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城市文化转化为沈阳软实力的路径

2017-12-22 20:5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城市记忆的镌刻

卢振杰 祝颖 沈阳大学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292)阶段性成果。

摘要:对于“本地人”,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力的源泉;对于“外地人”,文化认同则是城市吸引力所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由“潜力”转化为发展“现实”提供了新思路。以历史为根基、以现实为依据,以未来为方向,探讨“城市记忆”镌刻,使之或外化于城市形态之上,或内化于城市居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之中,进而实现提升沈阳软实力、促进沈阳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沈阳市;城市记忆;城市文化软实力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美誉。然而,这座曾经辉煌的特大城市,如今却经济衰退、人才外流,GDP连续负增长,2017年上半年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竞争力扫描仅沈阳为负增长,排在最后一位。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将沈阳城市文化转化为城市软实力,使其走出困境,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城市记忆构建的角度,探讨城市文化转化为沈阳软实力的路径。

一、明确城市记忆的文脉表征,开发城市文化旅游线路

清文化:清文化的精华与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满族入关(1644)前后的历史时期。在完成文字创建和满族统一等一系列大事件后,努尔哈赤1624年迁都沈阳,1634年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封建统治经验,形成了盛京精神。1644年入关后继续发扬这种学习先进与不断进取精神,形成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具有这种独特文化的沈阳,应该围绕“一宫两陵”,并与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萨尔浒战场遗址等清文化古迹形成联动,建立清文化体验特色旅游项目,以凸显沈阳清文化城市文化特质,并强化这一特色城市记忆。

二战文化与民国印记:沈阳是遭受日本侵略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全面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屈辱生活的沈阳人民,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九·一八”柳条湖爆破地点纪念碑、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的北陵电影院、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奥斯维辛”的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等,这些历史遗迹,不仅向人们讲述着沈阳经历的屈辱与抗争,还讲述着有关人类命运的各种观念与思想。此外,沈阳还有与二战文化相交织的许多民国印记,包括:东三省总督府、大帅府、隐于大沈阳巷子深处的民国老建筑——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所旧址、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等,将这些历史遗迹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加以整合、推广,创建旅游项目,不仅能成为沈阳独有的文化品牌,树立沈城人民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城市文化形象,更可以传承历史,教育后人。

工业文化:沈阳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它的兴衰与后继发展见证了整个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沈阳大东关建立的盛京机器局,开启了现代大机器生产的先河。清末日俄在东北以掠夺为目的兴建了南满铁路,交通运输业、铁路机械得到了快速发展。民国期间,张作霖在沈阳大兴工矿业和军事工业,沈阳成为国内工业生产的强势城市。东北沦陷期间,日本为其侵华战争需要,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工业产业集群地铁西工业区。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工业更是得到了全面恢复与振兴,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奉天纺纱厂办公楼旧址、沈阳铸造厂大型以(翻砂)车间、铁西区工人村历史建筑群、奉天大亨铁工厂旧址、沈阳铁路交通遗产廊道、铁西装备制造业遗产群、大东区民族工业遗产群、工业博物馆等众多工业遗迹,无疑是沈阳工业文化宝库中最深刻和最璀璨的记忆。

二、开放城市记忆的集中存放处,盘活档案馆、博物馆

市民的幸福感不只是产生于物质上的保障,更来源于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拓展市民文化参与渠道,可以增强市民自身的主体地位,克服其心理上对社会和他人的疏离感,使得他们对荣誉、责任、权力等公共生活的基本要素有更深切的体验。

