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修身之道”对于管理的启示

2021-03-15 18:5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陈秋荣   天津商业大学

摘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把“修身之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修身之道”在当代仍然绽放着光芒。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探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之道对管理的启示,首先浅谈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及其现代意义,其次探讨管理者如何在工作中学习以践行修身之道,最后探讨“修身之道”对组织的启示,透过这三个方面要感悟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对于现代管理的深刻启发意义。

关键词: 修身之道;管理;启示;终身学习

一、修身之道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集前代文化之大成,开后世儒家文化之大统,创立了儒家思想,他以博学起家,一生都在致力于教化民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要,修身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都与“修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的一半篇幅都在论述“修身”,论述得很细致也十分经典。所以,要学习修身之道,《论语》可以当做一部再合适不过的教材,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感悟。

(一)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分为修德、修智、慎独三部分,三者兼备,才会达到修身的理想目的。

1.修德

修身首先要修德,修德的意思是修养德行、培养品性,修德就是成为一个道德完善、人格健全的人的过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贤者,首先要懂得孝悌之道,在家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外要广泛地爱他人,谦虚谨慎、诚信守信,亲近有仁德的人,具备良好的德行之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兼备的完美境界。虽然其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德才兼备,但儒家一贯坚持的思想是修德重于修智,在中华伦理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信”四个方面都在强调德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都蕴含着德行修养。

2.修智

修智也可以看做是追求学问的过程,可谓好学,那何为好学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孔子认为好学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能够求学求道立志成圣贤,不求衣食享受,更不求名利富贵,这样才能够专心求学;而且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有着很好的素质;“就有道而正焉”,什么是好学之人呢?能够求教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寻得指正,以此来提升自己,这种人可谓好学。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修智呢?探索求学之道可以从目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展开。

1)求学目的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求学的目的。换言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在学。孔子把为人、修身、为学、为政联系起来,赋予求学强烈的责任感,使得求学更具使命感。我们学习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的,有明确的目的是学习的第一步,能够让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坚定方向不迷茫。

2)求学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要端正态度,可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首先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不能不懂装懂,凭空捏造;其次要乐学忘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1]”乐学的境界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沉迷于学习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地老去,甚至达到“早闻道,夕死可矣”的乐学境界。

3)求学方法

学问思辨行是儒家提倡的学习方法论。

第一,学,即好学、博学。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认为,每天了解到一点过去所未知的知识,每个月不忘记过去学会的知识,这就达到了好学的程度,可以成为好学的人。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要经常复习和回顾,才能更好的巩固掌握已学的知识。除了好学,孔子还教导读书人要广泛地学习,要博学多才,提出“游于艺”,还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

第二,好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问,才能有所收获,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甚至可以问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三,思辨。学习不仅要好学好问,更要思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成之后付诸实践的时候,也要思辨,做到“三思而后行”。

第四,践行。学习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习的归宿,学到的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会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在实践中还要学会“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即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发散创新性思维,运用创新型方法解决问题。

3.慎独

按照儒家的观点,修身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慎独”。“慎独”是指自己一个人独处,即使没有他人的监督约束,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中庸》对于“慎独”是这样阐述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做事是做给自己看的,不做表面工程,在没有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是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且有所戒惧。

(二)修身之道的现代意义

第一、儒家修身之道有利于提升品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古代传统修身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自我心像”理论都认为:人能成为什么,主要取决于他想成为什么,这也说明内因在修身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如今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面临着很多竞争、挑战,实际上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修身就是完善人格的过程,能够排除不良因素对我们的影响,人性当中有诸多的缺点,比如自私、贪婪、虚荣、懒惰等等,这些缺点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通过修身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我们才可以远离低级趣味,成为一个高尚纯粹且自律的人。儒家提倡克己内省、反求诸己,我们时时都要警醒,主动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二、儒家修身之道为我们求学之路提供了方法论。

儒家修身所阐述的求学之道,为我们的学习研究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在学习中我们要明确是为日后工作积累专业知识还是为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明确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要端正学习态度,我们在求学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要脚踏实地的研究学术,更不能因急于求成而进行学术造假;最后,还可以借鉴“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方法。要好学,对学习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还要博学,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任何理论上的知识没有经过亲身实践,只停留在表面认识上,就不会认识深刻,在学习之余要开展实习活动,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三、儒家修身之道有利于启发当代管理者和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对于管理者而言,学习能力是管理者的必备能力,也是核心竞争能力,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学识渊博的管理者才能跳出狭隘思维条条框框的限制,迸发出创造性思想,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管理者才能让企业不断革新、永葆活力。对于组织而言,缺乏学习理念的组织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变得僵化且没有创造力,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取代,组织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文化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创新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终身学习理念对于组织和管理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和组织要从儒家修身思想中借鉴学习之道。

二、修身之道对管理者的启示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必须具备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三大能力:[3]。要想获得这三大能力,更根本还是在于后天的学习。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学习能力是管理者最根本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是管理者的重要使命。作为教育家,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管理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指明了培养的方法就是学习。那么作为管理者该如何学习呢?

