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探析“一带一路”对国企“走出去”的影响

2016-07-02 00:0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程小芬 广东广新盛特金属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加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更是为国企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探讨“一带一路”对国企“走出去”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企  走出去

自本世纪初,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走出国门,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给当地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国有企业近年来的对外投资增速有所减缓,在对外投资主体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流量和对外投资存量上的绝对地位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的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流量上依然是绝对的主导。

一、    国企走出去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日趋活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抄底”,海外并购等投资活动更加频繁。

通过“走出去”,中国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资源,还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整合产业链等资源,以及获得财务投资收益,同时分散和对冲风险。此外,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兼并收购有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无疑能够对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100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总资产达到5.24万亿元,增长比例接近16%,国有企业的总数量已经增长至84家。其中,中央企业首次达到50家,海外资产约为4.5万亿元;民营企业共16家,海外资产约为2593.2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都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遍布在世界150余个国家或地区,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8.7万亿元。而在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中,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4.68万亿元、4.49万亿元和1200亿元。除了110多家央企在境外的巨额资产,地方国企境外资产也颇具规模,仅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的34家地方国有企业,其海外资产已经达到4757.8亿元。除此之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规模更加庞大。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按照现有汇率,折合人民币7.45万亿元。因此,仅从上述所涉及到的境外国有资产来说,这一总量已经是超过12万亿元。

目前,中国的“走出去”政策正经历重大升级。新的“走出去”政策将在中国产业向较高价值的制造和服务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如高铁,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展现中国新的竞争力。此外,承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出口钢铁和水泥等材料,将有助于解决这些行业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推进,今年国企海外并购将会有一些大的动作出来。央企海外并购已由此前的资源产品并购走向了股权并购的高层次阶段,证明中国走向世界的能力更强了。

 随着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格局的形成,“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一带一路的发展

2013年,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展历史

2013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2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2015910月份,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今年11月,成功举办APEC峰会,在中国开展域内大国外交的同时,将“一带一路”外交更深化为“互联互通”。可以说,“一带一路”已经从战略理念转化为外交实践。

(二)    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

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从“一带一路”到互联互通,中国外交战略正从以往的韬光隐晦变得纵横辟阖,“一带一路”外交前景可观。

“一带一路’是构建开放经济体制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政府根据全球形势变化以及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新的“走出去”政策将在中国产业向较高价值的制造和服务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走出去”政策的“压顶石”是“一带一路”规划,要实现规划目标,中国必须使国企变得更具战略性、竞争力和效率,而中国国企将在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    一带一路对国企走出去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提供巨大的市场潜能。“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人口超40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能,为给国有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2.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特殊优势,尤其是中国高铁技术等。推进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被摆在首要位置。由于周期较长、收益不高,私人资本与私有企业通常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对于国企来说,投入“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是贯彻国家战略和意志的体现,也是消化和转移我国国内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国有企业可发挥这个优势,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带动基建、研发和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齐头并进格局,同时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企业具体规划,使“一带一路”从构想变为落地。

3.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央企的海外资产也随之扩大。“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截至2014年年底,央企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7%18.3%8.6%。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约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70%,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约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60%。境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的增长加速了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中央企业在“走出去”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增长空间不断拓展,尤其是在推动电力、轨道交通、建材等领域装备“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促进国有资本走出去。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而现阶段,我国民营资本的规模、技术水平、竞争力、管理水平都不如国有资本,更远远比不上西方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因此目前进入国际要素市场,获得足够份额的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是我国进入国际要素市场的希望,也是我国获得国际要素市场定价权的主通道。

5.推动国企重组。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在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能源发电等领域,央企重组的步伐已经迈开了。因为这些领域国家重点鼓励走出去、并且能够实现产能转移,同时反过来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这是双向推动。国企的兼并重组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带一路’建设也会推动国企的兼并重组,国企重组又接着推动了‘一带一路’,这是双向推动的良性循环。

(二)消极影响

    首先是“一带一路”所涉区域,地缘政治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对国有企业走出去有一定的影响。如中国和邻国的领域主权之争,与日、菲、越、缅和印度等国家现实利益关系,影响着国家之间的经贸协作,特别是中国资本和基建的输出;相关国家政局动荡的影响, 从中亚到西亚再到非洲,尤其是西亚和非洲,内部的宗教冲突和政局动荡,还有非传统的恐怖主义滋扰,是困扰中国和这些国家开展合作的主因;西方阴影无处不在,除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对华的战略再平衡,针对中国在亚非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和产能输出同样预设障碍。

其次是“一带一路”国内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立法滞后,审批繁锁,服务缺乏。

1.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造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2.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到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海外投资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缺乏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由此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不明,随意性较强。另外,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其管理体制也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4.金融服务欠缺。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主要依靠自有的资金。虽然,国内金融、保险机构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并推出了针对“一带一路”的产品和服务,但扶持境外的业务较为缺乏。建议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特别是做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服务布局,扩大覆盖面,提高服务能力,并且进一步发挥政策性保险机构的作用,采取降低费率、扩大覆盖面、创新保险产品、提升理赔效益等措施。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国有企业布局“一带一路”之中,速度之快、动作之密是世人共睹,但另一方面,目前国际环境的不安定及国内支撑体系仍需不断完善等因素也影响国有企业的“走出去”,建议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加快和相关国家就投资权益保护、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法律风险、税收稳定等等,最好能够落实一些双边和多边的协定,来帮助企业减少和化解一些风险、不确定性。而国有企业的对外经贸合作内涵和模式也需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更加要注重塑造企业和产品品牌,提升质量和性能;更加要注重把投资和贸易以及产能合作结合、投资和工程承包结合;更加要注重全球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感言:国企要当“一带一路”建设先锋》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0702

[2]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人民出版社, 2015.

[3]金立群、 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4]冯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5]植玉林.大型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做表率 人民网-财经频道,2016-03-19.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