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基于城市职能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

2021-09-12 20:0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许美思 何晖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城市职能分工背景下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基于清远市的产业分析与研究2018A011)。

摘要: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城市处于快速和复杂的竞争中。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产业创新,因此,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是重要手段。城市职能和产业创新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城市职能,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可以优化城市职能。通过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建议。

关键词:城市职能;产业创新;城市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其构成了国家(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城市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1][2]。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内容,因此,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产业创新[3]。

城市职能是城市发展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它反映的是城市在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主体功能,以及突出的优势产业部门[4]。因此在现有的城市职能基础上,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是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创新体系中主体及其作用、城市职能优化的依据和路径,结合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创新体系中主体及其作用

城市产业创新体系是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建立由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等主体构成的联系网络,通过汇聚和整合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内的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新知识产生和更新,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5][6]。产业创新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主体:

(一)企业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和最大的需求方。作为主体,企业不仅为产业创新体系提供了生产力方面创新,而且提供企业文化创新氛围和管理方面创新。其中生产力方面创新直接支撑着产业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管理方面创新则是间接支撑产业创新。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盈利,追寻利润的动机则会产生创新的需求,这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最大的需求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不断地在组织内部或者与企业外部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创新正是在这过程中被孕育和产生。

(二)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在“知识为王”的21世纪,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知识和技术重要发源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教育和科研不仅传播知识以及产生新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许多优质人才如高级工程师、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另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能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这种机制有足够经费支持,能长时间进行科研转换为生产力研究,一旦转换成功就能促进产业创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和新知识。

(三)中介机构

作为产业创新体系中参与主体之一,中介机构包括很多机构如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商会协会等,这些机构虽然不像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一样直接参与产业创新,但它们却为这些主体参与创新提供支持,如金融机构能为产业创新提供融资便利、商会协会能在与政府和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等,总之中介机构能利用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为产业创新提供便利性的专业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中介机构在产业创新体系当中的作用,减少了创新活动过程中各种摩擦,使得创新活动更加流畅地进行下去。

(四)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

政府和公共部门作为产业创新体系的参与者之一,在产业创新活动中是以间接的方式参与,这种方式是提供制度性创新和创新文化氛围等。这种间接性参与方式对产业创新体系当中其他参与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提供规范和引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和协调方面。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通过提供制度性创新,如以财政、金融手段来激励参与产业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参与者,另外,创新除了是一种市场行为外,还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进行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弥补市场失灵情况造成的损失。

以上四个主体涵盖了产业创新中的生产力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创新环境等,不论是硬性条件如技术、资金还是软性条件如制度、管理和环境等都存在四个主体当中,并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产业创新的一股推动力。

二、城市职能的优化分析

城市职能优化要建立在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现有职能基础上,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导向,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以城市为发展背景,以产业作为动力,以城市作为对象,对城市职能进行优化。

(一)优化依据

1.城市职能识别结果。根据已有方法有效识别出城市职能,结合目前城市已有条件以及未来想打造怎样的城市,从而发现现有城市职能有哪些需要优化的方面。

2.产业创新。城市的发展依靠的是产业带动,城市职能优化也属于城市发展范畴,因此城市职能优化也得以产业为引导方向,从产业创新来转变城市发展动力,继而城市职能也会得到优化。通过构建合理高效的创业创新体系,引导城市分工的转变,形成合乎产业发展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使得城市职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3.城市定位。城市的职能优化要契合城市的定位,而这种定位需要规划来进行引导,因此,城市职能优化时要参照城市规划和城市定位。

(二)优化路径

1.根据城市自身优势来优化城市职能。根据城市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如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科研院校等来相应发展城市职能,根据城市职能识别后清楚城市那些职能可以优化,利用好自身条件来引导城市职能优化,如前面所讲有交通优势就可以发展城市现代物流职能,有科研院校则可发展城市高技能职能。依据挖掘的优势来优化城市职能。

2.优化产业升级来优化城市职能。譬如城市通过改变一二三产业之间不同的比重,尤其是提高三次产业当中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突出城市职能优势来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3.通过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来优化城市职能。城市依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城市职能分工,城市职能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产业分工,产业分工可以形成总体成本、专一化、差异化等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产业的迭代也就预示着城市职能发生了优化。

三、城市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

城市职能和产业创新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它们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活动的集聚和扩散逐步形成产业专业化,进而成为城市职能;产业创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进而带动城市职能的优化。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城市职能,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可以优化城市职能,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构建。

(一)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

以产业链为底层,在其上可以引用科技创新平台。这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大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相互有利益攸关的主体共同组建,另一种就是依托产业链当中某个大型企业自建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个平台上,各参与主体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助推产业创新平台成功搭建[7],如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可以提供制度性创新如财政、金融手段来激励参与产业创新体系当中其他参与者进行基础性学科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即可以促进产业创新平台的良好发展,也可以反映政府扶持产业创新的战略决心。其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许多优质人才如高级工程师、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并且提供产业创新所需的知识,由于信息能在产业链中外溢从而减少重复创新试验,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另外企业对创新需求比较敏感会推动创新发生以及把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生产当中,从而为创新提供巨大市场支持,直接带动产业链上产业创新高速发展。