首先,管理者要从书本学习理论知识。书本里的知识是前人经过长期摸索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比较系统且具有真理性的,它对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管理者既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领略经典管理之道,也可以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学习现代化管理新理论。

其次,管理者要通过工作实践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管理者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管理理论知识,更要在管理实践中提升能力。孔子要求学生不仅学习诗书,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以及为人、治国之道等需要付诸实践的项目。管理者的学习 要面向工作、面 向实践,在工作中获取管理真知。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管理者要在管理实践中学习实际技能。

再次,向员工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对于管理者来说,向员工学习也是一种学习途径,身处高位脱离员工的管理者是不会有很好的管理能力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只有到员工中去,向员工请教,向员工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有效解决现代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最后,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反思这一途径来学习。领导力大师本尼斯曾说 “反思也许是我们学习的关键方式”。对于管理者来说,经验是学习的重要途径,知识不是来源于经验,经过反思之后的经验才会形成新的知识。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没有经过反思的“吃一堑”,也就不可能让我们长一智。善于反思的人,看见别人吃一堑,自己就能长一智,不会在别人跌倒的地方再次跌倒。

管理者除了学习于经验和反思外,还要向其他管理者学习。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也就是“模仿”来学习,强调了看见贤者要学习其好的一面,看见不贤者要反省自己有无同样不对的地方,管理者要善于向其他更高水平的管理者学习,提高管理技能。

管理者必须善于从各个方面学习,必须学习能力强。《大转变》中说道:我们正处在一场革命的初始阶段,这场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4]。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终将被时代淘汰,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 学习理念,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三、“修身之道”对组织的启示

(一)以“修身之道”培育领导力

第一,领导者要以仁德修身。曾仕强先生在《管理大道》中写到:“企业领导者要想在员工心里占据重要位置,不能靠讨好的方式,要诚恳实在,通过修己以德服人,员工自然心服口服,也会更敬重领导者。”[5]领导的仁德,主要体现在对己、对人、对工作三个方面:对己就是领导最基础的特质,如包括正直 、自律等做人的基本品质;对人的原则是宽容、仁爱,这也是仁慈领导的品德基础,拥有这些品质更容易获得员工的认可;对待工作的原则就是敬业、尽责等能带领大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的品质,这也是新时代领导不可忽视的重要德行。

第二,借鉴“中庸之道”的领导力。孔子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寻求均衡、力求全面、策略灵活、顺时而变。孔子认为,“中”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问题,而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意折中。领导在组织的每个环节都要会取舍和寻求各方平衡。首先,领导要在处理员工关系和各部门关系之间寻求平衡点。既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又要维系和谐的人际环境,以不偏不倚的处事方式让员工心悦诚服。并且在与员工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度,即能友好的尊重员工的想法,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看法,不盲从附和。其次,领导在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即不激进也不保守,不按个人主观主义行事,要从众多的选择中找到最合理的决策方式。

最后,随着发展,组织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培养领导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机遇和挑战,做到以变应变,在激烈竞争的 环境中寻求  内部和外部的平衡,让组织可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凝聚的作用,是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它潜移默化熏陶员工,进而使员工对组织目标、原则与价值观产生认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首先需要得到组织的重视和管理者的参与。组织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管理者的风格和行为方式影响,通常由最高管理者建立并发展下去的,管理者的能力、品德对于组织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管理者因格外注意自身的修养,“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员工产生影响。组织管理者要带头树立以员工为本、尊重员工、关怀员工的组织文化理念, 这样才能在组织中自上而下地形成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氛围。

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辅助。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突出管理以员工为中心、为员工服务、推动员工的全面发展,不能将员工当做创造价值的工具,。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开放的发展环境,为员工营造自由、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员工积极主动工作。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中,要坚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员工的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相适应。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分析组织人力资源现状, 了解职工自身的职位规划和发展诉求, 使员工发展愿景与组织发展目标有效结合。

最后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还要依靠规范化的制度。组织要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并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依靠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已有的组织学习与变革思想提出的组织理论。通过个体、团队与组织层面的不断反思与学习,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竞争力的持续提升。[6]

首先需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培训能够为组织发展注入活力,也是给员工最好的福利,组织需要建立一套制度规范的学习培训体系,高度重视团队成员培训。在开展培训前,要加强宣传培训的重要性,使员工认识到培训的价值,并了解员工的个人特征,为员工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员工反馈,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后,及时评估培训效果,根据结果改进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除了建立正式的培训制度外,组织还可以建立内部网络学习平台,员工可以自助下载学习资料进行学习,鼓励员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推动知识的流动和共享。经过全方位的培训后, 员工有了学习的机会和提升的平台, 自身的知识思想都得到了提升, 工作能力也随之提升。

其次要需要建立共同愿景,获取员工的认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参与,只有让每一位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永远保持学习的热忱态度,才能实现全员学习。通过组织文化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形成学习氛围浓厚的组织文化对建立持久的学习型组织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它能有效的将员工凝聚,使组织上下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所有成员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最后需要创新机制,保障员工的学习机会。创新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保障,如华为创立企业大学,搭建培训体系等都是机制创新的表现,都体现了将员工学习和工作更好的融合。还有华为的“资格认证制”,使学习制度与人事考核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激励机制。其他组织可以从中借鉴经验,建立并完善企业培训制度,使员工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而且组织的学习型组织机制创新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能随着环境而变化。

四、结语

“修身之道”对于组织、管理者和个人来讲,都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我们个人可以从中领会提高道德品质和学习之道,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管理之道,组织可以根据它建立一种充满学习氛围的组织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我们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需要我们认真领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符文品.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学术研究,2012(06).

[3]刘澜.学习力是管理者的“元能力”[J].领导艺术,2013(23).

[4]刘夜静.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学习、实践与创新[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5]曾仕强.管理大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