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互联网+”扶贫模式探究

2016-07-10 22:1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树立互联网思维,本文针对目前互联网扶贫的结合发展现象,对“互联网+”扶贫的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并剖析了限制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扶贫、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

一、   互联网为扶贫带来新的动力

“互联网+”和“扶贫”是当下两大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多次会议中提到了扶贫问题,并将其视作当前三农工作的核心。同时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从城市走向农村,“互联网+”与“扶贫”携手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多地农村响应国家的号召,经过各方探索,已发展出多个通过“互联网+”来扶贫的典型案例,并被成功验证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

二、   现有发展模式归纳

对目前“互联网+”扶贫的各个项目进行了收集、整理、归纳,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模式:

1、 传统农村电商模式

传统的农村电商模式是指依靠一镇一品等特色产业将农产品、工艺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同时通过互联网购买农资、生活用品等节约生产、生活成本的模式。农村电子商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15年各大电商巨头纷纷打入农村电商市场,仅在阿里平台2015年超过90万个卖家销售了近700亿元农产品,农村电商的发展潜力巨大。

2、 互联网金融扶贫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扶贫是指通过众筹或者互联网金融P2P模式筹集资金用于扶贫项目的建设,解决其融资问题。对于扶贫地区来说,在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稀缺、农民脱贫创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及旅游产品销售的问题,也有利于本地产品知名度的提高,直接带动人气、圈定部分消费群体。扶贫项目融资、认购单位门槛低,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将社会闲置资金与农村农民资金需求对接。

三、   存在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扶贫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中,但是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1.  互联网意识薄弱,认同感不强

浙江、江苏、广东等较发达地区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涌现出了例如遂昌、揭阳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淘宝村”,而其他很多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低于一些发达地区,电子商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企业以及农民思想较为传统,互联网意识薄弱,对互联网扶贫的认同感不强。经过对各县乡政府门户网站上出台的政策公示进行收集整理后,发现很多地方对互联网扶贫的认同感不强,没有这方面的扶持政策;虽然有一些地方出台了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仍以纸上谈兵为主,具体的帮扶鼓励政策尚未落实。

2.  文化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

互联网扶贫不只是开网店,还涉及到金融、供应链管理、营销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领域。而往往贫困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大部分年轻人均在外务工,农村现有的劳动力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普遍为中小学文化水平甚至存在部分文盲,智能手机使用都未普及更不用说电脑上网操作了,再加上没有专业人员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撑,即使有创业的条件也无法真正实现,想法只能破产告终。

3.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1)   网络通信设施不完善

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可以通过使贫困户增加获取教育、健康、政治和金融服务的机会来达到扶贫的目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虽然使得农村和城镇的城乡发展差距在缩小,但是在互联网渗透率方面,农村的互联网渗透率依旧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在农村地区手机普及率已经较高,但是对手机上网操作的普遍不深入。且电脑等设备的普及率很低,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率远低于平均水平。网络覆盖率造成了信息传递的滞后,供销信息对接不畅,对农户创业创新造成了一定限制

(2)   物流水平落后

从物流水平来讲,乡村物流处于现代物流的末端,物流体系无法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购买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包裹配送、快件收取服务不能实现,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进“村村通”项目的建设,推行“快递下乡工程”,对农村物流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发展的势头不足,在协调多方力量、进行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农村电商的大力推进,电商、快递公司布局的物流网络加大了在县域的部署建设,但是快递行业在农村的网点还不够普及,物流网点真正进入村级的很少。农副产品一般都是季节性生鲜产品,对物流运输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很高。

(3)   农村金融服务匮乏

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农村发展内部资金不足,迫切需要社会外部资金的注入。虽然,近些年随着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开展了普惠金融等业务,农村金融服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这种措施都是先在金融产业发达的地区先行先试,对于真正贫困的农村地区来说,金融服务仍存在服务机构少、业务单一、农民贷款难、支付汇兑不便、金融知识政策难以普及等普遍问题,并未真正、彻底满足村民的金融服务需求,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匮乏任重而道远。

4.  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强

在传统销售渠道上,对于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比如说在农贸市场、超市里,除了进口农产品和本土农产品的区别外,几乎不需要其他品牌识别的需要。但是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开展涉农项目,消费者其实会面临更多的选择,这时候就会凸显品牌效应。多数农户只关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而对品牌意识缺乏,没有营销方面专业知识的积累,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竞争优势,即使有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好的价格。

5.  缺乏规范监管,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农民创业一般以个体或家庭、家族为单位,从事生产、加工、销售,与工业不同,其产品没有工业品一样具备标准化,再加上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客户将很难判断产品的优劣和安全性。曾有新闻报道农户生产过程中利用大量化肥农药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对自己食用的部分产品则使用农家肥,而小规模的农产品的监管其实是存在一个很大的盲区的,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消费者无法在网购时识别,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降低了销量,这其实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四、   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政府参与机制

近年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党和国家对涉农电商进行了高效、密集的部署,肯定了互联网在扶贫上发挥的积极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都把农村电商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其是推动农业升级、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主动发挥其影响力,拉动电信运营商、快递企业、金融机构等积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网络通信、物流体系、金融服务等存在的问题,营造互联网扶贫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建立金融支持和监管体系

加强对金融服务的支持,树立普惠金融理念,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建设,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给予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来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发开对互联网金融众筹、P2P项目的接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盘活社会闲置资金下乡。

完善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方式手段,加大对农村金融监管成本的投入,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在规范农村金融资金来源、用途的同时要保留其灵活性。建立针对农民建立符合农村特色的征信体系,便于对其监管。

3、 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培育专业人才

(1)   建立培训服务基地

通过建立培训服务基地,在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加大互联网思维普及,提高农民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对农户的生产、销售等提供系列化的指导,帮助好的项目实施、好的产品卖出去。

(2)   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

加强地方与高校的互动合作机制。积极邀请高校教师下乡开设讲座、进行专业指导培训,邀请高校学生到地方实习、就业。同时派遣地方政府官员、农民创业者到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3)   鼓励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

通过简化手续办理、降低返乡创业门槛、税收减免优惠、给予财政补贴、提供就业创业帮扶等一系列政策激励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和在外求学的大学生积极返乡创业,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加强农产品安全标准检测

加强农产品交易标准、质量追溯及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农产品认证、质检等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对产品质量、安全等进行监测,对市场进行统一规划整治,保证产品从地里到餐桌上的整个过程的严格监管。

例如组建质检团队,不定期地对当地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抽查检验,通过处罚机制和征信体系,来保证规范的落实执行。

5、 实现产品品牌化、差异化

扶贫的核心是创收、增收,其关键一个是依托互联网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另一个是通过产品的品牌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单价。在同质化的市场,要积极借助新媒体渠道积极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特色人文资源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在包装“地域品牌”的同时,积极打造单独的品牌,例如“三只松鼠”,从特色产品中收获单量的溢价。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R].阿里研究院.2015

[2]陈佳华;叶翀.浅析农村电商及特色化进程发展[J].电子商务.201510).

[3]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