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网络应用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网络应用 >

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实践

2018-09-07 21:5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C高校为例

杨巍1,3  刘心蕊1  魏婷婷2   苏凡1   杨凯1

1.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29  2.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北京100029  3.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文章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重点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梳理和引导机制研究” 项目(项目编号:2016DDJ1ZZ05)的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是目前很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重点剖析了某高校现有仪器设备共享的主要做法,并结合该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打破院际间限制,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校内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重视设备管理人员培养;制定设备使用统计标准等建议。

关键词:仪器设备;共享;高校

前言

科技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新成果逐年增长,专利申请授权量由2000年的105345项,增至2016年的1753763件。由于我国教育和研究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高校一直都是我国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之一。每年职务发明专利中约有23%左右来自于大专院校(2016年职务发明专利中22.6%来自于高校,2000年职务发明专利中23.09%来自于高校)。高校拥有着较强的科研实力,同时也拥有着相当比重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存量的不断增加,慢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重复购买、设备闲置是很多科研单位科研设备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国家和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多项办法和指导意见,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号)、《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等,提出要加强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

课题组利用国家重点科技条件基础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曾对教育部和工信部所属的68所高校的共20180台、原值277.71亿元的仪器设备共享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68所样本高校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支撑本单位的科研工作,对法人单位之外提供的共享服务占比不高,且近一半的设备年工作机时不足正常水平,可见多数设备仍存在共享潜力。另外,所分析的68所高校被调查的设备整体上存在共享意愿,但不论是对内共享还是对外共享,实际操作中共享的数量并不多,共享程度也不高。

基于目前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情况并不乐观的现状,本文以C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剖析,试图通过对该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主要经验做法和问题的分析,得出一定的共性经验和结论,为推进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提出一定参考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校现有设备的使用情况与68所高校的平均水平相当,其设备管理和共享中的经验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同时,该校分析测试中心设备平均使用率高于68所高校的平均水平,其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C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成立分析测试中心,提高科研设备利用率

为推动科研设备共享,C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作为该校专业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机构,分析测试中心本着立足校内、服务社会,充分发挥科研设备利用效率,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撑。通过“211工程”、“修购专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持续投入,目前设备配套已较为齐全,拥有大中型分析仪器40余台/套,主要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含红外成像显微镜)、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高分辨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拉曼光谱仪、元素分析仪以及气质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凝胶色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设备。随着科研形势的不断变化,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和服务也在发生着转变。今天的分析测试中心,在工作中坚持统筹管理、有偿使用、校内优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立足校内是测试中心工作的突出特点之一,既服务了本校科研发展同时有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由于不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服务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管理运营的仪器设备主要是通用性较强、价值相对较高的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以及需要专业知识管理和操作的精密仪器设备,兼具“广”和“精”两个方面。不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截至2013年底,分析测试中心除去维修中设备,22台被调查设备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为2109.43小时,仅有4台设备年有效工作机时数小于840小时,最大工作机时数为8500小时。设备使用效率较高。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共享信息化支撑

该校信息中心是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机构,为科技资源共享提供了信息支撑。在信息中心的协助和推动下,各种仪器设备、研究成果的相关信息披露推动了该校科技资源共享的发展。

一方面,积极拓展外部合作,通过多种途径将本校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向社会发布。如校分析测试中心与其他高校建立了跨校联合测试平台,开拓了校际间大型精密仪器资源共享渠道;借助国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专项建设工作,在学校内部共享预约平台基础上,开发了CERS平台数据接口,实现了校级平台与国家级共享平台的数据动态对接,并进一步加强与全国高校间信息分享和技术交流,扩展了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在积极参与教育部直属高校间仪器设备共享的同时,测试中心还努力拓展共享范围:与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共建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人人实验科技服务平台等方式,为社会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制作仪器设备使用常识的指导说明以及视频讲座,通过网络、官微等多种手段进行传播,普及仪器设备使用的基本知识,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设备操作的基本技能,帮助老师判断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仪器设备使用技能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研究工作效率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制定开放共享规章,明确共享管理规定

