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商业流通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商业流通 >

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研究

2020-06-29 17:5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于永 郑州商业技师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立项序号:ZSLX2019490)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实体经济要与这些热点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需要深度挖掘实体经济对热点信息技术的需求,加大热点信息技术宣传力度,加强政府在热点信息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重视热点信息技术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需改变传统发展模式,鼓励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升实体效率。

关键词:实体经济;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 

一、研究背景

推动实体经济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以下简称热点信息技术)等当前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家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战略方向,也是国家突破当前科济与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

作为新的产业要素,热点信息技术在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但是,传统实体行业融合热点信息技术实现自身升级转型的经典案例主要出现在与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市场端:以美团为代表的餐饮互联网公司,以滴滴为代表的交通互联网公司,以无人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互联网企业。实体经济通过“互联网+”技术环境,实现与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益及核心竞争力。

二、实体经济和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展望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热点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商品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整个生命周期。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基于热点信息技术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生产过程全要素数字化,利用热点信息技术提升研发效率,加快引进智能制造,提升产品品质,减少能源耗费,推动热点信息技术为底层技术的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开展生产线柔性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热点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推动有行业影响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基于热点信息技术构建行业生产新生态,带动其上下游制造单位随之优化其供应、销售链。比如,在建筑、化工、能源、轻工、机车、纺织、医药等生产行业, 广泛地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先进的智能技术应用于产品配方、工程设计、生产调度、工艺过程设计、故障诊断、销售模型构建、售后服务跟踪等流程管理,实现制造全过程、销售服务全阶段智能化。

(二)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热点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科技教育、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文化旅游、环境保护、健康养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可以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管理形式、服务手段的创新。

(三)与传统文化产品的融合

推动传统文化产品保护、修缮、设计、生产、销售、推广全流程和传统文化活动场馆的数字化转型。鼓励将古迹遗址、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等转化成数字信息,建设一批网络和数字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积极发展在线音乐、有声读物、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动漫、在线演艺等数字文化艺术产品。推进大数据在建筑、工业、园林、广告设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鼓励发展3D在线打印、网络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设计新模式。

三、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面临的障碍

(一)与热点信息技术融合的热度低迷

一方面,大部分实体经济体还处于传统产业状态,对热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自身的影响认识不足,加上经济本身资金不足、市场低迷,想实现转型困难重重,只好维持现有产业状态,按部就班搞生产、搞销售,做服务,导致其信息孤岛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步入深度融合进程;另一方面,成熟的可推广的项目缺乏,导致融合探索缺乏样板。另外,企业智能化发展方面仍然滞后,产业大数据的应用普遍处于低级阶段,深层次挖掘企业的数据需求和应用案例少。

(二)数据流通技术难题还有待攻克

现代社会,数据就是资产,必须把数据流通起来变成产品和机会。数据流通的难题,包括安全规范、隐私保护、数据质量、流通价值等方面。尽管大数据基础性技术已经趋于稳定,多方安全计算技术目前已有所发展,但是,在这一领域,整个产业处于初期阶段,持续性创新还在继续,内部分工刚刚萌芽,其垂直到行业应用才刚刚起步。科技界还在合力解决数据流通的问题。

(三)标准和安全体系尚未建立

行业、企业产品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缺乏大数据标准,制约行业、企业大数据跨企业、工厂、车间、市场的有效、有序交换、流动,不同数据类型之间无法转换,从而严重限制了行业、企业大数据的跨行业、跨领域流动、存储、再生产、再创造;另外,工业大数据安全问题突出,将生产过程、设备信息、系统状况、工业标准公布在互联网上,会将重要的工业数据和用户隐私信息泄露,这些信息一旦被窃取将严重威胁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业大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

四、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深度挖掘实体经济对热点信息技术的需求

加大热点信息技术宣传力度。目前,我国经济实体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全社会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重视不足。另外,相当一部分实体设施、设备落后,没有数据采集装置,对热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认识不够。要加强热点技术在实体经济发展上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实体认识到热点信息技术的优势。

宣传方式包括组织行业、企业发展研讨会、专业论坛,整合热点信息技术推进机构,加强政府在热点信息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设立专门的热点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机构,促进技术的传播,营造更好的热点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二)重视热点信息技术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

国家已将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地方各级政府均应响应国家号召,把这一战略发展理念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统筹规划,致力于为实体经济构建完整热点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

企业研发个性化定制系统、引进云计算和智能生产线的成本巨大,往往资金不足,陷入融资困境。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税收优惠减免等产业政策,为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的融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打造国家或区域高级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科技中心

热点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所有实体经济类型被广泛地应用,其基础设施设备投资、核心技术攻关、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安全保障、软硬件维修维护持续投入等关键问题都与国家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有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科技、商务、工信、发展改革等诸多部门。多个政府部门均参与了热点信息技术的管理与推广,却没有具体负责统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机构或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将会使热点信息技术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碎片化的问题,造成多个、多级政府或行业间缺乏衔接。打造国家或区域高级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科技中心。随着热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成立高科技中心,有利于厘清技术数据产权,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规则规范,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根据热点信息技术发展形势,有目地地解决发展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保障发展秩序,解决热点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共建共享问题。

(四)推进实体经济制造过程智能化

制造过程智能化指企业、工厂产品生产过程,信息感知获取、智能判断决策、自动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可以快速增长实体经济效率。以人工智能为例,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以后,工厂的生产车间将变为无人化,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工厂的生产和运作效率。在不少企业、行业,应用热点信息技术后,一旦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出现误差,可以溯源到具体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直接有助于保证产品品质。再例如,生产控制中心负责监控生产全过程的所有参数,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个别参数出现质量问题,原因就是与它相关的参数处于临界状态时,引发个别参数发生异变。

生产过程智能化后,可以实现对所有生产数据按层次进行提取、汇总,分析、重组、重构,对整个生产加工流程进行分析,精准了解生产线所有部位的情况,并对生产线的维修维护、完善整改等提出更为有数据依据的有用建议。降低生产异常发生率。基本热点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据能够实现对关键参数的提取与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手段发现生产线的问题与异常,对设备实施智能性的控制优化。

(五)鼓励各种商业模式创新

热点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后,将掀起技术创新浪潮,也会带来各种业态创新与生产模式创新。这些创新会给传统的监管模式与机构带来新问题。在国家层面对相关创新应出台激励政策,监管的原则应该是包容创新,鼓励创新。对用户数据的挖掘将产生大量的个性化定制,需要出台数据使用方面的鼓励性规范。

五、结论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直面热点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断完善热点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夯实政策、人才、资金等必要基础,提升两者融合的创新能力,激发热点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动力,推动实体经济与热点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实体经济可持续化的优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

[2]陈柯蒙,张宁.人工智能的发展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5).

[3]陈浩磊,邹湘军,陈燕,陈燕,刘天湖.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01).

[4]朱祝武.人工智能发展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11(17).

[5]张凯斐.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及其未来展望[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