基数大,大型城市也较多,其中四个一线城市均是城区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且我国尚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农村人口陆续迁入城市,城市仿佛一直且将继续不断“长大”。然而,目前已出现部分城市的人口在逐渐减少,城市收缩现象正悄然发生。

一、城市收缩的定义与判别

城市收缩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德国学者豪伯曼(HauBermann)就东德城市和西德城市的衰退和增长现象提出“城市收缩”概念。其提出背景是在德国统一后,东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口从小城镇向大城市聚集。随着柏林墙的坍塌,而西德的工作机会更多、投资吸引力更大,东德的人口和资本大量涌向西德,导致东德城市人口大量流失、经济持续下滑,出现了东德城市收缩和西德城市增长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出现城市收缩的案例越来越多,对城市收缩的研究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对于城市收缩的定义尚未得到一致认可的结论。Bontje2001)和Pallagst2005)认为城市收缩是由于全球化、结构化而产生的伴随着人口显著减少、经济地位下降或经济衰退现象,城市发展受阻。OswaltRieniets2006)认为人口流失量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城市年平均人口流失量在1%以上即为城市收缩,同时他认为收缩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失败者。TurokMykhnenko2007)将人口增长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的城市称为收缩城市。Hoekveld2012)则认为地区人口持续流失超过5年便可称为收缩城市地区。综上所述,城市人口的流失与否是城市收缩定义的核心。

学界对城市收缩的识别在时间跨度、空间范围上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首先,在时间跨度上,即人口持续下降多少年才算城市收缩。如果时间跨度过大,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一个城市的变化可能包含了城市形成、发展、成熟、衰落等各个城市生命周期阶段,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如果时间跨度太小,则所观测到的收缩指标可能只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短暂现象,即存在虚假收缩。伯里克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收缩城市世界研究网络”,并将城市收缩的时间跨度界定为两年,即超过两年的时间段内城市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即视为城市收缩。其次,在空间尺度上,城市收缩的对象是城市,那么对城市边界的划分不同城市收缩的概念也会有变化。广义上讲,城市收缩是指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的人口数量的减少。广义的城市收缩是从整体上反映人口流动和变化的趋势。狭义上讲,城市收缩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内的城市人口数量的减少。狭义的城市收缩更能反映出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各个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除了通过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来识别城市是否收缩外,还可以通过住房空置率、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交通出行数据、香农多样性指数等辅助指标来判断城市收缩情况。但总体而言,判断城市是否收缩的主要衡量标准依然是人口数量的减少,其他指标可作为城市收缩的具体现象,以做进一步分类。笔者在整理相关文献时,发现不少作者将城市收缩的判别标准扩大了,然而这并不能使人们更加准确地判断城市是否收缩,反而引起概念混淆,例如有的城市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中,导致短期内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城市人口在政策的引导下不减反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城市的GDP指标作为城市收缩的识别因素,势必会判断失误。

二、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不同的形成机制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收缩,且一个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加快城市收缩速度,而城市收缩后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各影响因素,形成循环反馈机制。导致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全球化使部分城市出现收缩。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资本和人口很容易在城市间流通。相比较而言一线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拥有更多投资机会和工作岗位,对资本和人口的吸引力也更大,这些城市往往是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者的选择。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人才抢夺作战”,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人才落户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武汉市政府推行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城市来说,资本外逃将使本地经济下滑,从而进一步加速本地资本转移,同时经济增长率下降使失业率上升,人口继续外流,最终造成城市收缩。

(二)去工业化造成城市收缩。去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房价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工业企业将工厂迁移到租金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城市或中小城镇。另一方面,一些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东北的老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度极大,一旦资源枯竭或在政策干预下资源开采停滞,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人口外流寻求就业机会将成为必然。此外,以纺织、钢铁、矿业等为主的单一产业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也将面对严峻挑战,产业转型中这些老的支柱产业可能被淘汰,而新的产业尚在起步中,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的经济发展可能会衰退。

(三)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促进城市收缩。人口数量减少是城市收缩的主要特征,而人口结构变化是人口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随着青年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老龄化问题正成为各个城市的关注点,人口倒金字塔趋势在一些中小城镇中愈演愈烈。而老龄化加剧会使城市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同时也会增加城市的社会保障负担。近年来低结婚率和低出生率使得人口继续衰减,这将促使年轻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加速城市收缩。

(四)郊区化、卫星城效应、交通便利度的增加、通勤时间的缩短等因素也会使人口流出。当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紧张,交通拥挤,住房成本过高,空气污染逐渐加重,那么在交通越来越便利的条件下,郊区与市中心的通勤成本降低,拥挤的负外部性将使得城市中心的人口迁移到郊区或邻近的卫星城市,导致市中心人口流出,从而使得城市中心出现土地、人口、产业多重空心化。

三、城市收缩政策应对和启示

莱比锡、底特律、利物浦、圣保罗等城市的收缩事实告诉我们城市并不总是增长的,城市收缩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而目前中国也有部分城市出现收缩情况,如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和鸡西市,这说明尽管中国尚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但局部城市收缩已经初现端倪。城市收缩将导致住房空置率上升、公共基础设施荒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废弃空置的建成空间利用效率极低,增加了额外的管理负担,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社会与经济影响,例如更容易引发犯罪活动发生,使周边正常使用物业贬值等。针对城市收缩的政策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再增长”政策,即防止城市继续收缩,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恢复城市的增长动力。政府可通过推出产业更新政策,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服务业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复兴城市中心城区。此外,政府应科学规划城市交通,减少拥堵,提高城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积极利用我国尚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这一优势,吸引农村户口在本地落户。

第二类是“适应型”政策,即调整观念,放弃一味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针对收缩的城市人口和下行的经济发展,拆除不必要的建筑物,重新制定城市规划。“收缩规划”是针对人口流失地区,改变“必需增长”的观念并制定“精明收缩”的规划政策,从而使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拆除多余住宅,采用适应性住房政策,通过预测未来人口规模来调整住房政策,防止出现“空城”、“鬼城”。城市增长的目标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增长。

城市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已渐渐步入低生育率阶段,人口规模减少将是部分城市必须面临的事实。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转型和企业创新改革过程中,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已经收缩的城市,其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继续收缩状态。城市收缩对以往的土地规划、城市管理、交通和住房规划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需要转变思维方式,针对新的城市形态做出新的城市规划。不同的城市收缩原因不同,需要因城施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收缩理论和经验方法。

参考文献:

[1]Bontje M. Dealing with deconcentration: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and planning response in polynucleated urban regions in north-west Europe [J].UrbanStudies, 2001, 38(4):769-785.

[2]Hoekveld J J. Time-Space Rela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hrinking Regions [J].Built Environment, 2012, 38(2):179-195.

[3]OswaltP.,Rieniets T. Atlas of Shrinking Cities[M].Ostfildern: Hatje Cantz,2006.

[4]Pallagst K. The end of the growth machine—new requirements for regional governance in an era of shrinking cities[C].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s 46th annual conference, 2005.

[5]TurokI, Mykhnenko V. The trajectories of European cities, 1960–2005[J].Cities, 2007, 24(3):165-182.

[6]邓嘉怡,郑莎莉,李郇.德国收缩城市的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原东德都市重建计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33(03).

[7]何艳玲.中国“收缩城市”与西方的不同之处[J].人民论坛,2018(24).

[8]周恺,钱芳芳.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9]张华,练云龙.国外收缩城市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3).

[10]张明斗,曲峻熙.城市精明收缩的空间模式、分析框架与实施路径[J].学习与实践, 2018(1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