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中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路径探析

2021-09-28 17:0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胡艳  夏虹  秦伟旺 安徽大学商学院

摘要:独角兽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代表着新经济的活力,行业的大趋势,国家的竞争力。本文在梳理中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现实困境,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提出构建精准化的扶持政策,完善医药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等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路径,为推动更多大健康产业的创业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角兽企业;大健康;培育路径

一、引言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中国对健康产业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转变,都为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条件。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市场规模已突破8万亿,预计我国2021年大健康行业市场规模将增加到12.9万亿,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

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以大健康产业为基础的独角兽企业也在不断涌现。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在10年以内、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曾获得私募投资但是还没有上市的初创企业。它们作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以颠覆性的技术产品或创新的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模式的束缚,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在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如何培育和巩固大健康产业的独角兽企业,让他们成为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抓手,成为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中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现状

独角兽企业的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新经济的到来,从2009年全球第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出现,独角兽企业规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根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向586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29个国家的145个城市。其中,美国以233家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以227家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位居第二,中美两国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的八成。从中国独角兽企业所属行业来看,电子商务、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上榜数量最多,分别为39家、21家、18家。物流与医疗健康两大领域的独角兽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国内大健康领域共有19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占国内独角兽上榜企业数量的9.4%。通过对19家独角兽企业基本数据分析之后,总结出大健康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以“互联网+医疗”为主要阵地,集中分布四大板块。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分布于四大板块——互联网医疗、线下医疗医保、创新药、创新器械。互联网医疗和生物技术及制药领域是我国大健康独角兽主要聚集地。近年来,由于传统医疗看病难、取药难、药费贵等固有的行业痛点,难以满足患者甚至医生的有效需求,再加上政策、资本作为推动力,互联网医疗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以生物药研发为基础,再加上少量化学药成为我国创新药主要类型,我国研发中药、仿制药企业仍处于缺失状态,近年来政府政策、人才、资金三力合推下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生物技术与制药呈现出急速发展的态势。与创新药研发企业相比,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现阶段我国缺少高级别、高风险、高技术的高端器械、高值耗材、高端医疗设备这类独角兽企业,需要跨学科领域的技术集成,突破关键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1  中国大健康独角兽类型

表1  中国大健康独角兽类型

(二)以北上杭深为主要孵化地,空间分布集聚态势明显。已有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分布情况与地区(城市)等级高度相关[2]。城市的创业生态系统更是直接影响独角兽的孵化和成长[3]从地区分布来看,6个省(市、自治区)存在着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踪迹,沿海重点城市成为其主要孵化地,其中北京(6家)和上海(6家)以63%的占比超半数地区。具体来看,这两所城市不仅创新氛围浓厚,创业文化开放包容,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等创业载体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更具有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这些都为独角兽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相比之下,广州、江苏等传统医疗健康产业强省却难觅独角兽踪迹。从估值角度分析,上海独角兽企业估值为223亿美元,共计占比为44.4%,北京独角兽企业估值为131亿美元,共计占比26.1%。不论是地区,还是估值,都可以看出在独角兽的孵化和成长方面北京、上海优势显著。

图1 中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地域分布

1 中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地域分布

(三)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政策支持推动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爆发与成长。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成立时间多集中在在2014-2018年期间,4年间共成立了10家独角兽企业,占比52.6%,这主要原因是政策对“互联网+”的扶持,2013年中国就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2015年正式把“互联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出台了诸多配套文件,因此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医疗”独角兽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的推动。

图2 大健康独角兽成立年份分布

2 大健康独角兽成立年份分布

(四)企业融资轮次以B轮及以后阶段为主。现存19家企业中,有近一半的独角兽企业融资轮次为B轮及后续阶段。从融资数量角度分析,若想实现准独角兽或独角兽类企业的市场估值,大多数融资轮次大都在B轮及后续阶段,即融资数量不少于三轮。随着目前项目初期大规模融资的趋势,独角兽融资轮次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独角兽的成长过程获得了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的扶持,软银中国、红杉中国、国投创新、腾讯、中国平安是最活跃机构。

(五)创始人——跨界VS专业化。从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来看,共同点是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普遍具有极高的创业激情,且人均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在复杂的经济与技术变革环境中洞察和把握未来的商机[4]。不同点是我国大健康独角兽企业中,跨界转行及母公司孵化是互联网医疗创始人的显著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有微医集团和京东健康,微医集团创始人廖杰远在创建微医之前,曾长期担任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的负责人,于2010年带领团队跨甲转行至数字健康领域,创建挂号网(微医集团前身);京东健康则是京东集团经过十余年基础设施建设,以传统医疗健康电商为基础,整合互联网医疗、智慧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三大新兴业务,从集团拆分独立运营而成。生物技术及制药创始人多为跨国制药企业专家创业离职,以复宏汉霖为例,复宏汉霖的联合创始人刘世高曾就职于美国UBIBristol-MyersSquibb(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和Amgen(安进),在生物医药领域从事一线的研发和管理工作,而他在考虑到当时国内制药状况,毅然决定“归国创业”与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姜伟东一起,与复星医药联合成立了复宏汉霖。

