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浅析金融衍生工具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018-09-14 23:1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肖平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目前我们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国内四个期货交易所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适时推出符合国情的期货、期权品种,丰富国内金融衍生品品种序列。迄今为止国内累计上市的期货品种已经达到54个,商品期货期权品种2个。而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业已成为常态。文章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简要阐述,梳理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动机,结合现阶段国内企业在风险管理中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最终提出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中的完善举措,为实体企业正确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s)又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工具是与基础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外汇、债券、股票基础上派生出来,具有杠杆交易和信用交易特征的交易工具。①2004年,我国银监会在《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金融衍生工具定义为: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其价值与基础资产或指数息息相关,一种或多种资产基础资产或指数价值的变化会决定金融产品价格以及交易风险。该合约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虚拟性、跨期性、杠杆性、联动性、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等特点,与此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往往还伴随着以下几种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均具有价格发现与资产配置的基本功能。我们按交易方式将其分为投机交易和套期保值交易。其中,投机交易是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担价格风险、促进价格发现、减缓价格波动、提高市场流动性的作用。而套期保值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风险的有力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作用是其功能的外在表现,其发挥程度依赖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条件的完善程度。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和微观。其中在宏观方面,可以提供分散、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能够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本国经济的国际化;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微观方面,不仅可以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价格信号,组织安排现货生产经营。同时有助于拓展现货销售和采购渠道,也能促进企业关注产品质量问题。

二、实体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动机

企业风险是指某一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在制定和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分析企业的内外风险,制定系统的管理策略来处理这些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角度,目前学术界主要的理论有两种:一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论,包括降低企业预期税负假说、减少财务困境成本假说、避免“投资不足”假说。二是管理层自利论。

我们知道实体企业正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更多选择的是参与套期保值交易为主,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归纳起来,套期保值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即为锁定成本、锁定利润,降低库存成本。

总之,我们认为实体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在于管理好风险,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更好地保持稳定持续经营发展。

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发展迅速,中国政府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服务实体经济愈来愈重视。我们以期货市场为例,在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的内容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三年提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其中,2017年以来,大商所有32个项目获批立项,支持资金近7000万元。郑商所支持建设24个试点项目,覆盖5个省(),计划支持资金约2000万元。上期所今年总计32家单位的“保险+期货”试点方案通过评审,覆盖海南省、云南省21个贫困区县,共计720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项目开展。

另外截至 2018 3 31 日,全国共计71家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协会备案,69家公司备案了试点业务。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类型覆盖仓单服务、基差交易、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做市服务。这不仅可以解决实体企业因缺乏期货人才、对期货市场认识不足等而存在的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仓单质押等业务为实体企业提供融资、信用服务,让企业更加专注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我们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金融衍生工具应用广度深度有待提升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有力发展,愈来愈多的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规避已成为常态。我们通过wind金融终端对全部A股上市公司公告通过关键词:套期保值进行搜索,发现截止2018年已有79家公布套期保值业务,而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在2018年已经达到3520家,占比仅只有2.24%2017年的公布套期保值业务家数占比是6.34%,较前两年均有所提升。这表明国内实体企业对套期保值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还是不断提升的,但套保比例仍远不及欧美市场上市公司的40%-70%。②

1截止20183月全部A股公布套期保值业务公告公司家数

图1截止2018年3月全部A股公布套期保值业务公告公司家数

资料来源:WIND

另外目前国内实体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热度虽然提升,但上市公司公告中涉及的基本是外汇、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居多。还有国内金融衍生工具特别是场内期权类的品种仍远远不能覆盖行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仅有豆粕、白糖两个商品期货期权,两者分别于2017331日、419日上市。

(二)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水平和风险控制问题依旧突出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失败的案例,这些通过正当渠道参与国外期货市场交易的国有企业,含上市公司,均由于对风险认识不全面或操作水平、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导致巨亏现象发生。比如2008年东航期权套保事件等。

1 金融衍生工具巨额亏损案例一览

表1 金融衍生工具巨额亏损案例一览

资料来源:网络整理

(三)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目前为止,我们中国国内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始终缺乏一部统一完整规范的法律,比如期货法迟迟未能出台。大部分的法律空白也仅仅总是由一些暂时性的法律规定或者文件填补。众所皆知,中国大宗商品进出口总量非常大。而在过去国务院期货管理条例在我国期货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自从我国原油期货今年326日上市以后,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假如没有法律调整、规范相关关系,这对金融市场开放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在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法律条文中,我们看到更多体现监管层在发展衍生品市场的谨慎态度。整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四、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尽管我们国内的实体企业曾因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出现巨亏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对金融衍生工具采取避而不谈,因噎废食的做法。金融衍生工具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不容小觑。因其自身的杠杠性、跨期性、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隐蔽性,使得企业相关人员或因玩忽职守,忽视风险,往往会导致风险扩大造成企业承受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对此,实体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必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金融衍生工具,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更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为自身的风险管理服务。

(一)加强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发展多层次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过程中巨亏的企业中,更多选择境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参与,而非选择国内金融市场,主要在于国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品种覆盖面不够,无法满足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毕竟发展历史较长,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规模、制度体系等等方面较为完善。特别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中,必然产生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因此,政府必须鼓励金融创新,努力引导发展好多层次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之适应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对企业风险的全面认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时,需要强化风险的全面认识,严守套期保值初衷,切勿转化成投机,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加强事前、事中及事后监测,对市场风险、内控风险等风险因素必须做到正确识别、评估、应对,建立对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及应对处理机制。同时需要进行前后台隔离制度,部门间互相牵制监督,强化问责,实行责任到人制。保持财务部独立性。

(三)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伴随着原油、铁矿石等特殊品种的发展,因其引入境外投资者,必须加紧立法推进,制定统一的规范法律。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互相交流沟通,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自身服务。另外在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提升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水平和能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金融市场从业人员,才能更好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有力保障。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

②数据引自胡俞越、张慧《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利,喻青.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J].商业经济,2013(2):119-120.

[2]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市场教程(第八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