制定了若干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规章和制度,如《C大学“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体系”所属仪器设备使用基金管理办法》、《C大学大型精密仪器有偿使用服务管理办法》、《C大学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各种制度中规定了包括“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基金”的使用、大型精密仪器校内外开放的收费、仪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等等。尤其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有着明确的规定,贵重精密仪器设备所在项目组必须开展包括校内及校外两类对外测试服务工作,并规定了最低服务时间等。

(四)重视人员素质建设,定期非定期培训相结合

整合校内外资源,举办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技能讲座和培训,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

1.注重设备管理人员培训,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设备能否发挥最大效率的关键因素。管理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 很难真正实现仪器的日常保养及维护, 仪器的基本功能得不到合理、充分的运用, 更谈不上对仪器新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测试中心注重挑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目前中心有实验技术岗人员27人,其中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9人;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7人、中级职称8人。所有在岗人员都具有相应的上岗证书及证明资质,完全具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同时,中心要求所有实验技术岗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活动或者技术培训,通过对外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2.普及设备使用技能,提高师生仪器设备操作水平

测试中心联合国资处、信息中心等部门利用网络资源,对于通用性较强、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设备,开发制作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说明和视频讲座,供全校师生学习和参考,普及仪器设备使用技能。不仅提高了师生的设备操作技能,也提高了师生对于实验方案可行性、经济性的预判能力。

(五)人员考核和激励相结合

有些高校由于行政化管理和岗位职称设置的原因,导致从事分析测试的人员在职称和待遇方面不如其他的教师系列,所以导致很多有能力、高素质的人员不走实验室系列,而转投教学系列。但是大型精密仪器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素质的实验室人员是公共分析测试平台成功建设的人员基础。测试中心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严格执行《C大学大型精密仪器有偿使用服务管理办法》,实行人员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制定了有别于教学科研人员的《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岗位职责及聘任条件》,将仪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仪器效率等因素与其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挂钩,真正实现了中心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仪器设备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对共享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 按照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实际开放运行机时、校内外客户对其服务质量的评价等, 逐项考查、公平评判。考核结果作为人员的任职条件、待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

考虑到精密仪器在开放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设备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维护仪器状态、开发仪器功能,测试中心依据《C大学大型精密仪器有偿使用服务管理办法》,在人员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结合仪器考评结果,对设备管理人员予以奖励,从而调动技术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水平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设备完好率, 促进共享平台的健康发展。

二、某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现状及问题

(一)仪器设备院际间分布不均衡

科研实力的不同,学科发展历史不同,使得资源在各院系之间的分配并不均衡。

据统计,该校40万元以上03类仪器设备,在各学院之间分布数量差异较大,多数设备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几个学院,而有的学院4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数为0.

高校作为不同学科的集合体。学科往往被作为学界的或学术的组织单位,即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机构。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机构基本上是按学科来设置的,教师都归属于一定的学科领域,并通过学科建制的形式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这就形成了我国大学目前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校一院()”两级管理模式,导致了作为法人单位的高校内存在若干小的组织(院、系),由于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院系之间存在着一定利益竞争关系,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了院系之间资源流动的各种限制。

(二)设备使用效率差异较大

在调查中发现,仪器设备除了院际之间分布不均衡,某些分属于不同部门的同种设备,其使用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使用机时小于840小时,有的却大于840小时。如几台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分属于三个实验室/测试中心,其年有效工作机时分别为310小时、2278小时和3322小时,表现出使用机时上的明显不均衡。从理论上说,有效工作机时310小时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可以通过更大程度的共享,进一步挖掘设备使用潜力。