三、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以Keep,智云健康,咕咚为首的大健康准独角兽企业也在飞速成长,但是与美国大健康独角兽企业发展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面临着扶持政策不够精准,企业融资困难,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现实困境。

(一)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够精准。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在培育独角兽企业过程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政府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高新技术和科技企业中发掘出潜在的独角兽企业。[5]另外,对于科技型的独角兽企业,相应政策的更新与匹配则扮演者“助产士”的角色,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尽快落地,推动独角兽企业的快速发展。以人才供给为例,独角兽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当前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医疗器械高质量研发管理人才较为欠缺,医疗与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不利于我国生物技术与制药、大数据类型的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当根据独角兽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从资本融资环境来看,大健康产业的独角兽企业都是借助于多轮高额融资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融资成本下降及融资渠道多样性有利于资本流向独角兽企业,当前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难以更好地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养分。

(二)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业务开拓和规模扩张需要大量资金。大健康独角兽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加速扩大市场规模,对资本需求比较大。如新药研发型独角兽企业需大量资金进行后续产品临床实验、申报评审及市场开发;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拓展、平台运营和潜在投资。然而2019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导致融资环境趋紧,投资人为独角兽企业慷慨融资的时代已经结束。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全球经济资本市场的波动,造成投资情绪的恐慌,大健康产业的初创企业和瞪羚企业将面临融资方面的挑战。

(三)“互联网医疗”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能力的挑战。当前大健康产业的独角兽多为“互联网+医疗”的“软独角兽”,主要通过互联网搭建平台开展自身商业模式创新。这类创新门槛较低,且易造成创新同质化、模式重复,加剧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组织架构变化频繁,随着资本涌入,企业的快速壮大,原有的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制度安排,甚至是人员配备都无法做出迅速调整,使得独角兽企业管理水平无法快速匹配资金扩张带来的管理模式转型,内外的双重因素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考验。[6]以近期爆出“宫斗危机”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医联为例,医联从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经营慢病管理,但是随着2020年疫情的爆发,市场需求的驱动和卫健委等部门的利好政策,慢病管理成为各大互联网医疗争抢布局的领域,京东健康,好大夫在线等巨头的涌入加剧了行业竞争,医联在资本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进行了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与改革,将医生经纪人业务升级为“合伙人制度”,希望走出“药大于诊”的业务模式,却没想到引发的公司高层和员工的动荡。因此,对于大健康独角兽企业来说,要正视自己的发展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不至于被瞬息万变的市场所淘汰。

四、推动大健康产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大健康独角兽企业的精准政策扶持,为大健康独角兽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一是出台税收减免、平台资源嫁接、跨区域合作等政策,加大对生物科技、养老服务、社区健康服务等溢出效应政策支持力度,努力降低创业成本,不断提升创业便利。二是深挖地区产业潜能,加快科技交流和产业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三是加大对人才的招引力度,引进科技人才,促进“技术驱动型创新创业”的不断深化,全方位强化人才服务,帮助建立高端管理团队。最后,按照行业特点将企业进行分类,开通绿色服务通道,为其发展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医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我国目前融资渠道和工具的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劣势在经济下行期不断放大,可以学习借鉴美国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等投融资机制。同时优化民间资本结构,引导社会资本优先流入,激发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属性,提高监管力度和标准,优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社会资本的合规有序进入。打造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金融链的深度融合,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培育独角兽企业成长载体。一是要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借鉴其他地区建设经验的同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推进制度和模式创新,面对独角兽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二是提升独角兽企业基础技术和创新能力,鼓励初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强化基础技术储备,将前沿理论、底层软硬件平台与架构、核心制造工艺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等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三是加强大健康产业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专利维权产生的纠纷给予法律援助,切实保障企业的公平待遇,优化独角兽企业培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琤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下南京独角兽企业发展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2):44-45.

[2]郭细根.创新型企业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全国67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62-67.

[3]任声策,胡迟.独角兽企业培育绩效的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路径[J].技术经济,2019(7):46-55+70.

[4]郑健壮.独角兽企业: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9,38(12):29-36.

[5]张学艳,周小虎,王侨.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路径探析——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8-12.

[6]赛迪智库中小企业研究所.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解读[J].软件和集成电路,2020(05):66-7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