(二)搭建产业创新网络

根据创新体系理论,创新活动的产生实际上是处于产业网络上节点上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而城市职能分工形成产业链上各主体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网络主体交流的提升。这种网络主体之间的交流可以发展为产业创新活动,其关键在于如何保持长期合作。长期合作的形成需要依赖产业创新网络良好的内部机制。良好的内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分享、邻近性和社会嵌入性。产业创新网络是集各主体和知识、技术创新扩散与应用以及管理组织与一体的有机体。搭建创业创新网络目标是提高产业生产力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对于城市现存的产业创新网络的搭建要与城市发展现代产业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需求相匹配,同时可以针对早期引入的创新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引入城市所需要的高技术产业,并把腾出来的土地向高技术产业倾斜提供以及督促企业做好周边三废管理工作,打造一个生态、创新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网络。

(三)培育产业网络内生竞争力

产业网络内竞争力指的是内部各生产要素在外部环境的约束下相互之间作用的内在机制,通过各要素投入量再加上管理和生产活动使得网络中产业有先进和落后分别,从而决定了产业网络内生竞争力。如研发投入、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政策作为生产要素可以反映网络内生竞争力。因此要培育产业网络内生竞争力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及管理机制和加强各生产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作用,总的来说结合宏观管理和微观投入相结合来培育网络内生竞争力。宏观管理指的是通过交通、能源、金融等方面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环境,以及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等,为产业创新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微观投入指的是由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可以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专注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身核心能力,进而促进产业链的整体自主创新水平。

(四)培育主导产业来充当城市产业增长极

结合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其大都有属于自身的主导产业,从而能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参照此经验,可以通过培育属于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并让其发挥出示范作用,这个增长极结合产业网络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产业创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增长极作用的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产业网络的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产业创新体系需要加大培育具有城市特色主导产业的力度。

(五)制定产业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

依据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迭代需求,针对需要引入和培育的重点高科技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并扩大本地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并通过贴息、担保、入股、降税等手段,来集中资源助推产业进行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对于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政府应建立绿色通道直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降税和贷款贴息来推进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

(六)制定重大项目有效配置机制

对于重大项目要注重空间协调发展。按照城市发展需求与空间功能区划,引导各个产业在城市不同区域落地生根,如现代性生产性服务业落在核心区,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则导入开发区形成产业园,传统型产业升级换代后置换到产业园区,在腾笼换鸟过程中注意土地的有效利用,现代农业则放在开发区注意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这样不同的产业处于不同空间位置形成不同的产业聚集地带。这种项目按空间功能排列和流动主要依赖于规划、信贷、税收、土地等手段来实现。另外还要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

(七)加强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产业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处于网络当中的各主体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而制约这种学习与交流有许多因素,无形的如内生交易费用与行政干预,有形的如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构建产业创新体系过程中需要:一通过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让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成员之间的交易费用得以降低;二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收取一定专利费,政府需要调节某些主体“搭便车”造成的资源扭曲,使创新主体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

(八)城市产业体系融入到全球价值链

结合全球城市打造成功的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的经验来看,建立属于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城市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如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第二产业提高到第三产业,或者是从传统农业、工业转向现代化农业和新型工业等;另外一条路径就是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得到不同的产业分工,如之前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向设计和销售、零部件生产到核心元件生产,这些均是基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各主体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导致的产业升级。研究表明,城市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城市职能分工导致产业分工与集聚上,一旦分工与集聚形成,那么处于体系当中产业各司其职并且之间交流更多会产生更多创新知识技术外溢与流动,继而使得产业体系升级换代,从而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竞争战略之父波特所讲竞争有三种策略:总成本、专一化、差别化,城市职能分工会使得本城市分工从而获得这三种优势。随着总成本、专一化、差别化这三种优势的不断累积,产业在全球化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当中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断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现如今的世界大趋势就是全球化,产业体系也是面对世界的是开放性,所以城市发展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要主动拥抱全球化融入到全球价值链,这样在乘着大势所趋的环境中,城市稳扎稳生产就能顺着全球化价值链向上迭代,地方产业创新体系才能得到长远发展[8]。因此,在构建属于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下,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产业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1]惠宁,仇萌,李勃昕.论产业创新驱动的关联体系、构建内容及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05):5-12.

[2]吕拉昌,李勇.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J].地理学报,2010,65(02):177-190.

[3]周桂荣,徐作君.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浦东之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7(02):77-80+93.

[4]刘海滨,刘振灵.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其转换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08):1293-1297.

[5]王帮俊,王冬.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05):50-52.

[6]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31-36.

[7]王丰阁,刘敏.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3(23):150-151.

[8]张珺,刘德学.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169-171.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