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人力资源 >

信息化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体系研究

2015-09-04 22:2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黄军生 鄂州职业大学商学院

摘要: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的复杂性、多边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我国各类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就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建立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体系,化解各种人力管理风险。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我国各类企业中基础管理工作之一,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人才储备与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其他相关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采用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方式和内涵,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复杂性、多边性和不确定性,又增大了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这种管理风险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处理不当就会给相关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故此,信息化时代我国各类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就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建立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体系,化解各种人力管理风险。

    一、信息化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管理风险一直伴随着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与执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管理风险所产生的损失也会有所不同,信息化时代增大了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管理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频率,这与信息时代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无关系。

1、信息技术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采用,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了极大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以大幅提升,管理的效果也跟为明显,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以提升。这种技术所产生的管理优势不容置疑,然而,这种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正是这些负面效果给管理风险的进入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加大了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收集与传播速度,人才资料的传播扩散范围更为广大,相关企业就会有针对性调查与研究竞争对手的人才信息;信息技术可以为众多中介公司、猎头公司提供了便利,这些公司就可以收集到相关资料,建立庞大的人才数据库,这就给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相互挖角提供了机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大了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

2、信息时代加大了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力度

信息技术的采用,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人们不用走出家门、不用借助传统的报纸、杂志、刊物等媒介,打开电脑就可以寻找到相关的用人信息,人才流动、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频繁,这就给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增大了管理风险,企业对人才的引入到培养,都投入了一定的费用,往往刚刚培训好的人才还没对本企业做出任何贡献的时候就选择离职,这对相关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这种管理风险随时就会发生,因为信息化时代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力度远远超出以往时代的发生情况,各类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又会以各种条件从事挖角行为,通过高薪挖人的行为来削弱相关对手的竞争实力,其实这种行为是双向的,每家企业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故此,每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会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3、一些人员的技术素质达不到信息化时代的用人要求

信息化时代,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每位工作人员正确认识这种技术、熟练运用这种技术的时代,信息化时代要求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时时学习,因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时就会更新换代,工作人员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跟得上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相关工作人员来完成,信息技术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当严格,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还得熟悉专业知识,现实环境中,这样双向专业人才的数量相对有限,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能力都应需要提升,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术能力相对有限,就会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判断力与预知力,无形之中就加大了管理风险的发生机率。故此,我国各类企业当务之急是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来增加风险防范意识。

二、信息化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特征

信息化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发生的机率会更为频繁,这种风险伴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人才招聘、培训、晋升、薪酬调整等环节,信息化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有如下几个特征:

1、现实存在性。现实社会中,风险是处处存在的,随时都有无刻不在,信息化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管理风险更为严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这种风险的传播速度也大为提升,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遇到的压力和挑战就更为严峻,管理阶层和相关工作人员都不能怀着侥幸心理、抱有麻痹思想,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和化解这种管理风险。

2、随机性。信息化时代各种风险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工作经验最为丰富、专业技能素质最为突出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预测到潜在的风险何时会发生,这种随机性特征就需要相关企业建立风险预防工作机制,相关人员认真落实这种制度,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3、关联性。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与相关企业人数数量的多少、人才层次的分布、人才经费投入数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人才数量越多、人才层次等级更为复杂、人才经费投入越多,潜在的管理风险就会相应增加,反之亦然。对于人才层级而言,拥有大量尖端人才、稀缺人才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风险就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因为这种企业随时就得提防相关人才被挖走,稀缺人才的流失就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

4、对等性。信息化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与每位员工都有关系,由于员工的工作分工、职责范围、工作角色的不同,相应承担的责任就会不一样,每位员工在遭遇到管理风险时与他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是对等的,管辖的范围越大、工作职位越高的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就会更大,因为这种员工的工作失误所带来的工作后果远高于普通员工,同样,处于高级工作地位的员工若出现人才流失情况,对相关企业所造成的损失也会难以估量。针对这个特征,我国相关企业在制定针对管理风险的惩罚措施时,应考虑到划分相应等级和不同的惩处力度。

5、不可抗性。信息化时代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发生的原因,除了一些可以预料的情况之外,还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种类很多,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的,还有天然领域比如洪水、地震、火灾等,这些突发的现实情况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不可抗性。

6、可防范性。对于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相关企业只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为最低。相对而言,绝大多数管理风险都是可以防范的,这就需要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这种管理风险的发生方式,同时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相关企业也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机制,严格管理、切实落实、加强监督,大多数的潜在的管理风险都可以被有效化解。

三、信息化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风险不可避免,相关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都应在制度层面领域和员工队伍建设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制度

信息化时代我国企业在预防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时,必须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强化企业信息的过程管理,注重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反馈。相关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管理风险防范制度,利用制度的规范性维持企业运作,其中应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制度管理,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企业监督管理确保已经制定的制度被合理执行。有了完善的防范机制,相关企业就可以利用制度的行政力量来防范和化解相应的管理风险,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合法转移

转移管理风险常通过合同或协议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部分或全部地转移到外部。与其他风险相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情况比较少,其转移途径主要通过保险、担保、企业业务外包几种方式进行。现实生活中,企业为了防范员工因健康原因和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给企业造成损失向保险公司投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而减轻自身承担的风险;担保主要为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所用,减少道德风险和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部分或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的业务的风险也转移到业务承做方,可以依约减少自身损失。

3、提升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管理风险防范意识

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战略性的作用,企业要提升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意识。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给人力资源管理将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前对这些影响进行预测,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对其进行控制,这样就可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减少由于风险事件的发生而造成损失的频率。

总之,信息时代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技术在提高了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效率的同时,又增大了管理风险的发生机率。我国相关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工作管理风险的防范体系,从而化解到潜在的管理风险,确保人力资源工作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志红.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 煤炭经济研究, 2005(7)

[2]孙泽厚,李冬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