城市档案和博物馆是城市记忆工程的关键和核心环节。档案馆馆藏档案以其地方性、叙述性和原始性等特色,成为社会教育的生动素材。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担负独特的使命,它不仅以实物有质感地呈现过往历史,更为未来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国家档案局对全国各级档案馆十五期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把档案馆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也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几年,沈阳加大城市文化建设,增设众多博物馆,并利用高校学科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尝试高校与博物馆“联姻”,实现了高校对社会的文化辐射与反哺和博物馆建设与管理“托管”的双赢。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免费开放的政令下发,如今,节假日带孩子体验博物馆已经成为众多沈阳家庭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相当多的成年人不再仅是被“组织”到博物馆参观,自由参观的个体化、小众化开始呈现出一种新发展的趋势。博物馆学的研究也正由“物”的重心转到“人”的重心上来,其辅助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博物馆的如火如荼相比,档案馆似乎略显冷清。社会公众是城市档案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为发挥档案馆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作用,可以用档案实体来开办展览,以此展现沈阳的历史发展变化情况;出版介绍沈阳历史、重大事件、土特产等内容的小册子,并可与小学校本课相结合,加深青少年对沈阳城市文化的了解;面向社会举办家庭档案管理讲座、家庭及私人档案寄存服务等。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还可以尝试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解说员的行列,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在方便群众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文化转化功能。

三、善用城市记忆的强化剂,加强城市文化的宣传

让沈阳的城市文化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是提升沈阳城市软实力的要求,更是为扩大沈阳的影响打基础。在传播媒介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当下的媒介快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利用传统纸媒可以详尽介绍沈阳城市文化的内容,不仅能使人阅读历史,还能记录未来,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留下宝贵文献资料。影视媒体的特点与纸媒正相反,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极远的传播性。通过影视媒体的传播,将沈阳的独特文化以影视广告、新闻、宣传片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展现。而新兴媒介更为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自媒体都可以为沈阳城市文化的传播所用。这些新兴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和时间任意性。新兴媒体的互动性不但可以使城市文化具有话题性,同时也可以从互动中找出发展过程不足、建议和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路。与电视传播相比,新兴媒体的传播更加广泛,可以24小时不间断,只要有网络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观看。可以提炼沈阳城市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符号,如耳熟能详的“一宫两陵”、中国工业史上的数百个“新中国第一”等,以此为背景或内容做出手机客户端。另外,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百度百家、简书、搜狐自媒体、网易云阅读、豆瓣、知乎、贴吧等平台都可以做关于沈阳城市文化的专题,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沈阳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另外,采用多种传播媒介现结合的方式,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建筑、街巷、网点制作“城市文化标注”;在公交站点、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设城市文化宣传栏;依托城市文化构建特色公交地铁文化。

总之,要善用媒体这一城市记忆的强化剂,加大城市文化的宣传力度,从而对内形成传承和构建城市文化的内驱力,对外形成城市吸引力。

四、加大行政管理协调、保障的力度,拓展镌刻城市记忆的途径,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上新台阶

始于20104月的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为沈城普通百姓能够方便、快捷地学习艺术知识、掌握艺术技能,提高艺术修养,满足艺术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始于2016年的沈阳“百万游客走进博物馆”活动,更是将城市记忆工程向前又推进了一大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本身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是有区别的,它的提出与政府职能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以及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背景直接相关。公共文化的建设,政府是主导力量,需要其对文化的投入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不断增强其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高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从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文化业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城市创意源泉不断涌出。比如,市政投入场馆建设、开展文化惠民的同时,以社区、学校为“神经元”,力推城市文化课堂入门入户,从老人、孩子入手,并带动整个家庭投入城市文化的学习、宣讲活动。

五、结语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公布了“以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为目标,填补中国区域规划中东北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空白”的城市发展规划。如今“十三五”已走过一年有余,沈阳要成为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可谓“路漫漫其修远”。

城市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是城市发展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城市居民既是城市记忆的传承载体,也是城市记忆的构建者、创造者。希望本文对城市记忆镌刻路径的探讨,能为推动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沈阳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杰.清文化与满族精神[J].满族文学.2005(1).

[2]刘伟刚.沈阳城市文化特征简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5(9).

[3]张海燕.城市记忆与其文化认同[J].城市文化评论.2012-11-20.

[4]董玉莲.提升沈阳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