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立足延平山水城 融入快乐大武夷

2017-05-11 22:2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延平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新思考

黄秀琴    南平市延平湖旅游开发区管理中心

摘要:延平旅游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景点开发日趋完善,基础设施不断配套,服务接待网络基本形成,旅游线路特色逐渐突显,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的今天,延平旅游如何定位,如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延平只有立足和着眼闽江起点“山水城一体”的旅游资源,利用当前城市建设契机,做大做强茫荡山生态乡村旅游,做精做美延平城,做细做实延平湖山水人文旅游,着力解决配套完善,品牌提升,产品丰富等问题,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体系,才能实现延平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延平旅游,山水城,融入大武夷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就全国而言,旅游产业有近40年的历史,而延平旅游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最初的茫荡山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成功到各个景点的开发,转眼走过20多年,延平旅游如何定位?

一、回顾过去,迎来延平旅游渐发展

1998年以来延平区旅游业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景点开发来看,1998年溪源峡谷景区的开发、次年福建省第一个观瀑节的成功举办,代表延平旅游景区迈出开发经营的步伐。此后,延平旅游景区呈现多方位发展,1999年天湖景区成功签约,2000年石佛山景区正式对外营业,2003年三千八百坎景区正式签约,宝珠景区、高坪景区民间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建设。近年我区又从乡村旅游着手,推动了多景点的普遍开发,延平区出现前所未有的旅游开发热潮。

2000年以后,延平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00年延平区只有国内旅行社3家,到2015年延平区旅行社及旅行社分支机构18家。2000年延平区只有二星和三星级酒店各1家,各类住宿设施90多家,2015年发展星级酒店6家,各类中高档住宿设施230家,总床位1.1万张,其中茫荡山景区农家饭庄(森林人家)60多家,乡村旅游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延平具备年接待260万人天次过夜旅游者的规模。旅游车队从零发展到如今的2个专业车队,旅游开发公司从几年前的寥寥数家到如今的12家。全区从事旅游相关的餐饮、运输和旅馆等服务业约5万人,可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的需求。

延平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先后完成溪源峡谷、宝珠、天湖、高坪、懵懂洋等景区约100公里旅游道路硬化提升,溪源、三千八百坎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建设。

延平品牌创建成果喜人,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自2005年延平湖被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后,延平新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项,省级旅游乡村旅游品牌、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红色旅游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等20多项。2012年以来,延平区又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2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家、四星级酒店2家。2015年延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荣膺国家级。

综上所述,延平区旅游业近15年呈较快发展趋势,为延平区旅游业跃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水、文、城”,突显延平旅游好资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旅游产品众多的中国旅游市场崭露头角,就要摸清家底,亮出最好的牌子。延平旅游资源有哪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整合将其归纳为“山、水、城、文”四项:

(一)资源丰富的茫荡山。延平城区近郊的茫荡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雄奇秀绝的溪源峡谷、石佛山、三千八百坎、天湖、懵懂洋、宝珠、莲花山和高坪等景区。这里是中国 “绿色金库”,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森林覆盖率达87.3%,负离子浓度平均值达到26456/cm3,最高值突破10万个/cm3,被中国《旅游》杂志称为福建大氧吧库的代表作。旅游规划专家认为是“华夏瀑布的精品画廊”、“全国保护最好的古道之一”等。茫荡山是生态健康旅游、观光休闲游览、避暑疗养、科考求知和养生度假的福地。

(二)风光漪丽的延平湖。延平湖是水口库区建设形成的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水面100多平方公里。相传西晋时,“干将、莫邪”雌雄二剑在延平津遇合化成双龙,因此延平历史上先后有南剑、剑津、剑浦、龙津等名称。延平湖上点缀着南平城区,夏道、太平、樟湖镇区,大洲、土目洲、杉湖岛、白鸽群岛、际洲岛等岛屿,有库弯66个。两岸青山倒影,构成秀丽的湖光山色,湖畔众多人文景观。可开发闽江“蛇文化”生态旅游、水上旅游、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竞技区。

(三)山水城合一的延平。延平城区地处闽江头,背倚千峰竞秀的茫荡山,前临风光漪丽的延平湖,城市中心三江口上耸立着“双剑化龙”市标,理学名山九峰山、文化名山玉屏山、教育名山西山,城西的溪源峡谷,城北的石佛山和三千八百坎,构成两条长廊式的生态风景带,把隽秀的山城环抱其中。南平城中即景,景中即城。中心城区现代气息强,各街区特色明显,满足游客购物、休闲等个性需求。

(四)独特的人文景观。延平是中原文化入闽走廊、历代州府所在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历代诗人留下众多咏延平山水城的诗词。延平是著名典故“延津龙剑”、“立雪程门”的原生地,“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的起源地,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红旗不倒”誉东南的红土地,闽越文化的发端地。延平境内有被称之为“福建省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茶洋窑址,国家一级文物郑和铜钟,罕见的太平元代碌磈摩崖石刻群,康熙皇帝赐名的开平寺,以及可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樟湖蛇文化等。延平还留下辛弃疾、文天祥、李纲、韩世宗、马可波罗、徐霞客、海瑞、纪晓岚、石达开、彭德怀、朱德等众多名人的足迹。

