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1-07 17:3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梁栋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构建江苏先进制造业体系支撑作用的实证研究(编号:19SYB-12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质量下江苏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以苏南智能制造为例”(编号:2019SJA1153);2019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资助项目。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具有专业性强、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服务业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现状,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价值链;产业集聚;产业结构

一、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大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快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迈向产业高端价值链。2017年,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全国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更好地支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含量,实现全球价值链高端化。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研究比较早,Machlup1962)提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是知识产出的产业。Hu2010)研究先进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服务概念,分为产品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产品服务是对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维护客户关系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是指为生产服务的的研发设计、商务咨询、金融服务及物流运输等。

一些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研究。Joseph Francois,JuliaWoerz2008)通过对经合组织19942004年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商业服务开放程度的提高(即进口水平的提高)对机械、机动车、化工和电气设备等行业产生了显著而强烈的积极影响,支持了商业服务离岸化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服务业提高经合组织中技能和技术最密集产业的竞争力。Dazhong Cheng2013)从专业化分工机制、创新机制、需求诱导机制三个方面考察服务业发展,认为需求诱导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优先考虑减少阻碍专业化和分工演进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将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Jianqiang LuoQinhong Zhang2019)认为由于个性化客户需求的快速增长,制造商应该更加重视服务与产品之间的互动。

关于集聚经济的研究。OttoRaspeFrankvan Oort2011)认为本地化的知识溢出非常重要,新企业倾向于靠近原有企业以获取知识来源,以便利用外部知识存量。强调知识溢出的作用,吸引新企业接近知识来源的城市和区域,促进集聚区经济的增长。Genevieve GiulianoSanggyun KangQuan Yuan2019)认为集聚经济是城市存在的根本解释。从城市形态演变的角度,追溯了集聚经济在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作用。空间集群允许各种外部利益,例如劳动力集中、供应商共享和专业化,这些反过来又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二)国内研究现状

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郭淑芬,裴耀琳,吴延瑞(202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高端化。温婷(2020)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还有利于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沈华夏等(2019)实证得出中国制造业溢出效应比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高。韩彩珍,张冰晔(2020)认为数字经济提升了国内外市场需求,适应了当前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策略,建议加快发展电商,提升服务能力,为双循环助力。韩民春,袁瀚坤(2020)认为通过两业集聚融合,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更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价值链的研究。刘志彪(2018)认为做GVC上的制造强国,重点发展制造型服务业。曾庆均等(2019)实证我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创新效率相互作用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马野青,张梦,巫强(2017)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及其对制造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决定价值链的地位,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明显地存在这种效应,但是FDI对价值链地位没有显著效果。张为付(2018)提出依托产业发展轴线,构建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群、沿江现代物流服务集群、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群。贾根良、刘书瀚(2012)认为全球价值链系统中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关键地位,拥有强大研发能力就能掌控整个价值链。黄繁华,洪银兴(2020)分析表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能提升一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生产性服务业可以积极影响价值分工位置,提升价值链层次。高新,徐静(2020)研究表明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强。王如忠,郭澄澄(2018)以上海“两业”融合为研究对象,认为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有效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价值链升级。陈秀英(2020)研究发现协同集聚发展,可以同时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成本,有利于激发研发创新,提升全球价值链位置。刘玉荣,刘芳(2018)分析了制造服务化和价值链高端化的相互作用,认为积极参与竞争的企业获得较高的制造服务化水平,目前制造服务化还不能促进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含量高、集聚程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特征,具有不可存贮性、非实物性、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的特点。

(一)中间投入性

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流程中,需求可以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中间投入就是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需要投入的中间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给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这是生产性服务业区别于其他服务业的最本质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消费需要的行业,其服务对象是生产者,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提供服务产品,充当生产的媒介。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创新产品,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

(二)高度的产业关联性

随着专业分工的发展,制造企业对服务需求逐步提升,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求增加,自身的能力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这样制造企业对于研发、物流运输、商务咨询等服务的需求就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进行,催生了规模化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满足制造企业对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性的特征,决定其和上下游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行业之间,都具有紧密的关联。这种产业关联使产业边界越来越难以清晰地划分,表现出边界重叠的倾向,具有融合协同发展的趋势。

