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人力资源 >

员工绩效考核常见问题的管理成因研究

2014-01-24 21:26 来源:xdsyzzs.com 发布:顾建良 阅读:
顾建良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摘要:管理常见问题往往是企业管理提升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员工绩效考核所出现的“优秀评定的精英现象、考核分数的聚集现象以及奖惩兑现的过度现象”等常见问题,以实证研究视角,对有关“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绩效设计与制度运行、岗位业绩与个人业绩、管理工具与模仿借鉴”等认识误区进行管理成因分析,并就有关“目标指标、效度信度、沟通技巧、评价监督”等管理实践技术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思路。
关键词:员工绩效考核;常见问题;管理成因;策略研究
管理常见问题往往是企业管理提升的瓶颈问题。几乎每个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绩效考核管理,但几乎每个企业都忽视有关绩效考核常见问题、普遍性问题的出现与重复发生。许多企业尽管在员工绩效考核管理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但往往仍陷入“看起来很完美,实施效果却不很理想”的管理尴尬,究其管理本质,主要是由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绩效设计与绩效运行、岗位业绩与个人业绩概念混淆,及有关绩效考核目标内容不明、方法标准不当、执行监督不力、管理简单套用和凭主观印象评价等低水平常见问题重复错误所致。
本文通过有关绩效考核常见问题的提出,以实证研究视角,对有关问题进行管理成因分析,目的揭示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共性管理问题症结,把握绩效考核管理本质,共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验,唤起企业对管理常见问题、普遍性问题的重视,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员工绩效考核管理上的有关常见问题
(一)优秀评定的精英现象
跟踪历年绩效考核结果统计,似乎总存在“优秀的人始终是优秀,一般的人始终是一般”的刻板现象;同样,有关部门的业绩考核几乎也一样。从类别群体来说,优秀的往往主要集中在企业中层、业务部门骨干和职能部门等的核心成员。从类别性质来说,优秀的部门往往主要是企业的核心部门和主要职能部门,如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生产计划部门,科研企业的研究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贸易部门的销售部门和业务部门等;而有关排名靠后甚至是垫底的部门和人员,往往就是企业内辅助的、配套的、条件的、后勤的有关部门,及相对应的是年轻的、普通岗位的、技能操作等的有关人员。
首先应承认优秀员工在重要岗位所做出的优秀业绩,甚至也可认可优秀员工始终做出优秀业绩的概率可能;但较难理解一般岗位员工几乎没有被评为优秀的管理事例,这似乎不符合业绩考核管理逻辑。有关评价似乎应用了“岗位责任、岗位价值、岗位难度等的大小、高低、难易为标准”的价值贡献判断,似乎成了谁的责任大、谁的岗位重要、谁的岗位难度大,谁就是业绩优秀的刻板现象,这又似乎演绎成了“精英”岗位的贡献评价。有关现象也似乎实行了与跳高比赛一样的规则,标准只有一个,只看成绩不看人员能力高低、身高长矮级别,也不看人的阶段进步。如此推理,在一般岗位及二线服务部门人员,其评价永远得不到优秀也纯属正常。显然,有关现象存在绩效概念混淆、标准不明和内容不全等管理认识与逻辑问题。
(二)考核分数的聚集现象
从考核数据统计来看,往往数据分布呈高度“聚集”状态,而非均相正太分布,优劣间分数相差无几,似乎像国际体操比赛,呈以“微分”决高下的积聚现象,高低分数几乎无法拉开。只有犯了明显过错的员工,因为有“硬伤”才会被扣分。
高层管理者总抱怨各部门,摆不开面子,不敢实事求是,分数总是那么接近,没有起到绩效考核的管理效果。员工则抱怨,管理部门一年到头研究来研究去,就是为了这点微小差距,这难道是部门的“官官相护”,还是管理的“不作为”?其考核目的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果真就是如此小的差距?果真如考核一样好的绩效?还是考核评价效度及相关考核过程信度还存在管理问题?在实际管理中确实存在有关主管连标准都没弄明白,有关员工连材料都没看,却照样给人打分的现象。同时经常对某个下属抱怨表示不满的主管,在他对该下属评价时往往他也给出一个不错的分数。试想在一个凭主观印象打分,与一个崇尚和事佬的中庸环境下,即便有再完满的考核体系,主观印象一定仍占主导地位,因而其考核结果的“聚集”现象一定在预料之中。
(三)奖惩兑现的过度现象
