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我国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法治研究

2022-01-19 18:4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艳艳 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

摘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金融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当前市场上暴露了来自很多方面的金融风险,推动供给侧改革、应对机遇和风险、主动履行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则是金融业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加大对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对客户产品需求的分析,推动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强化互联网和传统金融的结合,优化和完善金融产品的发展体系,对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升级,不断夯实风险防控的基础,才能实现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宏观背景下的转型升级,达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最终目标。本文旨在分析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方向,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围绕金融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之中所需要遵循的法治目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结构,积极地实现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水平。

关键词: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简述供给侧改革在我国发展背景

供给侧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是对生产方式中的多种结构的优化整合,通过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统一发挥作用,以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而更利于社会生产目标的实现。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开展新思路,解放发展生产力、调节生产关系、实施结构优化、创新制度和提升竞争力来增加社会有效供给,达到新常态下的经济新增长。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但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刺激经济增长造成了行业产能过剩且难以控制,金融杠杆也由于过多的信贷高居不下,行业缺乏有效的社会供给。2015 11 10 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强调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首次将“供给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政府的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合理增加有效供给,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持续良性发展,在供给侧改革领域呈现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成为了对改革精神的回归和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时必须要以生产为立足点和核心,有效地避免生产过剩,通过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企业的运作成本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推动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服务供给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的充足性,更好地满足供给结构的需求变化,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以及灵活度。

二、供给侧改革中法治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在推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世界市场经济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及革新,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全球金融格局实现了进一步的调整。在这样的大体环境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其中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也开始有所降低,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负面国际影响,我国必须要立足于金融这一国家经济命脉,积极地承担经济常态之下的社会责任。

2021年上半年看,随着疫苗接种的有效推进,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转向复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仍在实施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情绪占据主导。中国在援助全球疫苗接种、带领全球复苏、定调货币政策、发起全球合作等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国内财政政策在外需强劲、基数效应和内需惯性复苏力量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相对充足,财政依赖性较2020年有所降低,政策重心也由支持经济稳步复苏向防风险、降杠杆转换。在推进“十四五”及2035年规划中,法治建设需关注以下方面:

(一)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化调整的深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内的企业势必会遭遇重组,甚至被淘汰,给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带来压力。债务风险可能在地方不同行业之间传播,并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总体不高,信贷产品仍需丰富;二是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三是优质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融资渠道得到优化,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愈发多元化,降低对信贷的依赖程度。

(三)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科技型企业虽然创新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但在面对传统融资渠道时存在缺少抵押等问题。因此传统融资渠道和方式已很难适应不同融资主体的多样化要求,且无法满足产业优化和升级对金融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

(四)关注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工作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剩现象,如受当前疫情影响,部分中小房企可能出现现金流困难情况,甚至造成破产重组。疫情将加速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行业内继续洗牌,资源将会更加向头部房企集中。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法治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金融行业自身制度建设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金融行业对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差。对此,我国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立足点和核心,将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金融法制的创新相结合,以金融法治的稳定运作为基础,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金融产品创新行为的有效性。

(二)关注居民消费需求带来的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为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个金、信贷等业务提供发展机遇,新的发展契机。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实现转型升级,对于按揭消费信贷、信用卡、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跨境结算业务、离岸业务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发展。  

(三)加强企业并购相关法规制定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行业间的整合调整、并购重组进程将会加快,企业对并购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在此过程中,金融业大有可为。随着金融业在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中的不断渗透,将形成金融服务与产业升级融合创新的全新格局,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需要吸收完善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持续健康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相关金融需求。

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健推进的建议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商业银行应积极配合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主动发挥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方面的关键作用,推动自身转型发展,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

(一)完善监管风险体系

改革风险管理体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强化行业风险意识,在行业内部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进一步完善信贷管控制度、信贷人员考核机制等规章制度,使员工信贷工作的开展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切实贯彻落实授信审批及风险管控制度,时刻把握国家政策导向,防范系统性行业风险的发生,严格把控贷款准入门槛,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的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高风险行业、重点项目、高风险项目的风险管控力度,持续洞察这类企业和项目的运作情况和发展走势,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坏账率,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在设计科学的风险指标基础上构建风险计量模型,充分利用金融大数据平台系统,收集汇总线上线下各方面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和不确定,对业务运营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洞察各类风险,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及预警能力,针对可能发生的信贷风险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化解。

