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商业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市场调研

2014-02-11 14:31 来源:xdsyzzs.com 发布:高冉 阅读:

高冉 北京联合大学

本文系“北京地区银行保本收益理财产品市场调研”这一课题中部分内容,该课题获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市级立项资助。指导教师:杨宜。第二作者依次为:罗敏、匡虹桥、张赛、郭航。

摘要: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作为银行理财产品中影响较大,较为消费者熟知和接受的一类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城区和郊区年龄在2160岁的普通个人为调查群体,对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市场进行调研,了解了目前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分析,对消费者投资理财产品及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保本收益;理财产品;现状;问题

一、理财产品近年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金融理财观念的更新,全球金融服务的互相渗透,使得中国也刮起了一股“理财”热浪。

第一阶段:20048月之前。2000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随着该政策的出台,外汇理财产品开始迅速发展,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处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就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没有形成各家银行相互竞争的格局。

第二阶段:2004年—200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的摸索阶段,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产品也相对简单,主要以本外币债券及货币市场类为主,2005年开始有商业银行尝试推出信贷资产类产品,为客户提供了期限较长、收益率较高的固定收益产品。

第三阶段:2005年—2007年。这一阶段监管机构明确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规范,理财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商行也加强了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产品也由固定收益向浮动收益市场扩张;在全球金融市场泡沫繁荣和政策鼓励的大背景下,结构性产品、证券投资类产品大量发行。

第四阶段: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理财产品的研发和销售陷入低谷,大量产品遭受亏损,投资者损失惨重,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开始回归理性,对理财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和管理力度。

第五阶段:2010年至今。2010年以来,理财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步入正轨,市场进入快速且稳健的发展时期。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出台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再一次催生了理财市场的繁荣;

通过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时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一个缩影,始终受到经济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影响,历经了先发展、后规范,发展和规范并举的过程,在新的监管要求、市场机遇和客户需求面前,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产品设计、拓宽投资渠道等新课题,“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博弈将重复、动态地演绎下去。

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类型

对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即风险厌恶者,若希望不亏本,则应该选择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就目前市场而言,有三类比较适合投资者购买的保本收益类产品:人民币固定收益型产品、人民币结构型产品以及新股申购类产品。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其实质来讲,是以期限、收益等为关键要素设计若干产品,并通过集合到的客户资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央行票据等,以此获得收益并反馈于客户的金融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也被称为结构性存款,是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理财概念,它是指通过某种合约,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部分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参数挂钩,例如汇率、利率、债券、一篮子股票、基金、指数等。新股申购类产品的运作方式就是每当有新股发行的时候,银行便募集资金集中申购,新股上市后立刻套现,并将本金和收益打回投资者账户。

三、北京地区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市场调研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回收的4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基本情况如下:

178位男性,占样本的45%;有222位女性,占样本的55%

47人在2130岁之间,占样本的11.75%;有153人在3140岁之间,占样本的38.25%;有169人在4150岁之间,占样本的42.25%;有31人在5160岁之间,占样本的7.75%

11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占样本的2.86%;有80人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占样本的20.00%;有165人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占样本的41.43%;有144人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占样本的35.71%

初中及初中以下有22人,占样本的5.5%;高中或中专有38人,占样本的9.56%;本科或大专有225人,占样本的56.3%;本科以上有115人,占样本的28.64%

以上比例基本符合样本控制要求。

(二)被调查者对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情况分析

在400个被调查者中,37%的人目前持有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63%的人未持有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

被调查者的投资结构

4被调查者的投资结构

从被调查者的满意度来看,有79.5%的人认为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收益、风险等方面一般,其次有9%的人认为很满意,有7.25%的人次之,认为不太满意,最后有4.25%的人感觉非常不满意。

分析:从图4—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有78%的人进行过投资,投资方式主要为银行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其次为债券、保险、股票、基金,投资黄金、不动产、艺术品、文物及其他的人数相对较少。在全部的投资方式中,银行储蓄占25%,银行理财产品占21%绝大部分人对投资持保守态度,属于风险厌恶型,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投资结构单一,投资品种有限,投资金额较低,这一现象与我国属于高储蓄型国家的特征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市场还是比较有发展潜力,但仍需要商业银行努力发掘潜在客户,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并且,持有者与未持有者几乎均占一半,人数上没有明显差距,说明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已经为大众所知。