(三)仪器设备共享以校内共享为主

国家重点科技条件基础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该校124台设备中有68台设备是完全支撑支持本单位科研任务,约占到全部设备的54.84%;支撑本单位科研任务比例在80%以上的共有95台,约占到全部设备的76.61%,即大部分的设备基本是在支撑本单位的科研任务。

1 设备支撑本单位研究任务比重

图1 设备支撑本单位研究任务比重

(四)研究转型使得设备闲置

在调研中也发现,该校“支撑本单位科研任务比重”不足10%的设备有18台,约占到全部设备的14.52%,即这些设备虽然是该单位购置所有,但是全部或大部分使用是用于支撑其他单位的科研任务,其中支撑本单位科研任务比重为0%的有8台,即完全用于支撑其他单位的科研任务。这部分设备多数是由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调整导致。

这种现象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中较为常见。科学研究具有探索和尝试性质,有些研究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而无法继续(或暂时无法继续),而不得不转变研究方向,常会导致为该项研究而采购或设计的仪器设备不适用于新的研究方向或使用要求,有时可以通过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继续利用,有些时候则会被闲置(但这些设备可能会是其他研究者或其他院系的研究者所需要的)。这部分设备如果能够纳入测试中心等部门统一管理、共享使用,其使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五)设备使用信息统计方法有待统一

机时数据是衡量设备使用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有关设备使用机时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尚无权威规定,依据教育部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的要求,贵重精密仪器使用机时应为必要的开机准备时间+测试时间+必须的后处理时间,但是由于不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不同,开机准备和后处理时间的界定方法不同,也有些仪器设备管理员为了统计方便只以发生实际测试的时长进行统计,开机准备和后处理机时未能完全统计。机时统计的不准确,也导致了部分仪器设备使用机时数据不真实,往往出现机时数偏低的统计结果。

这一方面是受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现有信息统计方法和标准的不明确、各部门统计标准的不一致的影响。

三、推进高校设备共享的几点建议

由于高校与企业、研究所的组织结构不同,设备在不同院系之间经常存在一定的通用性,尤其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和急需,对相关仪器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但是由于院系组织管理结构上的划分,设备的管理也是各自为战,信息不对称,导致设备的重复购买、闲置,使用率低等问题出现。解决高校仪器设备使用率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从高校的特点出发,打破院系间的信息壁垒,以高校法人单位为主体进行整体布局,合理配置校内资源,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对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校对社会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一)改革设备管理制度,打破院系行政约束。

高校的仪器设备的采购资金来源多数是高校、985211工程经费和各种科技计划支撑计划经费、研究人员的课题经费等几个途径。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虽然归属于国资处等部门统一管理,但是往往国资等部门只负责设备的采购和入账,设备的使用一般都有学院(系)或者研究人员(课题负责人)进行管理,大多是“谁出资购买谁支配”。而院系内的科研使用量、项目研究的任务量有限,进而造成设备的闲置。打破院系之间的行政约束、将设备置于整个高校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是一种快捷且高效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方法。

(二)积极利用物联技术,构建校内统一的仪器设备管理平台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校园仪器设备管理平台。整合全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形成仪器设备信息库。平台应该可以展示、查询设备的基本参数、功能、服务对象、使用状态、可预约(服务)时间等相关信息,并向全校师生开放预约使用。

(三)重视人员建设,提高设备管理和使用水平

大型仪器设备的最终使用者是人,正确的操作方法的使用、合理的操作规程的制定、适时的设备维护和保养都是仪器设备使用效果的决定条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普及性技能的培训、形成设备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提高设备使用水平。

(四)制定设备使用统计标准,统一设备使用统计口径

目前,多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能够对其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但是在实践工作中,管理人员多依赖于自己的工作习惯进行记录,各部门大多对设备使用机时等指标的统计口径没有明确说明和界定,管理人员以经验填报,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现象的出现。相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统计标准、统一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将更有利于设备管理。

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应用统计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客观记录设备使用情况,以利于设备应用管理和分析。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