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传统产业去产能路径研究

2018-01-06 20:4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吴瑶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的供给远大于需求,部分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工作中,发现传统产业呈现产能过剩和不足并存的矛盾;去产能进入攻坚期;去产能难度大;效果初现引起的复产等现象。认为现阶段化解产能过剩要调动各地方政府积极性,妥善处理去产能遗留风险,打消去产能主体畏首畏尾的顾虑;建立健全各地去产能监督机制;以技术创新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去产能   

一、前言

2017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亦是继2015年提出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第二年。传统产业在去产能任务中面临诸多风险及挑战,而去产能又位列改革任务之首,去产能可谓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经济在由高速增长转变到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已达到历史需求峰值,伴随着经济增长需求增速的回落,供给侧对应的传统行业也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但因传统行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无法追赶经济需求的回落幅度,使得包括煤炭、钢铁、水泥、石油、石化、平板玻璃、电解铝建材等在内的众多传统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些传统行业在整个工业利润的下降中占70%以上份额。凯恩斯主义需求端刺激政策使得传统产业化解过剩产能有增无减,需依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传统过剩行业去产能的攻坚战。

二、文献梳理

自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时期,产能过剩问题便逐步暴露出来。首当其冲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衍变成不争事实,逐渐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威胁经济质量的核心因素。化解产能过剩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能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故各类研究均致力于在化解产能的过剩中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以推动新的经济形势的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将“去产能”问题的研究推向了学术界讨论探究的热点,以下将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把产能过剩的原因归咎于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和国际因素,包括企业在自身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盲目投资“潮涌现象”(林毅夫,2010)。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合格供给主体(朱海就,2015)。资源配置在要素市场的扭曲而引致的企业投资决策扭曲和企业退出决策扭曲(秦黎丽,2017)。政府刺激政策引导导致的过度投资(韩国高等,2011)。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和晋升激励机制的扭曲(江飞涛等,2012)等。第二类分析了去产能面临的风险挑战,如国企机制出清障碍、部分行业价格扭曲、地方政府的保护、企业政策执行不彻底都会阻碍去产能(任泽平,2016)。必须考虑地方政府的政绩压力、债务问题和员工安置问题(韩国高,2016)。要把握政府和市场功能边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职能、“去产能”与“建产能”、兼并重组与倒闭破产四组有机平衡(张杰,2016)。第三类在去产能的对策建议上,马秩群(2017)提出要将政府干预限制在合理范围内,重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于海涛和徐毅鸣(2016)提出采用传统方式去产能在新时期下具有局限性,要结合过剩产业的自身特点,有序淘汰过剩产能。蔡之兵(2016)对全国31省地方政府去产能行为效果的研究,提出去产能工作要在“统筹”“精准”“创新”三方面入手等。

本文侧重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一年多以来我国传统产业在短期内去产能的现状,选取水泥钢铁等部分代表性产业,通过对其去产能的效果研究,描述传统过剩产业在去产能中的表现特征,鉴于此有针对性地给出后续去产能的路径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下传统产业去产能特征分析

长期以来,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石油石化、船舶和平板玻璃等重化工业以及纺织等轻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重若轻的作用,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保障我国就业的重要支撑。如今改革的落实把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去产能再次掀到了全国瞩目的热点上,无疑给传统产业的转型增加了巨大压力。现阶段传统产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过去大多传统产业一直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而传统产业在产品生产链上未能及时根据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做出调整,导致中低端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的消费需要,存在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也使这部分低端产品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依靠技术型生产的中高端产品,传统产业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对生产所需的核心技术的掌握又不得不使这部分产品依赖于进口,造成国内的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以传统平板玻璃产业为例,2009年平板玻璃就被国务院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其总产能依旧在逐年递增,有效产能占比却趋于下降,无效产能从1.07亿重量箱上升至2015年的2.59亿重量箱。截止2015年底其产能利用率降低到69%,远低于国际标准80%—90%的合理区间内。但反过来看平板玻璃的高端产品,由于对高端电子玻璃的质量要求严苛,功能性指标、表观质量以及稳定性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平板玻璃产业的技术能力还做不到向汽车玻璃、药用玻璃、电子玻璃等高端产品的有效衔接和过渡。于是国内对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玻璃产品表现出明显的供给不足,长期依赖进口,造成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并存的矛盾。

(二)部分产业去产能进入攻坚期,持续时间长且成效放缓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掀起我国第四轮以淘汰“僵尸企业”为重点的去产能浪潮。回顾我国去产能的历史,第一阶段旨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第二阶段表现为进一步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第三阶段迈入国家铁腕清理严重过剩产能时期。传统产业在前三阶段基本已经化解掉了那些通过调整和转型就轻易去掉的产能,剩下部分则范围小难度大,所以这一轮去产能进入攻坚期,持续时间长且成效放缓。