此外,大多数人在实际购买后认为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差强人意,仅有不到1/10的人感到满意,还有一部分调查者对该种理财产品有颇多的不满。由此可见,虽然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产品设计和实际操作上离投资者的期望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26%的被调查者倾向购买保本、收益固定的银行理财产品,56%愿意购买保本、收益不固定的产品,而可接受不保本、收益不固定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最少,仅占18%。

被调查者愿意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其中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占19%,1-6个月的占50%,6个月-1年的占24%。而1-2年的仅占6%,2年以上的仅占1%。因此,为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银行应多投入期限为1-6个月的理财产品。

被调查者每月投资占其收入的比例在30%以上的仅有9人,占总人数的2%163人投资比例在10%-30%之间,占总人数的41%。这说明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对大部分投资者还不具有特别强的吸引力,大多数人对这一类产品持保守态度。

(三)被调查者对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预期分析

被调查者对银行保本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主要集中在3%-5%。被调查者中,有16%的人对银行理财产品能否获得预期收益很有信心,8%的人没有信心,71%的人半信半疑,还有5%的人不在乎。

对银行理财产品获益抱有信心,16%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字。我们认为,暂且排除不在乎和没有信心的人,还有71%的人对银行理财产品获益半信半疑。如果银行能够做进一步努力,将这71%的消费者视为潜在客户,提高这一部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使消费者心态由半信半疑变为完全相信,将很大程度上扩大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市场。

(四)被调查者的风险类型及态度

被调查者在投资中对于风险,有23%的人偏好低风险保值增值,22%的人偏好高风险高收益,但是占据大多数的还是中等风险中等收益,比例为55%。

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属于中低等级风险的理财产品,尽管收益不算很高,但是比较符合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所以不必为其风险不高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而担忧。但是从被调查者风险偏好的比例来看,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与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相比较,有一定的劣势。总之,银行设置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要根据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有针对性地设置并推广,从而达到产品最优化。

对于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风险,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A,也就是为了避免风险,索性选择不进行银行理财;2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也就是为保险起见只选择储蓄作为理财方式;5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C也就是可以接受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风险,但是必须保本;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D,即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即使本金损失也可接受。所以不难看出,大部分被调查者要求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保本。

(五)被调查者对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心理

被调查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的顾虑因子,程度由小到大为政策变化、不保本、投资风险大、起始金额高、自身对产品认知程度低、预期收益率低、流动性差。这些顾虑因素给银行设置理财产品和推广理财产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被调查者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时的困扰,程度由高到低为:

B-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复杂,难以理解;

D-对银行及其产品市场的相关信息了解不及时,难做决策;

C-购买时,不知买入多少合适;

A-缺乏专业常识,不知如何选择;

E-无法判断产品的可靠性;

F-其他

了解了消费者的这些困扰,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对消费者进行有针对的解答,消除消费者的疑惑,增强消费者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销售其产品。

被调查者对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关于理财产品标的物的关注情况为,20%的人从不关注,27%的人不怎么关注,21%的人关注度很高,32%的人仅在购买理财产品是稍做了解但之后并不会十分在意。可见,大部分投资者对标的物并不十分关注,主要原因可能是对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标的物并不十分了解,因此,一方面投资者要丰富与此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银行要认真履行银监会的要求,通过所投资对标的物的情况做到及时披露,发布通告,引导投资者加强对这方面的了解。

被调查者对不同特征的理财产品的倾向程度由高到低为信用风险小、起始金额低、收益率高、存期短、附加增值服务、购买人数多、新增产品服务,其中后三者对投资者的影响较小。因此,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信用,提高信用等级,减小信用风险,让顾客对投资理财提升安全感。其次,银行可在设置理财产品时注重收益与存期,以此更好地吸引理财消费者。具有附加增值服务和新增产品服务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小,这比我们的预期低很多。这两种服务看起来新鲜、充满活力,实际上并不实用。所以,我们建议银行不需将太多精力放在附加增值服务和新增产品服务上,这两种推广不仅耗费成本,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目前商业银行与投资者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1.理财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在该体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空间受到极大的制约,大多数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仍然是围绕组织存款进行的简单组合,理财服务仍停留在咨询、代销产品与提供简单投资建议等浅层次上。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包括投资规划、合理避税、遗产管理、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不仅能提供顾问型理财服务而且能够依照客户的理财需求进行委托投资理财与深层次服务。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营销盲点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对本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个人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在理财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 存在对客户的利益造成潜在威胁。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的言语渲染预期收益率,刻意淡化产品设计上的固有缺陷和投资存在的市场、利率、汇率、操作、流动性等风险。 使公众对风险与收益缺乏正确认识,很难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选择保持理性。