人们习惯于把绩效考核与奖惩划上等号,似乎绩效考核就是淘汰、惩罚不合格员工,升迁、奖励优秀员工。从管理而言,考核能解决人的态度,则不能解决人的工作方法;因而只有将考核与激励配套使用,才能起到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但一旦将考核简单理解为奖惩兑现才是激励配套时,往往会使绩效陷入“过度”应用的管理误区。如与年终兑现挂钩,与年终优秀员工评选挂钩,与本人的工资晋级挂钩,甚至还与带薪休假、企业年金、职称评定、学习培训挂钩,等等。过度重复使用考核结论,迫使人们更为强烈质问考核过程及结论上的公认性,也引发了导向上的“短视”行为。也正是受考核强兑现的压力影响,由此出现了考核者的“下不了手”,导致数据“聚集”,甚至出现优秀轮流做庄等平均主义现象。
奖惩的过度应用现象,本身也反映出企业没有真正理解好绩效管理的功能作用。因为绩效考核中的交流、反馈、指导与新一轮目标的确定等过程,如考核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改进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对员工职业成长的系统化指导与帮助等等,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过程。
二、有关绩效考核常见问题的管理误区分析
(一)将绩效考核视同为绩效管理的管理误区
  谈绩效必谈考核,而谈考核必谈量化,似乎又是绩效管理的一大常见现象,似乎除了考核与指标的量化外,绩效管理再无东西可做似的;且似乎有做好了指标的量化就做好了考核,而做好了考核就做好了绩效管理等的认识误区,究其本质,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为两个不同概念。
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的行为和产出的管理,是在现有人力资源理论框架下,在强化人本思想和可操作性基础上,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依据,通过定期绩效考核,对员工的行为与产出做客观、公正、综合的一项系统化评价管理过程。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对绩效管理前期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远非绩效管理的全部。仅仅盯住绩效考核,而不顾及绩效管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想用几张表给员工的个人业绩盖棺定论,难免有失偏颇,也偏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自然也改变不了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管理局面。也正是在概念上的模糊不清,直接导致了考核应用上的兑现过度现象,而忽视了绩效反馈、指导等过程本身应有的功能激励作用。
(二)将绩效设计视同为绩效考核的管理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考核体系制度设计合理,执行过程不徇私舞弊,就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合理、公正。其实,大多数的绩效考核过程与结果不同程度地带有考核者的主观印象。在绩效评定中,考核者是考核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而考核者能否做到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被考核者,因为他们的评定行为往往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干扰,如光环效应、近因效应、趋中效应、对比效应、压力效应、感情误差、偏见误差等影响,有关因素都会影响考核信度,从而导致考核数据聚集现象的产生。何况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完美的、固定不变的体系指标来应对发展变化着的事物,这本是指标效度设计上的一种误区。
在业绩考核标准设计中,对评价者的评价环境与评价心态研究甚少,甚至没有。而恰恰相反,评价者的评价环境、素质能力及心态等因素对评价结果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将岗位业绩视同为个人业绩的管理误区
岗位层级越低,其岗位业绩则越接近于个人业绩;但随个人职位的不断提升,岗位业绩与个人业绩间的差别则越加明显。简单地以岗位价值来评价个人业绩,会形成概念认识上的三大管理误区:一是模糊甚至等同了“企业业绩与岗位业绩、岗位业绩与个人业绩”间的概念关系。企业业绩为组织的整体业绩,它来自于各团队的价值贡献;岗位业绩为团队业绩,它来自于团队各岗位成员对该岗位的集体贡献;而个人业绩是在各岗位团队协作基础上,个人对团队业绩所作出的价值贡献;显然三者概念是从属总分的概念,是具有不同价值贡献的概念关系。二是混淆甚至等同了“个人业绩与年度业绩、目标业绩与目标业绩完成度”的概念关系。员工考核为年度考核,显然年度为计量单位的员工个人业绩则是年度考核的关注重点,其不仅为目标任务总量的概念,同时也是发展成长变化的变量概念。三是混淆甚至等同了岗位重要性、岗位价值、岗位难度与岗位履职间的关系。岗位价值贡献度与组织的职能授权和配置定位有关,而与岗位上的具体人员呈非完全正向关系。员工业绩是在组织整体目标定位下,所表现出的岗位履职、工作态度、发展潜力及对团队的价值贡献等关键指标。
往往要在一个连价值标准还不清晰,内容要求还不完整,年度岗位目标任务、工作阶段指标还不明确,及工作过程记录配套还不完整等的组织环境下,而要让其主管做出业绩评价,主管只能凭自我主观感受,如岗位重要性、岗位难度、岗位价值及团队业绩等贡献度标准,自然也是一个“合理”的评价。
