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试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新机遇

2018-06-19 22:4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杨丽君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6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国际金融》重点课程建设”。

摘要:在去年的两会期间,国家正式的提出要求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为1.3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占据了全国土地面积不足百分之一,人口数量不足全国占比的百分之五,但是却在当年创造了全国百分之十三的GDP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之和为9.35万亿元。在湾区“9+2”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三,实现GDP1.95万亿元,增长了百分之九。南山区的GDP达到了3842亿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崛起。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创新中心;新机遇

引言:在去年的七月份,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召开。服务好国家战略,是地方发展的第一机遇。有专家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深圳应该有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担当。作为全国创新创业的“双子星座”之一的南山,是成为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驱动。打造深圳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的核心驱动区,是基于南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科技创新的优势。金融产业是湾区经济的标识符。

我们纵观世界所有的湾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具有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创新能力、枢纽位置等等典型的特征。粤港澳均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金融服务为侧重点的多元化发展的新兴产业。本文将试着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机遇。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具备国家一流湾区的基础

20177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办的高规模的“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在香港举行。各个市委、常委的参会者都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将创造出巨大的发展机遇,在交通运输以及金融、实体业等等优势都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包含了广东省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了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优质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工作如下,有力的推进基础设施相互贯通、提升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建设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优美的生活圈以及重大平台合作的建设。

广州、深圳以及珠海可以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广州有高达8条的铁路枢纽战略通道衔接了国家高速铁路网,形成了面向全国、连接东南亚的铁路网络体系,同时正在加快建设城际项目。同时在创新方面,广州也在加快的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好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一极。

深圳的GDP研发在占比是全国的百分之四点一。国际专利申请项目达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六点六。同时将深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强大制造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对科技创新的建设,以创新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珠海市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之后,珠海将成为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也是港澳通向西南的重要通道,在交通体系健全的珠海,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珠海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全国GDP占比第一,大湾区建设指日可待

中国人都知道广东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占据了全国GDP很大的比例,香港GDP2.23万亿元,澳门GDP3.19亿元,粤港澳三个地区合计的GDP占据全国GDP的百分之十四。粤港澳的经济总量可以和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加拿大相比,人口占比也是相当的良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人口上,粤港澳一体的话可以说得上是“富可敌国”。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预测,在未来,粤港澳将会成为世界GDP总量的第一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就是“9+2”的十一个城市,既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粤港澳的十一个城市经济总量分三个等级,第一级就是香港、广州、深圳、这三个城市的GDP,这中间任何一个市级城市的GDP可以和中国排名中间的省级GDP相提并论。第二级就是东莞和佛山,GDP稍微落后一些,第三级的留个城市惠州、中山、澳门、江门、珠海、肇庆。粤港澳大湾区的十一个城市的人均GDP差异非常之大,区域的发展十分的不平衡,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机遇。

三、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体系非常的庞大,拥有全球竞争力非常明显的优势产业,这些因素都是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重点。从数据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的数据反映背后的优势产业,部分产业的优势基本上分布在中小型企业的质量和数量上,港澳的服务业占据了百分之九十,基本上没有第一产业。在珠三角的九个城市中,广州的服务业占据最高,其次是深圳,再然后是东莞和珠海,其他城市的工业占比服务业高。从行业中可以看出来广东省的制造业十分的发达,在广东省的计算机、通信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业占据了绝对的龙头地位。在服装服饰行业基本上微微的超过了机车制造业。

    部分的行业虽然整体工业的增加值不够,但是市场占比很大,在全国或全球的市场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从珠三角的九个城市来看,深圳的制造业规模是最为庞大的,广州位居第二,佛山稍微靠后位居第三。虽然关广东的区域经济不平衡,但是基础设施齐全,拥有大型的港口和机场,优势得天独厚。粤港澳的大湾区除了在制造业有非常大的优势之外还有就是旅游业,市场规模十分的大,访客的数量也是非常之多,同样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除了以上的制造业和旅游业之外,粤港澳大湾区 在金融、科技等各方面的领域都在引领这全国进步,甚至有少数的行业在全球行业中都是名列前茅。粤港澳的经济体系不容小觑,在任何排行榜上粤港澳的总体水平都是名列前茅,总体的规模和潜力都是无限的,非常难以估量的。并且以深圳的科技以及互联网等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但走在全国的前面,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全球的领军行业。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不仅是把制造业的产业推向了高端领域,更是在创新和研发上面不断的拉近与全球巨头的距离。在互联网行业,腾讯更是在互联网企业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建立粤港澳湾区的新机遇的高峰

在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发展规划中,除了主要的执行方案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深圳和广州的地位十分的突出,三个城市的经济不相上下,大湾区的发展可以以此为基础,并且建立强化这三者之间紧密合作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出完美的战略地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在中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三座大型城市这么近距离。同时,香港、广州、深这三个核心城市是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的领导作用。

(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互利,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二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七月份的时候签署的《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以来,有利于粤港澳发展的重要设施正在加速推进,港珠澳大桥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通车,广深港高铁已经基本形成,深圳到香港的高铁也正在进行调试。除此之外,有利于粤港澳三地人员的往来机制政策也在陆续出台,联手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收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上升至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哲理聚集非常完整的高科技产业,各个城市互补的优势十分的明显,在“9+2”城市中能够进行很好的协同与整合,就非常有机会形成新的全球竞争力,扮演出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习近平同志在央视新闻报道指出,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共建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城市群。

(四)如果我们把粤港澳大湾区最好的东西放在一起,那毫无疑问这个湾区是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湾区。但是目前这个湾区的建设还有很多的障碍。有相关的人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两地在金融方面的互联制度,有效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实施,粤港澳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优势的突出,具备打造国际创新驱动基地的条件,广东具有自贸区的政策优势。

结束语:粤港澳建设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以及区域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机遇可以建成。未来将通过城市群规划,特别是通过加强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来引导支撑城市群的合理发展,粤港澳温度发展规划未来可能带来更多的商业新机遇,以及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申罗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新机遇研究[A].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十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7:5.

[2]李建平.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机制的演进与展望[J].规划师,2017,33(11):53-59.

[3]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07):9-13.

[4]程健,田莹莹.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优势[J].中国经济报告,2017(06):89-91.

[5]肖开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龙头[N].江门日报,2017-05-05(A01).

[6]袁飞.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框架体系产品创新成突破口[N].第一财经日报,2006-11-29(A0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