三、准确定位,找准延平旅游突破口

近年来,南平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武夷旅游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知名度显著提高。延平旅游该如何紧密地融合到大武夷旅游体系中去,成为其重要的组成?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转变观念,谋划发展。主要是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新观念。首先,要有需求观念。要主动融入沿海地区、融入海峡两岸,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设计上,不要只盯着资源本身开发,应树立游客需求为上的新观念,发展旅游产业建设。

其次,要有效益观念。真正实现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必须把旅游业当作为产业来对待,形成具有鲜明的特色旅游产品,创造良好效益。

第三,要有大局观念。由于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关联性大、行业界限相对模糊的综合性产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走旅游与经济融合的道路,争取各方支持,互相配合,主动融入,发挥自身优势。

(二)准确定位,统筹规划。以充分展现延平山、水、城旅游特色为核心,从宏观上把握延平山、水、城旅游发展导向,在编制相关规划和策划相关旅游文化项目时,应抓住延平山、水、城的特色,做到独树一帜,一景一品。

(三)加大投资,拓宽投资渠道。要使延平山、水、城的旅游建设有个大发展,就应增加资金投入。依靠财政包揽来解决延平旅游建设资金绝非上策,必须走上市场化的路子。宜取政府出政策、抓宏观,企业或个人出资金、搞经营的灵活开发方式,改善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四)重视深度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不仅要搞好交通、道路、安全、服务设施建设,而且还要满足当今游客个性化特点,对现有景区进行升级完善,充实新内容,加强游乐和文化设施建设,把游览和娱乐结合起来,增加参与性、娱乐性和服务性项目,实现新一轮旅游产品的更新优化。

四、主动融入,打开延平旅游新格局

根据闽北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的战略发展思路,延平应主动融入其中,倾力打造延平“生态休闲旅游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速、增量、跃升”,实现“快乐武夷”品牌一体化运作,充分做到资源的同质整合,异质互补。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多管齐下,开拓延平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是做大茫荡山旅游,精心打造养生避暑基地。其一要狠抓品牌建设,充分展现茫荡山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健康休闲游”,创建南平市国家生态示范区、茫荡山国家4A级旅游区。其二要完善和提升茫荡山现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茫荡山养生基地、避暑会议中心。其三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打造茫荡山乡村旅游带,推出“海西周末生态休闲游”系列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企业家等来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养生休闲、会议办公、科考观光。

二是做强延平湖旅游,精心打造 “三江六岸夜景游览线”。以我市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为载体,突出抓好闽江旅游带、水上夜景、延平湖码头、水上游船,岛屿和湖畔景点开发建设。努力打造白天游茫荡山,晚上览延平湖的王牌搭档。依托闽人“崇蛇”之源,闽江文化、闽学文化,闽浙赣古道文化,宗教文化等研究开发,推出八闽文化发源地延平“闽江寻根文化”游。

三是做精“双城”建设,精心打造闽江起点“山水园林城市”。以延平推进老城区和延平新城共同发展,建设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打造山水宜居之城为契机,从全域旅游角度将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配套,按景观标准抓好城市项目建设,打造东南特色生态型山城旅游目的地。精品建设三江六岸景观休闲带,延伸城市夜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复建藏春峡、化剑阁、延平书院等历史文化建筑,开发闽江特色旅游产品。

四是做美延平文化旅游,精心打造乡村民俗文化游线路。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旅游休闲集镇”、“旅游特色村”等乡村游产品。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茫荡山“古文化”(古民俗、古廊桥、古民居、古庙宇、古道和古树名木),物化文武延平及相关名人史迹,抓好“六要素”配套建设,着力推出“农家乐森林度假游”、 “乡村采摘休闲游”、“民俗文化节庆游”、“延平四贤足迹风光游”、“郑成功足迹风光游”等系列旅游线。提高旅游经济辐射性,造福乡村百姓。

在当前旅游产业升级的大变革时代,延平区旅游应当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体系。立足和着眼闽江起点延平“山水城一体”的旅游资源,融入“快乐大武夷”旅游框架。抢抓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在前期旅游规划基础上,科学开发,做大做强茫荡山生态乡村旅游,做精做美延平城,做细做实延平湖山水人文旅游。以项目为抓手,着力解决配套完善、品牌提升、产品丰富、市场营销等问题,做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和谐发展,实现延平旅游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平县志》(福建省南平市编撰委,1985年版);

[2]《南平市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3]《延平风物趣闻》(夏冰、吴美求著,2000年版)

[4]《南平市延平区统计年鉴2003

[5]《龙驿延平》(《龙驿延平》编委会,2008年版)

[6]《南平市延平区统计年鉴201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