以水泥行业为例,2015年我国水泥产量实现水泥行业25年来产量的首次负增长,近半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约7亿吨,而去产能的数量从2012年达到顶峰后开始逐年递减,照原先落后产能的标准淘汰空间已越来越小,水泥行业熟料的全国生产线总数和总产能的设计目标都趋于稳定,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新增产能在逐渐减少,落后产能也越减越少。若供给侧改革后继续利用行政化手段期望水泥行业大刀阔斧地去产能,则必须大幅度提高该产业的落后标准,故以水泥为代表的这部分产业去产能的成效开始逐渐放缓。

(三)国企占比大,地方政府保护致使去产能难度加大

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中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5年在钢铁行业中,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共30家,其中国有企业23家,年产量前100的钢铁企业中国有企业占60家。全年国有企业的钢铁产量占总产量的60%,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充分证实了该行业国有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和还是产量上都占比很大的结论。国企占比大给去产能工作增添了诸多不便。

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中产能过剩的行业依旧进行扶持和保护,通过加大投资为此类产能过剩行业创造需求,这些投资形成的资源挤占效应,使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了整体发展水平。由于为实现去产能而大规模地关停国有企业极有可能引发债务问题而导致金融风险,员工失业和安置分流的社会稳定风险等,再加上基于政绩压力,作为地方性支柱产业的国企实行去产能会拉低地方经济GDP的增长,影响官员的晋升。于是为了暂时避免风险的发生,各地方政府都会对中央去产能的政策置若迷惘,或对国企进行干预和保护放缓去产能步速,所以这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就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增加了国有企业去产能的难度。

(四)去产能效果初现,价格和产能利用率逐渐触底回升

 前期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自20123月开始,我国全部工业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引发PPI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任务第一年的9月结束了PPI负增长的局面,去产能的供给端改革逐渐解决缓解了经济的结构性通缩难题,传统产业整体去产能的效果初现,总体表现在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开始触底回升。

   其中钢铁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连续两年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成效也逐渐显现,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回升,钢材的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上涨模式,市场供求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综合价格指数更是从2015年初的56.37点,到今年的突破100点。普钢钢材也从近年来的历史最低价格1980.69/吨触底回升,逐渐回归到市场周期的合理区间。且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73.7%,比2016年第四季度提高了0.7%,钢铁行业今年已基本完成去5000万吨的产能目标,达到80%的产能利用率的目标很有希望。

(五)行业形势转好引起的复产,使总体产能不减反增

     去产能任务的完成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和价格的回升起到决定性作用,表明去产能工作的成果显著。当产能过剩产业在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得到平衡甚至扭转,出现的价格上涨苗头,会引发新增产能成为去产能道路上的拦路虎。价格上涨极易动摇政府去产能的决心,转而继续发展传统过剩产业。企业也因价格上涨一旦结束亏损的局面,便会弥补损失来盲目加大投资复产,进行重复建设期望在这短期的时间内重获利益。其结果直接激发了处于改革不彻底的僵尸企业和濒于市场所淘汰的企业再次复苏,会促使新增产能数额大于去产能的幅度,进而催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以电解铝行业为例: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成效的积极作用,2016年铝市供需面持续向好,铝价底部反弹,电解铝行业扭亏为盈。高利润刺激电解铝企业在下半年新投产和复产加速。而20169月以后电解铝每月产量同比增长变负为正,全年累计总产量比2015年增长1.3%预计2017年全年会新增产能约397万吨,总产能会比2016年增加11.1%。企业复产、新增产能的不断涌现,电解铝行业将再次被推入产能过剩局面。此外,钢铁和煤炭等产业在2016年上半年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同样陷入总产能不减反增的怪圈,价格的反复诱使总体产能边减边增,加大了整体去产能的难度。

四、现阶段去产能路径选择

针对以上传统产业在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去产能攻坚战的突破口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贯彻响应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削减已有过剩产能,二是抑制落后过剩产能的复产,从源头上控制并减少新增产能,二者结合达到整体去产能的目标,具体提出以下路径选择:

(一)要使各地政府因地制宜达成去产能共识,摒除畏首心理

产能削减不彻底可归咎于各地政府对于国家政策不能做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国家去对产能的顶层设计方针毋庸置疑,2016年初印发的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意见及后期陆续出台的专项配套政策文件,其目的都是政策先行,使各产业去产能目标明确化和操作规范化,通过行政化手段压缩过剩产能。但是仅凭文件来调控产能,力度和导向性明显不够。