(三)知识技术高度密集性和集聚发展

制造企业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如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商务咨询等行业属于知识型服务产业,具有高度知识和技术化,要求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和专业的知识技术水平。与普通消费型服务行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的层次要求较高,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中蕴含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也比较高。

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细化,具有区域内集聚发展的需求。在区域内集聚发展,缩短了空间距离,降低了物流交通成本,可以更好的为制造企业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与其他生产服务企业发生关联,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从而更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主要国家服务业比较分析

1.产业结构

1  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单位:%

表1  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整理(注:美德日数据遵照年鉴及数据库数据)

根据表1,横向比较,2000年,中国第一产业占比14.7%,远远高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第二产业占比45.5%,远高于美德日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39.8%,远远低于美德日60%70%的比例,其后的近二十年时间,中国第一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美德日的第一产业也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在逐步上升,但其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低于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个纯粹的农业国,逐步发展工业,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当然,中国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产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突破,需要更加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中国服务业比重一定程度上低于发达国家,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2.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表2,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344863亿美元到201763182亿美元增长了40%,德国、日本同期都有所下降,美国2013年到2016年增长了14%。第三产业的较快增长,体现了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比较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中国还不足美国的一半,跟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应该继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提升服务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实现增加值的持续攀升。

2  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美元)

表2  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表示数据缺失

根据表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中国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达到78%以上,德国和日本比较接近,均略高于70%。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就业人口聚集在服务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高,降低了就业人口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应用水平。中国需要大力推广农业领域的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发展,工业领域的智能化生产等,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让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第三产业。

3 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单位:%

表3 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整理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趋势

4  20102019年中国三次产业贡献率(%

表4  2010~2019年中国三次产业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据表4所示,从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0%以上逐步下降,最近五年稳定在6%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贡献率基本维持在4%,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贡献率呈稳步增长趋势,近两年维持在60%左右。第二产业贡献率有所下降,最低点2017年为34.2%,随后2018年和2019年较小幅度上升。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制造业加快突破的政策条件下,第二产业的比重应该不会下降,而且会保持贡献率适当稳定的上升。

5  20102019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表5  2010~2019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表5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9.32%下降到2019年的7.1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46.5%下降到2019年的38.9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4.18%上升到2019年的53.92%,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政策支持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2.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现状

1)分行业增加值

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为满足其他生产性企业或组织中间需求,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生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度高、溢出效应显著等优势,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参照国内学者研究的统计数据口径,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六个行业。

6  2005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表6  2005~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表6,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1.84%上升到2018年的30.27%,增幅较大。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为54.61%2014年达到最大值59.35%,其后逐步下降,201857.35%

生产性服务业六个细分行业中,2018年增加值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业,达到88904亿元,其后依次是金融业7061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0337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469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8734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20175亿元。

生产性服务业总值达到278229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8倍,比2009年增长2.37倍。与2005年相比,2018年增幅最大的是金融业,增长10.6倍,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4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8.3倍。与2009年相比,2018年增幅最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76倍,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3.27倍,金融业增长2.97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2.52倍,批发和零售增长2.07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1倍。

相对低端的批发和零售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一直维持在30%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五年维持在15%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稳定提升,从2011年的8.31%增长到2018年的10.33%,租赁和商务服务在20172018年超过1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多年来一直稳定提升,但是占比仍然不高,从2011年的6.41%增长到2018年的7.25%

从数据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在GDP中比重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近五年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内部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高端服务的比重,促进价值链地位攀升,更好的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2)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7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单位:%

表7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如表7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在逐年提高,从2014年的56.7%2017年的59.6%,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从2014年的15%上升到201716.5%。其中,六个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逐年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较大,2017年达到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稳定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有小幅度提升。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体现了政府以及社会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加强了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低端的批发和零售业投资比重在逐年下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上升,社会资本开始重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持续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

3)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区域发展情况

8  2019年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区域分析(单位:%

表8  2019年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区域分析(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从细分行业中,选择较好代表科技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行业为例,根据表8,从全国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资产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中部地区比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高。科研和技术服务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表中数据也反映了全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也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基础较弱。

