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2021-06-18 17:4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孙妍 国家开发银行

摘要: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也不例外。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别阐述疫情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不同影响,并提出在“后疫情”时代,通过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弥补外需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需积极实施就业稳定政策以保障民生,尽快复苏我国经济。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济;三次产业;对策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屡创新高,2010年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2020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可以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节点。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不仅对国民健康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作为突发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作用,不仅在短期内带来经济下滑,行业动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企业发展的变革升级和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带来不利影响[1]。截至2020111124时,我国累计确认病例92322例,现有确诊病例595例,累计治愈病例86955例,累计死亡病例4749例,死亡率约5.14%,但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潜伏时间长、传染性强等特点,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疫情肆虐之初正值人口流动量最大的“春运”时期,为阻止疫情扩散,我国采取对疫情严重地区“封城”、“封路”,倡导居民居家隔离,除生活必需的经营活动外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娱乐、经营活动等措施[2]。学校延迟开学、餐馆影院停业、企业停工停产,在相对快速的控制疫情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主要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后疫情”时代推进中国经济复苏的对策。

二、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疫情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疫情对农业的冲击主要来源于限制人员流动。从供给端而言,疫情初期多地“封路”,交通不便,一方面农民获得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途径变窄,生产资料不足,难以从事相关农业生产活动[3];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滞销,难以运输,只能就地销毁,成熟的草莓和瓜果喂猪、当季的蔬菜烂在地里、鸡鸭因断料被养殖户填埋等消息频出,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从需求端而言,部分地区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供给和需求失衡,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却仍然供不应求。一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9%,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3.1个百分点,;分月看,涨幅呈逐月回落态势:前两个月CPI上涨较多,1月份同比上涨5.4%2月份同比回落至5.2%3月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交通物流逐步恢复,市场供给不断改善,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3%。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CPI涨幅的主要因素,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0.3%,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4.09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八成多。

由于农产品线下渠道受损严重,反而激发了对线上平台的需求,农产品销售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例如,阿里巴巴利用数字化供应链,将湖北省秭归县的8万多斤脐橙售往全国;陕西省某农业农村局局长变身网络主播,利用“直播”带货,在电商平台上推介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等[4]。总体来说,农业所受冲击只是短暂的,农产品价格虽出现暂时性上涨,但在各界的努力下,农业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在三次产业中受到的影响最小。

(二)疫情对工业的影响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停工停产、原材料供给不足、物流滞缓、出口压力大等问题,给我国工业的相关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短期冲击。具体来看,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医药产业等产业则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电力、煤炭、钢铁等能源产业受冲击程度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皮革等,往往具备用工量大、资金成本高的特点。疫情期间企业一旦复工复产,因人员聚集故而存在很高的传播风险,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控制风险,企业需要采取多项防护措施,如发放口罩、防护服等防护工具,增加工位距离,延长隔离时间等,在企业生产受阻的同时增大了企业开销。与之相反的是,因疫情防控需要,居民对医药市场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医用设备和抗病毒药品等从以往的默默无闻,到一夜之间出现井喷式增长,供不应求。护目镜、负压救护车等医用产品的供应也出现大量缺口,甚至出现“自制装备”的情况。

尽管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在疫情爆发后一段时间内实现盈利正增长,然而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而言,停工停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多部门纷纷出台支持复工复产的政策文件,如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实现有序复工复产。截至47日,全国复工指数为81.71%,复工指数超80%的省份有24个,中小企业复工率也超80%

(三)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因此受疫情冲击的程度也比第一、第二产业更为严重。疫情防控期间,为配合防疫要求,避免因人员聚集而造成的疫情大面积扩散,绝大部分服务产业如餐馆、影院、景区、娱乐场所等均暂停营业,旅游、酒店、餐饮业营业额大幅下跌,甚至宣告破产。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交通运输业方面,春运四十天(110-218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计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其中铁路发送旅客2.10亿人次,下降47.3%;道路发送旅客12.11亿人次,下降50.8%;水路发送旅客1689.1万人次,下降58.6%;民航发送旅客3839.0万人次,下降47.5%四个维度都受到明显冲击。

疫情期间外贸业也一度受到严重打击,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出口下降幅度较大,而进口只有轻微下滑,这是由于疫情在中国爆发的时间较早,国内疫情发生后出口难度明显增加,而国内的口罩、医疗设备等重要医疗物资供应有限,对进口医疗用品的需求提高,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进口增长,因此进口的降幅较小。随着疫情势头得到控制,二季度进出口有所回稳。今年二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7.67万亿元,同比下降0.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3个百分点,到6月份出口、进口双双实现正增长

