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电子商务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电子商务 >

基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要素解析

2017-09-07 21:4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刚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学院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很大,但是广大农村地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了新的步伐和征程。当前电子商务在农村慢慢渗透并逐步普及的情况下,对农村的发展也带来了强有力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一系列的关键发展要素,希望能够为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水平带来启示。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关键要素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我国的农村也因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深受其影响而逐步在改变。电子商务在农村逐渐在渗透和普及,但是由于农民群体的思想意识和技能操作知识都比较落后,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对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分析后,深入探讨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希望能够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范围内一直不断地提高,电子商务的普及也在各行各业的范围内在逐渐的扩大,但是目前在农村市场电子商务还没有完全被接受和流行,因此农村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已经在农村运行的电子商务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最现实的问题是由于农民缺乏市场有效信息而面对市场销售缺乏产品扩大生产的资金。大力改造农村生产规模的经营模式必须增强农民获取市场有效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

二、扩大和普及中的农村电子商务存在哪些问题

(一)传统封闭的农民思想

电子商务作为全新的交易手段出现在农村,对于思想封闭的农民想要接受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电子商务还无法在农村全面的普及和实施。目前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生活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落后的农民接受新事物障碍很大。特别是电子商务这样高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交易模式让农民觉得不可思议而且非常具有挑战性。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落后,又没有掌握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因此对这样的高新技能交易不太感兴趣,参与到电子商务的家庭数目很少,所以更多的农民是无法获得有效产品市场信息的。

(二)网络知识匮乏阻碍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村电脑依然不是每个家庭的必备电器,在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山区甚至移动通讯电话都没有得到普及,因此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无疑存在很大的障碍。电子商务想要得到推广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只有网络普及后,农民通过对网络的使用才能进行农产品信息的扩散。目前我国农村还处于网络知识匮乏的阶段,电子商务并没有被农民熟知和透彻的了解,因此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农村的电子商务同城市一样都是通过便捷、简单的通讯工具在互联网完成交易过程。网上的广告、培训、营销和流转、售后等都是农村电子商务包含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进和改革并呈现蔓延和扩大趋势。农村电子商务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从简单的信息获取到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阶段,之后逐渐形成TPR 平台的公司运作模式。因此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发展模式便是开始于信息发布演变成个体电子交易行为,然后网上创业最终变成了行业联盟。发展过程里很多人了解到电子商务逐渐接受并加入,政府和农民共同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我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关键要素分析

    外围要素和核心要素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类关键要素,决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便是核心要素,如果没有核心要素的存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定会困难重重,取得成功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作为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要素的外围要素,其作用在于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存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外围要素与核心要素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两种要素共同作用于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

(一)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核心要素

农民自身的团队力量和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带头领导人共同构成农村电子商务核心要素的两个方面:

    1、政府努力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农村地区如果想开展电子商务其中组织领导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强有力的领导人是农村电子商务开始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功打造各种地方模式,包括通榆模式、遂昌模式、丽水模式、这其中通榆政府打造“三千禾”品牌创造了通榆模式,遂昌政府成立了电商平台建成了遂昌模式,丽水政府以丽水为试点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丽水模式等等,政府推行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核心驱动作用。其中农民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抱有多大的希望和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商务领导人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通过电子商务经营是否给农民带来真实、可观的利润。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成功与否。

2、农民网上电商能力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核心驱动

当地农民需要有迫切改变目前生活状态的愿望,在这种依靠电子商务经营改变生活的自身动力促进下,农民才有可能投身电子商务发展之中。目前我国农民网商能力也有小部分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例如,充分利用优势产业羊绒生产的清河模式,凭借天然地理优势起家的桐庐模式,农户通过第三放平台做简易家具的沙集模式,这种凭借地理、人才、特色、产业优势资源开创的农民网上模式已经构成了农村电子商务核心要素的重中之重,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节,才能将农村电子商务做的更好更久远。

(二)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外围要素

农村电子商务硬件、平台要素以及人员环境和农村社会环境要素等等构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的外围要素。

1、 农村电子商务硬件要素分析

互联网设备、电力设备和土地使用等要素构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硬件要素,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的稳定程度与农村经济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电力的供应主要能反应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程度,这种情况在偏远落后农村反应尤其明显。农村的互联网设备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互联网设备,农民整体上处于互联网知识匮乏状态,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其阻碍。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初期,土地要素影响较弱,但是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土地问题便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要素分析

财力、信息、信用和物力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平台要素,具体是指第三方社会团体或者政府提供能够承载资金流、信息流、信用控制体系和物流的商务平台。在这其中资金流、信息流、信用控制体系和物流的整体完善是电子商务在农村推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离不开的生长条件。这种由第三方社团或者政府搭建的商务平台具有十分明显的流程化、易得性和常规化特点。在同一时间和一定空间里向同一个方向进行流转的信息便是信息流,只有以市场信息为信息源的平台信息流才能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信息源在保持信息流转的常规性和流畅性状态下,不停地连续传达到农村广大的各个信息节点时便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萌芽和生长。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双方的资金流转问题是在信息流准确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并且能够顺利完成交易的保证,资金流转问题不仅是实体经济交易的关键也是存在虚拟性质的网络交易的关键性安全问题。在农村电子商务中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因此物流压力和成本要远远高于市区,甚至在经营成本中物流成本占去很大的比重,已经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过程里的核心竞争点,物流成本低则具备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3、 农村社会政治、人员和社会环境要素分析

农村本身存在的人力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等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农村的人员、社会、政治环境要素。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加入农村电子商务的经营。主要有以下多种类别的人员,具体包括:网商、农村农副产品生产者、物流工作者、网络培训者和公司管理者等等。当地农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尤其是后期阶段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地的地方政府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在电子商务的后续发展中充当服务角色,不越权、不越位不用有形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全力为电子商务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这种高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传统、闭塞和保守的现状,加快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具有一定的问题,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扎稳打,从而顺利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张才明.互联网时代下的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J].信息化建设,20113.

[2]郑功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与对策出路———以缙云县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

[3]穆燕鸿,王杜春,迟凤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 15 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6(08)

[4]汪旭晖,冯文琪.电子商务助推现代服务业升级:机制、路径及政策———以大连市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