(四)将考核工具视为可简单模仿的认识误区
管理是可模仿的,模式是可套用的,方法是可借鉴的,但管理不是简单复制的,也不是未经消化盲目应用可取得效果的。一般考核往往存在与企业发展战略、文化特征相脱节;与行业性质、业务特点相脱节;与组织变化、业务阶段发展重点相脱节;与考核人员对象、类别层次相脱节,等等现象。其呈现系统性不强,指标与指标间缺乏相互验证;标准设计不科学,标准与工作的关联性牵强;标准过于单一,操作性差;主观性太强,标准缺乏量化;考核标准一成不变,与自身阶段重点业务结合度不够;以及用一个标准考所有人的现象。也正是由于缺乏对制度层面的针对性系统设计,从而给评价者自由裁决留下了巨大空间,以至出现严重的个人感情分数。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不仅模糊性强、执行偏差性大,而且容易给人留下神秘化、形式化乃至走过场的不良后果。尽管建立的标准一大堆,其必然面临指标原始及信度、效度上的管理尴尬。
一个好的绩效考核应融组织战略、企业文化、行业性质、业务发展、人员层次等具体要求于一体。不同的市场环境与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要结合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要有鲜明的企业文化导向,通过不同的管理层级,依据目标指标,在组织内部层层分解落实。并结合不同业务发展阶段特征,尤其是组织阶段变化,把握不同时期管理考核重点,及时调整管理考核策略,才能使考核标准更加科学,更加适应企业核心文化价值,真正起到激励约束之导向作用。
三、有关绩效考核常见技术难点问题的管理对策
(一)着力目标指标设计,注重过程潜力发展
1.构架好“结果、过程、发展”三大维度指标
往往简单地将工作岗位理解为“所安排的目标任务”,则自然将绩效考核理解为“所安排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其实,绩效考核不仅关注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同时它也要关注工作过程行为是否正确、规范,其不仅要求员工关注“做成了什么”,还要求员工关注“怎样把这件事情做得最好”的姿势行为与具体方法,以及员工“能做什么”的发展潜力等因素,以防止“短视”行为。
一个完整科学的绩效考核其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不仅要看当期的绩效,还要看未来的预期,应着力“结果、过程、发展”三大维度要素构架。可通过目标的分解,形成对结果的检验;可通过工作的分析,形成对过程的监控;可通过远期目标的规划,以形成对发展成长的预期激励。
2.解决好关键效度指标研究
效度即为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事物的程度。考核结果与考察绩效实际越吻合,则效度越高。绩效指标和行为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考核方式。绩效指标是对经营效果与履职情况的综合评价,是业务领域的关键指标,主要为可执行性和量测性的定量指标。它可依据业务重点和工作性质,运用平衡计分卡、鱼骨图分析等方法,可确定相关财务指标。行为指标是影响部门管理效果和基本职能的维度指标,侧重于管理行为过程控制,主要为职能部门的关键指标,可采取交叉考核或第三方评价等方式予以实施。
在定性与定量设计上,应突出“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而不能量化的尽可能细化”的设计原则。对量化指标应突出可执行性、量测性和目标的激励性;而对定性指标应注意标准设定的基础起点性,不宜过高,以避免行为过程过于教条而限制员工创造性思想的自由发挥。
3.把握好工作难度与目标指标设定
科学、全面和有效的指标设定直接关系到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考核中往往存在工作量越大、难度越大,考核时完不成的可能性则越大的情况;反之,工作量越少、工作难度越小,考核时则能越易完成。这容易形成组织与员工在目标任务计划设定上的博弈,使绩效考核计划设定成为考核的矛盾焦点,事实上容易形成“鞭打快牛”的负面效应。由于有关指标定性与定量上的交叉性,在实际操作中要把准其“度”则很难;且由于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团队性质不同,其工作的难度较难相互比对、相互参照。因此,如何把握考核与工作量、工作难度间的关系,岗位的科学分析与正确描述是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前提,过程的执行与监督、历年的跟踪回顾及与标杆岗位的比对则是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方法。
(二)注重管理沟通,将沟通贯穿于考核过程始终
1.充分利用好管理沟通手段
绩效管理是员工与管理者双向沟通的一个动态过程,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四大过程中,沟通几乎贯穿于管理的始终。一个好的沟通能使一个看似不完美的考核变得完美,但一个不好的沟通能使一个完美的方案变得一无收获。沟通是业绩考核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绩效管理成功实施的灵魂所在。一个缺乏良好组织环境与良好技巧的沟通,会影响考核目标的达成、过程的运行及考核的结果,更会影响组织的信心与斗志,甚至会演绎成“警察与小偷”的博弈状态。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润滑剂,管理者要重视沟通,用好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