(二)强化机制体制建设

金融行业要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和重要意义,深入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市场新常态,全面审视以往的惯性观念和经验法则,彻底摒弃“规模为王”、“速度为王”的经营理念。选定符合自身特点、独具一格的战略发展定位,制定好战略发展规划,围绕相关法规监管要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走资本节约、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融机构要以完善风险管理为保障,实现创新变革与风险应对“协调平衡”。进一步优化规章制度,重塑组织体制,通过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经营链条、整合业务板块、优化条线资源分配等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强大专业的规划引领机制、正向引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素质过硬的支持保障体系,实现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效应。目前而言,管理部门的压缩与整合、事业部制改革、区域特色化转型、做实利润中心等都是金融业变革可选择方向。比如对于理财业务基础好的银行可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深化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成功后再逐步在其他业务领域推开,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三)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在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通过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努力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目标。如与区域内传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采取多种模式服务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做好去杠杆任务的落实工作,推动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和财务支出的减少,加快企业并购重组的实施,提升区域内传统优势企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降低对信贷资源和资本的占用,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和并购重组。如在出清产能过剩、发展畸形、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的“去产能”过程必然涉及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道路,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利用多元的大资产管理经验,通过企业私募进行证券发行,结合现行法律法规提高入行标准,提升企业应对不良资产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目标。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推进融资结构调整。推进绿色科技金融,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信贷投入,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融资结构的不断调整。

    (四)创新推进新金融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价值,利用法制途径以及法治思维将改革与现有的法治轨道相联系,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充分地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整体产业布局,将带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节能、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对金融信贷、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服务需求迫切。金融行业要选准信贷投放项目,将新增信贷更多地投放到这些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将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迅速成长,在供给侧改革引导下,消费金融已成为金融服务的新重点,在旅游、教育、家政、养老、医疗保健等方面将呈现旺盛的金融需求。金融业要围绕这些重点领域开展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创新,大力发展信用类信贷产品。

(五)完善房地产去库存相关政策

房地产行业的库存目标相对较大,大部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但是结合微观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库存目标的调整与居民的金融购买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针对房地产行业总量过剩的现实情况,我国除了需要积极地立足于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运作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更好地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运作。

在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之中,需要以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为立足点,积极地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层面的支持,通过适度的法律层面倾斜来解决金融行业在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难题,保障房地产行业能够解决自身在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结合当前房地产管控政策,强化政策法规执行,结合地域管控要求,差别化提供房地产金融服务,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在金融“去库存”上,一方面要创新住房金融产品,盘活公积金存量资产,支持合理住房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在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的前提下,完善收入认定、审贷流程、还款方式等制度安排,用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优化贷款审批发放流程,积极满足居民家庭购买首套和改善性普通住房的信贷需求,使有需求的个人客户切实获得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要严把客户准入关,“去库存”的实质就是把囤积在开发商手里的库存资源通过金融信贷的方式转移到个人手中,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按执行标准落实信贷投放,保持市场的供求平衡,以防房价不稳,变现价值缩水,杠杆结构发生变化,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结语

金融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现国家的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与金融行业相关的各类改革内容以及形式较为复杂,为了能够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有效发挥,我国在落实相关工作时必须要进行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保障金融行业的稳定运作。

参考文献

[1]程俊杰.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6(05):52-62.

[2]周力,张宁.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6(08):158-161.

[3]刘瑞,高峰.“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路径选择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J].社会科学研究,2016(01):45-56.

[4]王立国,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22-29.

[5]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02):58-69.

[6]华红梅.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6:182-184.

[7]王纪东.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难点与对策[J].金融监管研究,2016(08):16-27.

[8]何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金融评论,2016(01):137-14.

[9]张惠.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投贷联动机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6(03):161-165.

[10]汪芹,章惠.银行业“一破一立”助力供给侧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2016(03):56-59.

[11]周月秋.关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04):73-77.

[12]连育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转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7(05):71-75.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