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构建“城市副中心”的路径探析

2017-01-11 23:2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

王光阵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王蔚    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科共建)《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副中心形象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课题编号:SC14XK33)阶段性成果。

摘要:当前中国大城市集体面临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等“城市病”突出的问题。有鉴于此,“城市副中心”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应围绕找准“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结合其优势,才能实现建设独特定位的城市副中心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  构建路径  城市形象

当前中国许多大城市集体面临“城市病”: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引发大城市城区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基于此,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城市边缘区移动,这成为 “城市副中心”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城市整体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也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提高城市边缘区的交通可达性;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代表的通讯技术革命削弱了地理距离对企业内外交流的阻碍作用,企业可以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区布局,而且城市边缘地区的低地租和工资水平更具吸引力……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副中心”逐渐形成。

一、“城市副中心”理论

(一)“城市副中心”形成的理论基础

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的,而是逐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当原城市中心区聚集利益不断被日益增加的聚集不经济和交通拥挤成本所耗尽时,在聚集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经济活动在原中心外围的重新聚集将导致城市次中心产生,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有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副中心”应运而生。

“城市副中心”是城市内生发育与外在规划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区域,是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外扩散过程中形成的新结节点,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

(二)“城市副中心”的特点

1、“城市副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城市副中心”是一个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央商务区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

2、“城市副中心”具有便捷的交通系统:只有降低“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出行成本,提高该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才能促成“城市副中心”的要素聚集。

3、“城市副中心”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副中心”根据各自的产业集聚情况,分别承担各产业的经济生活内容以及第三产业、政府配套等。这种方式势必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城市副中心”是城市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城市副中心一般以零售商业为主,又有部分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分担中心区的部分商业商务职能。同时,城市副中心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交通、居住、会展、娱乐、旅游等城市功能的中心。

二、城市副中心的构建路径——以温江“城西副中心”的建设实践为例

成都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四川“首位城市”,各种“城市病”日益严重。2008年初,成都宣布全面启动东西南北“四大新城”建设。2013年,温江凭借其行政、交通、经济及综合配套等优势,成为成都“城西副中心”。

(一)温江成为“城西副中心”的优势

1、行政优势:温江位于成都平原腹心,成都“西部新城”规划自2008年出台,地处城西重要规划蓝图核心区域的温江便成为世人关注焦点。2013年,温江作为“城西副中心”的定位最终确定,并承担着配套完善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任。

2、交通优势:近年来温江构建“轨道、快道、城道、游道”四道共融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成都西向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交通枢纽,并重点实施战略性交通体系建设:内部交通方面,区内道路密度大,已建成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截至2013年,路网密度达到316/百平方公里,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对外交通方面,在拥有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路、芙蓉大道三条入城通道基础上,加快推进“两铁两快一绕三节点”建设,即成蒲铁路温江段、地铁4号线二期、成温邛快速路温江段、光华8线温江段、“二绕”温江段、成温邛高速温江北出口、成温邛高速金马出口、绕城高速永宁互通立交等的建设进程。同时,作为西部新城的核心区,温江与周围区(市)县的交通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3、经济优势:温江近年来的生产总值逐年攀升。根据《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2014年各区县发展来看,温江的整体生产总值在全市排名第十位,为364.5亿,但其人均GDP在全市各个区县中排名第五,为90245元。与该区第一、二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比逐年递减相对应的是第三产业在其经济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由2012年的41.79%提升到了2014年的49.37%(见表1)。第三产业成为温江2014年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充分说明温江在“西部副中心”定位的重要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温江区近年生产总值构成表

年份

第一产业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总值(亿元)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比重(%

2012

15.07

4.98

160.94

53.23

126.33

41.79

2013

15.89

4.74

175.23

52.22

144.43

43.04

2014

16.37

4.49

189.28

51.92

179.98

49.37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2012-2014年)

