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研究

2016-01-19 22:3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吴苗凡 陈雅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4R41001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410344007);

摘要:目的 了解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构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方法 文章基于精神慰藉理论,从自尊、期待、情感三个维度量化精神慰藉服务指标体系。结果 发现代际情感交流阻塞,精神慰藉服务形式单一、老年人社会价值感弱化等需求问题。结论 从服务主体构成、服务平台实现,服务方案发展三个角度构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

关键词:精神慰藉  情感  老年人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席卷全球,我国也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42万,老龄化水平达15.5%。杭州市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底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2.97万人,老龄化水平19.98%,比上年增加8.09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理素质逐渐弱化,孤独感增强,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精神慰藉服务迫切被老年人所需要。文章基于精神慰藉理论,从自尊、情感、期待三个维度界定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分析杭州市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构建以政府、企业及第三部门为服务主体,以虚拟与实际平台为服务实现平台,以服务与资源开发为服务发展战略的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

一、老年人精神慰藉概念界定

老年人精神慰藉即精神赡养,指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穆光宗,2004)。马斯洛需求理论、穆光宗精神赡养论、费孝通情感“差序格局”中,精神慰藉需求分为自尊、期待、情感需求。自尊需求指老年人有自主决策和受尊重权,在家庭社会中拥有平等权、自决权、支配权;期待需求指老年人具有对自身、儿女、伴侣的价值期待感;情感需求指老年人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等。

二、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一)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具体分析

为了解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文章使用多阶段抽样、比例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调查杭州市4个区域(即上城、西湖、萧山、江干),16个社区400位居家养老老人,最终有效分析395位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状况。

1、代际情感交流阻塞,即需情感沟通服务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代际情感成为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家庭结构与观念思想的变化使得代际情感交流阻塞。在被调查的395位居家养老老人中,230位老人表示儿女对其耐心度低,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2%,同时61.4%的被调查者为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家庭结构变迁中,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逐渐增加,亲代双方相处时间减少,而亲代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进一步加重代际双方的情感交流障碍。因此,这就即刻需要借助外部精神慰藉服务支持,促进两代相互沟通。

2、精神慰藉服务形式单一,急需多元化慰藉服务            

现在社会存在的精神慰藉服务主要有社区节日访问、老年心理咨询、精神文娱培训等,精神慰藉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在分析395位老年人所填结果后,发现精神慰藉需求受到老年个体的约束,性别、年龄程度、经济收入、有无配偶等因素影响,男性对自尊、期待的服务需求高于女性,女性对情感的诉求强于男性,年龄程度越高精神慰藉需求越大;无偶老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高于有偶老人,同时经济水平越高对精神慰藉的影响越显著。因此,单一的精神慰藉服务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具有差异性的精神慰藉需求,急需多元化、层次化的精神慰藉服务。

3、老年人社会价值感弱化,亟需价值实现渠道

在对老年人晚年社会价值感的调查中,207位老年人晚年社会价值感低,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2.4%,原因在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低,社区活动形式单一,老年人无法从活动中体会到自我的价值。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度在于社区的引导,社区服务设施有限,所举办的群众活动较少,老年人日常活动多集聚室内,主要项目为观看报纸、影视。有限的社区精神文化活动,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自我晚年价值感的需求,这迫切需要增加精神文化活动,扩大老年人晚年自我价值实现渠道。

三、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体系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构成主体

精神慰藉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因此在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支持系统(图1),需要考虑服务系统不是由单一的主体构成。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相辅相成才能合理构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系统。政府帮助企业、校正市场,第三部门“这只手”,弥补政府和企业在协调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政府享有强制权,不能代替市场自发有效的配置资源,它必须建立在政府和企业的基础之上,是对二者的补充(黎民,2011)。 

图1精神慰藉服务系统

1精神慰藉服务系统

1、职能结构

企业主要参与精神慰藉服务提供,配置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产品。政府部门是精神慰藉服务产业的保障,监管企业,并参与调节精神慰藉服务业,优化资源配置等。第三部门是精神慰藉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部门是志愿部门,由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市场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构成,辅助精神慰藉服务运行。

2、服务运行

1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系统,企业、政府、第三部门共同参与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形成服务产业,并通过虚拟或实体形式供给精神慰藉、公益实践、文娱互动、法律维权等多种服务,提供给老年群体选择。同时,老年群体将其自身的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提供给网络与实体联盟体,进一步反映给服务单位,服务单位接收到老年人服务需求后,提供相应服务,最后老年人对服务进行评估。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实现平台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可利用虚拟智能化服务网与实体企业,根据企业参与程度将智能化服务网络分为商业服务网络与社会服务网络。

1.  社会服务网络

社会服务网络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的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的互联网服务特点,即以熟人为基础、人脉延续为导向,连接社会成员关系而建立的服务网络。老年人可以通过“熟人的熟人”进行社交拓展,如亲属、朋友、邻里,在这个由血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所扩展形成的关系网络,得到社交成员的帮助,进行精神慰藉。因此,通过该服务网络,老年人可以网内交流,畅谈生活,纾解孤独寂寞感。

2.  商业服务网络

商业服务网络是企业建立的具有商业目的性的网站。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中,以网络为平台,结合老年人情感、自尊、期待需求,设立各项精神慰藉服务项目,主要为社区交际与服务购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使用费用。社区交际常见情感交流、精神文化交流,团体活动聚集,老年人孤独感强,利用网络交流情感,文娱互动是网络中最常见的老年交际活动。服务购买是老年人通过网络购买服务,例如同样存在于互联网络中的陪同交流、付费文娱培训、团体旅游活动等。

3.  实体企业

实体企业是服务模式实现的另一种工具手段,公办私营是养老服务的新形式,承包私营或公私合营是公办私营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运营养老机构,建立精神慰藉服务公司,开设陪同服务,以陪同游览、购物、访亲、聊天,读报等形式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 另外,心理咨询,文娱培训,关怀提示是最为常见的精神慰藉服务项目。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发展方案

1.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年价值期待

老年人口并非只是社会的“养老负担”,拥有知识、技能和健康身心的老年人口能够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公益事业领域。调查发现52.4%老年人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自我价值感弱化,但62.6%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晚年期待感增强,老年人强烈的晚年期待感却得不到途径实现自我价值。老年人力资源拥有知识资本、网络资本或关系资本、人力投入成本低收效高三大优势。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中,老年人可以提供咨询、教育、维护等多项工作。例如情感咨询员、家庭矛盾调解员,拥有各种技术条件的老年人可以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精神文娱培训中可以承担教导者角色,公益活动中可以提供服务,例如维护交通、关怀问候高龄老人。

2.设计多元化、层次化精神慰藉服务

文章调查显示有无配偶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不同经济层次、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多元化、层次化的精神慰藉服务产品是需求的产物,不断创新慰藉服务产品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如不同经济层次的老人,支付精神慰藉服务能力不同,就文娱需求服务产品而言,经济支付力低的老人可能只需要简单的戏曲观赏,经济支付力高的老人会选择价格更高的培训锻炼。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一方面满足经济不同的老人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12.

[2]高翔.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4(02):144-145.

[3]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刘可.精神慰藉纳入居家养老服务[N].北京日报,2015(01).

[5]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4).

[6]郑志刚,陆杰华.面向老年人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05):32-34.

[7]朱晨曦.关于加强我区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的建议[N]拱墅新闻,2013-1-22.

[8]朱欣怡,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J].新西部(理论版),2014(22):4-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