3.缺乏高质量的复合型专业理财人才

个人理财业务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各方面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的金融行业分业经营使国内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理财服务能力。

(二)被调查者个人理财行为存在问题

1.个人理财能力不足、投资收益不佳

1)投资理财方式保守、组合单一

目前,许多普通投资者的理财行为是比较保守的,只选择了银行储蓄这种收益较低风险较小的理财方式;大多数投资阿和的投资组合是比较单一,选择银行储蓄、保险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2)个人理财行为存在心理偏差降低投资效率

1)心理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的理财行为显出盲目性与非理性

有不少个人投资理财行为还存在诸多明显的心理偏差,并且这些偏差对个人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可能由于过度自信和从众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人选择了不适合自己资金状况的理财产品;或者由于投机心理或保守主义因素的影响,投入过多的资金用于投资或不愿投入资金投资等等。这些非理性的心理偏差导致被调查者在投资时不能做到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2)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降低了投资效率

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知识幻觉、从众心理等偏差可能会促进其进行积极的投资理财行为,但这些因素影响如果过高则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而带来过高的风险。相反的,保守主义、损失厌恶和时间偏好则对投资理财的活跃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个人的理财投资过于保守,仅限于储蓄一种投资方式,不敢进行理性的投资实践。因此,由于心理偏差的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会相对减少而损失则更易越来越大,导致投资的效率降低。

五、对商业银行及个人投资者的建议

(一)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1.增强产品差异化程度,提高创新能力

在宏观政策环境没有突破的背景下,主动求变,通过增加产品差异性的途径,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展业务。具体的差异化途径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产品设计基础资产的差异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基础资产由原来的金融债、央行票据拓展到企业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等,利用目前境外代客理财的政策放宽契机将资产组合的基础资产延伸到境外股票和结构性产品等等;二是期限多样化,合理配比收益率,实现多样化的流动性选择基础上的期限收益最佳搭配;三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结合,引入外币理财产品,实现本外币产品联动。在不同的风险水平上打破固定收益的管理实现收益浮动化和产品系列化;四是严格分层化服务。按照资产总额、偏好和生命周期等变量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同时也应该对理财经理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客户指定不同级别的理财经理提供服务,实现以不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2.梳理产品线,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产品质量

对现有的理财产品,应继续完善、巩固和提高,这些后续工作作为产品创新的一部分,与研发新产品同样重要。首先是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改进,增加一些有市场需要的新功能,减掉一些不必要的附属功能,使产品更具有针对性。其次还可以对产品的价格、包装、营销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产品的增值服务功能。最后是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议推行客户经理制,由客户经理负责产品营销,并跟进后续服务,同时将客户的意见及对产品的满意度等信息及时反馈到产品研发部门。

3.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不完全 

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在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支撑,发售介于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理财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固定收益理财。作为投资人仅需要关心银行到期能否足额兑付本息的信用风险,因为这种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披露,银行因为顾忌自身形象,只能通过内部管理来消化这种风险。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套利空间在缩小,另一方面银行在通过价格战来提高竞争力,当风险度超过银行的接受能力以后,银行不得不对套利模式的负债业务重新审慎和反思。

(二)对个人投资者的建议

1.丰富理财经验,充实理财知识,尝试多样化投资

建议个人投资者积极学习投资理财经验,尝试多样化的理财方式,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同时避免保守主义。与此同时,还要更多的了解资本市场中的风险,学习如何应对风险,增强自己的风险抵御能力,这样才能够创造更多的收益。

在资金充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个人能够将平时用于消遣娱乐的支出节省下来一部分投放到金融机构中去,多做一些投资理财的尝试,最好能在投资经验较丰富的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进行个人理财,这将会产生良好的投资回报,获得较丰富的投资经验。

2.在投资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理智决策

个人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要能够正确判断和认识自己的现有的理财能力水平,避免过度自信,做出冲动缺乏思考的决定;还要保持自己思维的抗干扰能力,能够独立做出理性的判断,避免盲目从众,选择适合自己本身实际情况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理财。并且,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增加自己的理财知识的学习,避免投机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垿.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6[2]丁姣.论资本市场中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收益比较[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12

[3]李鹏.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4] 刘倩倩、杨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J].海南金融,20118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