4、综合配套优势:温江的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07年,温江被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肯德基、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品牌已在此筹建、开业,众多国际酒店、国际品牌卖场也加快脚步抢驻温江,珠江新城国际、台湾新光三越百货等12个高端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和记黄埔、恒大、万科等55个房地产企业在此安营扎寨。

另外,温江不断加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止2013年底,温江区共有小学10所,中学16所,高校9所;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22万册;剧场、影剧院13个;医院(含卫生院)24所,2013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正式投入运行。

(二)温江构建“城西副中心”的路径

1、强化“鱼凫金温江 国际花园城”的城市形象传播,提高城市吸引力

温江拥有两大重要城市形象元素:一是“国际花园城市”——2012年,温江在第十一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活动中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国际大奖”的殊荣;二是“鱼凫”——有考古专家指出,而温江鱼凫村极有可能是古蜀国都城“鱼凫古城”的遗址。正是基于这两大城市形象元素,2012年底,温江最终确立了“鱼凫金温江 国际花园城”的城市口号。除此以外,生态、宜居、绿色等纷纷成为其城市形象的建构元素。

未来,要巩固其作为“城西副中心”的定位,增强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一方面应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及企事业单位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着力强化“鱼凫金温江 国际花园城”的城市口号宣传,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和各类文化传播活动,塑造温江的整体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还应在温江自身的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继续身体力行,实现产业互生共存、布局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2、从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大重点着手提升城市整体综合功能

完善便捷的道路交通体系是“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温江将建设发达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作为其打造“城西副中心”的首要因素。在《温江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将构建“三高八快六轨”的对外交通体系:“三高”是指第二绕城高速、绕城高速、成温邛高速(快速路);“八快”指府通路-锦绣大道、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成环路、成温邛高速、成温邛快速路、光华大道、光华八线和新华大道-温郫大道;“六轨”是指成蒲铁路、地铁4号线、地铁21号线、地铁16号线、地铁17号线、成环快线。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根据《温江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年)(暨温江区卫星城总体规划)》,温江将建立“市级—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四级体系。除此以外,温江规划形成“一环两楔、两湖四河”的生态结构,形成“中心公园-大区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公园绿地体系,打造10分钟公园圈……公共服务的优质配套建设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入,分解中心城区的压力,为温江成为“城西副中心”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13年,温江“配套完善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得以明确。在《温江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温江区将向现代服务业新城、科技产业新城和生态旅游新城转变,构建三大产业板块:

依托水资源和苗木基础发展北部生态旅游板块——生态旅游新城将以打造“全域旅游”作为其未来目标。有鉴于此,一方面可以借势当前该片区内以国色天乡为主的主题游乐度假区模式的成功持续引入商业项目,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推动诸如“星期8小镇”、鱼凫遗址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充实温江北部的商业元素;

以医疗服务和总部商务为特色建设现代服务业板块——现代服务业新城定位于打造成都现代服务业创业经济发展平台,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的产业规划体系,在发展商务商贸和健康产业基础上,创新打造文化创智产业中心:凭借已有的2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总部经济项目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商业进驻;而借力四川八一康复中心、华西医院等的入驻将为把成都国际医学城产业打造为温江区的优势产业提供条件;通过与区内众多高校的合作等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相关机构入驻。

以先进制造和运动休闲为特色建设现代科技产业板块——作为全国四家之一、西部唯一的国家海峡两岸科技园现已逐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未来将形成引领其发展的“321”的主导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提升发展食品饮料等优势传统产业。

三、结语

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发展等诸多背景,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经验,“城市副中心”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其构建过程中,应针对其功能定位传播副中心形象,提高对内对外的交通可达性,提升综合配套设施条件,适时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实现建设拥有独特定位的城市副中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开琳.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J].城市问题.2005(2)

[2]冯朵.滨海新区“副中心”定位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5)

[3]成都温江规划全新城市定位,剑指成都西部副中心,2013-10-20

[4]成都市统计年鉴2012-201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