制约产能释放和实施主导权都在各地政府手里,所以其一要充分调动各地政府去产能工作的积极性,达成共识、认清局势、坚定决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完成去产能任务的最优路径。去产能会给经济带来的冲击,进入经济指标下滑的阵痛期。而产业结构只有经历过去产能的倒逼机制才能实现重组或转型升级,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要改革经济考核制度,摒除政绩压力下的去产能畏首心理。通过弱化GDP、财政收入等在整体考核中的占比,在去产能工作期间适当赋予质量效率进程等权重,综合考察来消除官员想做好去产能工作又担心考核不达标的畏惧心理,尽量减少对工作计划的延误和耽搁。

(二)要建立健全各地去产能监督机制,保证去产能工作精确落实

   建立健全去产能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主体才能有效推动去产能工作,确保中央关于去产能文件的精确实施。设置专门的具有约束力的监管部门,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作为情况进行监督:(1)监督各地政府响应国家去产能政策情况,杜绝“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避免在各方利益存在冲突时,地方政府凭借地处偏远或处置落后产能量少与去产能大局开展博弈战。(2)监督去产能工作落实完成情况,防止地方政府实行暂时性的“一刀切”手段。通过不定期抽查区域内传统过剩产业去产能进度,识别原有停产闲置产能,避免谎报淘汰落后产能数量套取资金。(3)监督政府的行政干预,坚决执行市场优胜劣汰的出清机制。清楚界定政府自身的功能边界,厘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部门的干预,让要素市场得以充分流通。(4)监督去产能工作决心,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在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效时,要严格监督地区各过剩产业生产情况,停止备案审批产能过剩产业新增项目,依法按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退出不达标产能,防止停产淘汰的企业再度复产,避免对所取得成果的造成抵消。

(三)要妥善处置去产能遗留风险,消除畏尾顾虑

   妥善处置去产能遗留的失业问题和债务问题,消除地方政府践行去产能政策招致棘手问题而无法处理的顾虑。

一方面传统产业去产能将分流大量员工,针对失业员工,已形成了“政府托底+市场分流”为主的安置模式,据此要加以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立法实行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四种职工安置办法,加快设置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员工安置专项奖补资金,消除失业员工的焦虑恐慌心理,避免应失业引发社会稳定风险。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国企多与银行金融体系存在着较高的依赖程度,要避免去产能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而引发金融风险。通过不断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类型实施机构对银行收购、管理、处置剥离不良资产的机制,允许其打包转让和批量处理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支持建立债权人委员会,实施金融机构以合理化债转股的方式实现债务重组,鼓励各方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的并购重组,以降低银行体系的负担和风险;有序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大不良资产池规模,以此分散金融风险和降低债务处理成本,同时对银行坏账的核销处理进行有效的补充。

(四)要以技术创新促进传统过剩产业的转型升级,达到供需新平衡

     技术创新是打破传统产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现状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在去产能中表现出的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品又产能不足问题的有效方式,对传统过剩产能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R&D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调传统制造行业对高新核心技术的引进而非仅是高端产品和原材料的采购;以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去产能为契机,加快过剩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淘汰以往依靠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生产累积的过剩产能,新增产能必须以技术创新带动为前提;提高中低端产品质量,扶持具有传统优势的企业通过创新机制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或逐渐向新兴产业靠拢并顺利过渡,来满足国内各阶段消费市场的需求,缓解存在于各产业间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并存的压力。

(五)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在转移过剩产能中互补双赢

化解国内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要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机遇,寻求国际产能合作可能性,基于优势互补让沿线国家承接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实现双方共赢。“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世界五大洲65个国家,涵盖全球60%的经济体,其中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相比之下我国传统产业因资源禀赋优势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向沿线国家销售或者投资相对优质的过剩产能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船舶等基建产品能够较大程度地带动该区域的产业发展,也能加速我国传统产业国际化进程。因此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来完成国内去产能工作拥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总之,现阶段传统产业所呈现出的产能过剩,既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配置效率的低下,其价格的扭曲也影响了经济活动,因此积极贯彻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通过纠正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等途径来化解产能过剩以稳定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2]秦黎丽.2017.要素市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及化解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702,42-45.

[3]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4]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6):44-56.

[5]任泽平,张庆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和机遇[J].发展研究,201604:7-13.

[6]韩国高.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去产能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605:603-608.

[7]马轶群.技术进步、政府干预与制造业产能过剩[J].中国科技论坛,201701:60-68.

[8]于海涛,徐毅鸣,刘瑞.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如何化解过剩产能[J].经济学研究,201603:60-65.

[9]蔡之兵.地方政府去产能效果与特征:20062014[J].改革,2016(10):43-53.

[10]胡筱沽,戴璐.正确把握去产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7(02):50-5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