疫情给一些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另一些行业带来了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省陆续启动严格的防护措施,民众待在家中的时间较往年更长,各类需求也从线下相应转移至线上,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此外,今年独特的在线教育和办公对网络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疫情持续,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企业仍无法按时恢复线下工作,线上办公需求大量激增,阿里钉钉、华为WeLink等线上办公应用紧急扩容;教育部同样要求学生推迟返校时间,为按时推进教学,学校采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进行线上授课,线上教育空前发展。

综上,疫情对我国三次产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服务行业受影响最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次之,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则最小。

三、后疫情时代的对策建议

20202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一)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相关冲击效应持续凸显,为了对冲其不利影响,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实施以中央财政为主导的财政扩张政策,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首先,为了给抗疫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政府要有计划的缩减各项开支。防疫检测、研发疫苗等活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其次,要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财税支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继续研究出台新的针对性财税政策。例如,针对部分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进而使生产陷入困境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依靠财政支持为企业保障稳定的资金链条,帮助企业在短期危机中渡过难关,使企业能够在整体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再次,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疫情影响下,财政收入进一步放缓,同时疫情防控经费要求加大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被破坏。中央财政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5]。最后,多方面政策协调配合。如增强企业活力,拉动企业发展需要财政、货币和就业等多方面政策的共同扶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简化工作流程,促进政策整合实施。

(二)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

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需要通过逆周期调控来及时应对,防止短期冲击演变为长期风险。而在疫情的影响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存在时滞、效力等问题,这就需要配合相应的宽松货币政策[6]货币政策要在保持稳健的前提下要更加灵活适度,充分利用结构性工具来应对结构性冲击、化解结构性难题,及时、有力地为宏观经济稳定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首先,为了保障流动性充足,推行适当的降准降息政策,稳步提升社会融资,在维持企业资金链周转的同时减轻企业还本付息压力,例如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债券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其次,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减压和纾困,例如为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地区和行业提供额外的信贷支持,并允许相关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最后,加大货币政策稳投资的力度,对冲填补疫情和外需冲击造成的产出缺口,重点关注需求强烈但供给不足的领域,例如投资医疗与公共卫生投资等民生领域,铁路、机场、城市交通、供排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领域。这些投资在短期内可以稳定增长,长期来看惠及民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依靠扩大内需复苏经济

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叠加下,我国外需疲软,会严重影响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因此,采取合理的措施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途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消费需求与消费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式已不再适用[7]。基于此,为扩大内需,对冲疫情不利影响,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引领新需求,形成发展新动能。一方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立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增强创新动力,进一步依靠创新带动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传统消费备受打击的情况下,在线医疗、线上教育等新需求蓬勃发展。下一步要最大限度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经济市场体系,优化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三次产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8]

(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障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我国最大的根基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稳就业既有利于稳经济,也有利于稳民生、稳信心。疫情之下稳定就业,既关乎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需要多举措并行稳就业保民生。首先,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助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岗位的能力,依靠企业保就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提供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保障民生和就业就必须稳住市场主体,盘活小微企业。其次,重视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扶政策,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满足更多农民工就地就业[9]。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中国有农民工2.91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亿人,本地农民工1.17亿人;根据教育部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因此农民工、毕业生不可避免的成为稳定就业的重点对象,需要优先扶持以保障就业。最后,要优化市场就业环境,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制度环境,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提供多种就业平台,避免就业歧视,如疫情之下早市经济、夜市经济、地摊经济可以有效刺激消费,带动需求,助力经济发展。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意外出现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大量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企业濒临解散,短期内经济严重受损。但在长期角度,疫情的冲击反而对经济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工具来加快恢复和促进经济活力,在传统行业受到严重打击的背景下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就业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障社会平稳有序。同时,这次疫情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民齐心抗疫所凝聚起的力量与信心,也同样会作用于经济领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稳步消除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使国民经济转向更高质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唐任伍,李楚翘,叶天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损害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5):3-13.

[2]张斌.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财政政策的对冲效应评价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20(10):47-56.

[3]杨松.关于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20(12):27-28.

[4]钟雨雨.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探讨[J].当代经济,2020(10):4-9.

[5]曾金华.以积极有为财政政策对冲疫情影响[N].经济日报,2020-03-08(03).

[6]程实,钱智俊.经济战“疫”货币先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02):195-199.

[7]顾阳.扩内需促消费提升发展动力[N].经济日报,2020-11-06(3).

[8]贾晖,郭亚楠,初浩,叶乾霖.后疫情时代下数字经济带动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20(11): 138-144.

[9]武汉大学稳经济保就业课题组.疫情冲击下保企业稳产业促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科学,2020(03): 2-10+126.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