综合前述分析,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稳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支持制造业高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高、研发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措施。

五、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一)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要按照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不同于产品标准,主要涉及管理和服务标准,标准执行检查难度大。坚持标准体系总体设计,系统布局,逐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制定工作。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逐步推进组织应用实施,不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标准,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成为国际标准。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准入规范,支持企业进入,简化手续,严格标准,提高质量。支持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围绕制造企业产业链个性化定制、整体解决方案制定具体政策,支持实施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的优惠政策。

 

(二)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生产服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生产服务领域法律问题的咨询服务,降低企业维护知识产权成本。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企业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流程的制约。

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对创新领域普惠性支持,提高企业开展科技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研发潜能,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政策,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上,探索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投入。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性服务业运营成本。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以及货轮运输的建设,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加快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业发展,降低合作与外包成本,实现便利快捷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创新示范作用,引领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三)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价值链水平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提升工业设计、研发中介、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数字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加速知识密集型行业发展,提升价值链体系附加值。组织实施平台间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应用,通过软件开发、电子商务、金融、技术转移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改善服务业投入效率。加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前沿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优化工艺、流程再造、新工艺研制,创新管理模式。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剥离,运用自动化控制生产制造过程,重视生产前的研发、设计以及生产后的产品推广和品牌维护,深化产业分工协作。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建设创新技术中心,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产品关键环节的技术,争取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提升服务产品附加值,更大区域和更高层次延伸产业链,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现价值链向上攀升,获取支撑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地位,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融合发展

产业集聚发展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单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培育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掌握品牌的终端渠道,以产业集群的势能融入全球价值链。在集群内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完整的价值链,专注于有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整合自身价值链向国外延伸。

政府宏观指导和协调,针对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合理进行区域规划,在各区域内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建设一批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园区,集聚发展物流、工业设计、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壮大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设备、传感器与智能仪表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延长制造企业服务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链配套,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产品、服务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实施产品终身检测及技术诊断平台,实现产品的远程智能维护,提供专业化的远程管理和现场技术支持服务。

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技术推广快特征,加上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和软件应用、科学研究、商务咨询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个性化服务,保护促进中小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通过完善信息平台,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环境,实现业务创新,满足多元化的制造业需求。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地理和人才优势,促进先进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五)推进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储备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层次高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培养适应本地区需求的科技研发、信息技术、商务咨询、物流运输等行业的人才,解决人才需求难题。

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既要培养高技能水平的操作人员,还要通过跨学科、交叉学科培养高科技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层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的人力物力,率先在一些研发设计关键领域突破技术障碍,实现关键技术的跳跃性突破。东部、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激励措施,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为自主创新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全国239个地级城市的实证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021):143-153.

[2]郭淑芬,裴耀琳,吴延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效应研究——来自中国267个城市的经验数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10):45-62.

[3]吕平,袁易明.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11):118-125.

[4]韩民春,袁瀚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跨国面板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012):150-161.

[5]黄繁华,洪银兴.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影响——基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2012):15-27.

[6]马野青,张梦,巫强.什么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703):28-35.

[7]贾根良、刘书瀚.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的关键[J].学术月刊,201212):60-67.

[8]韩民春,袁瀚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跨国面板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012):150-161.

[9]高新,徐静.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皖江经济带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06):51-56.

[10]王如忠,郭澄澄.全球价值链上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以上海市为例[J].产经评论,20189):30-43.

[11]刘玉荣,刘芳.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价值链提升的交互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89):46-55

[12]黄蕙萍,缪子菊,袁野,李殊琦.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及其中国参与度[J].管理世界,20209):82-96.

[13]JiemeiZhang.A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and Merging between Moder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Service Science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2014426):176-186.

[14]Joseph Francois,JuliaWoerz.ProducerServices,ManufacturingLinkages,andTrade.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88):199-229.

[15]Otto Raspe,Frank van Oort.Growth of new firms and spatially bounded knowledge externalitie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1(46):495-518.

[16]JianqiangLuo,QinhongZhang.Operations mechanism of postponement strategy for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9(104):3335-334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