2.充分掌握好管理主动沟通要领
在沟通上,需把握“人喜欢改变,但人不喜欢被改变”的本质特征。一项企业制度的出台,往往给企业提异议和抱怨的人大多是不知情者,或大多是制度制定的局外人。让员工了解制度目的,参与目标制定,适度通报有关的工作背景与难处,让被管理者参与管理、了解管理、发表管理观点,向他们通报相关的管理信息,使他们充分理解考核的目的与自身该承担的使命责任,总之,积极正向的主动沟通会有效改善员工抱怨和组织的管理效果。
(三)把握考核执行监督,防范评价主观片面影响
1.有效防范好评价者主观片面影响
评价环节是最容易被人忽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最需纠正的一个环节,即评价稳定性。如何克服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情绪、疲劳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常见的心理干扰因素,如光环效应、近因效应、暗示效应、对比效应、压力效应、感情误差、偏见误差等干扰,正确、有效地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管理环节。绩效考核是评价者依照标准而作出主观感受的认识一个过程,其主观感受的全面性将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充分兼顾评价者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结果应用的结果影响,以避免引发评价的不公和员工对此的不满。
可定期对标准作适宜性评价,有关考核标准尽量采取相对客观和可量化的指标。同时,对评价者事前作标准化培训则十分关键,其不仅要强调和重申考核指标与内容,而且将历次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如中庸类主观评价、压力类评价、光环类评价等问题,及时通报给有关主管,使每个主管对标准、内容、过程、等级及存在的偏差等问题有明确、清晰地认识,以减少偏差,以求在评价中得到有效规避。
2. 审慎处理好团队业绩与个体价值贡献
团队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创新与整合给企业带来整合协同效应,即产生1+1大于2的管理效果。团队的考核目的是促进团队的高绩效和高激励,以形成良性循环。客观上,要确定团队成员在团队中的工作任务则容易,但要从团队价值中分离出团队成员的个体价值贡献,实质则是较困难的。原因是组织较难对团队成员工作效果作具体化界定,也较难对团队的协同效应进行个性化的区分。因为团队评估一旦不当,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团结与信任,进而会严重影响团队的组织绩效。因此,团队绩效向个人绩效的过渡要慎重,可设置一定的监控与组织制衡机制以确保有效运行。
结语:
员工绩效考核概念认识的清晰、目标方向的明确、内容方式的得当,及关键技术难点问题的破解,是确保有关常见问题有效解决的基本前提。一个与企业业务缺乏有效结合、量化的指标体系,会导致考核留于主观层面,缺乏客观公正;一个仅强调财务结果指标的评价导向,会引发短期利益,较难体现中长期目标;一个仅关注指标研究,而缺乏对环境与评价者心理整体研究的管理方案,必将出现管理偏颇现象;一个仅以奖金兑现和工资晋级为手段的考核思想,必将引发员工的功利行为。结果、过程、发展是构架完整绩效指标体系的重要维度;战略、文化、环境、业务是系统化构建的重要内容;沟通、交流、指导与监督是达成和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借鉴、分析、研究与改进是确保考核体系持续提高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
[2]顾建良.突出使命责任改进科技人员绩效管理[J].石化人力资源管理,2011(4)
[3]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管理学:人、绩效、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版.
[4]张培德.绩效考核与管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版.
[5]周志轩.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8版.
[6]赵慧军.动力与绩效:知识工作者的资源开发[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版.
[7]彭正龙,林正平.在华跨国公司绩效管理“4P模式”[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8]曾月征.高绩效企业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商业时代,2009,(2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