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国际贸易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国际贸易 >

疫情冲击下中国外贸的变化与应对举措

2021-06-14 22:4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赖伟娟 张苑斌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服务业开放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机制、效应及其路径研究”(XYZD2019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异质性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GD14XYJ10)。

摘要: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蔓延给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较大冲击,但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和系列稳外贸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进出口6月份逐步趋稳回升,第三季度实现逆势增长。本文从出口市场格局、商品结构、区域贸易、省份亮点等方面分析了疫情发生以来我国进出口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盟成为了我国稳外贸的重要伙伴,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汽车制造业、服装行业供应链受冲击的同时,防疫物资、“宅经济”用品需求的激增以及海外订单的回流也给我国出口带来新机遇,各省市通过创新贸易方式、优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逆袭”。后疫情时代我国应继续多措并举,在优化资源配置拉动新经济增长极、帮助外贸外资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同时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务模式。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

一、引言

2020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经受了严峻考验,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经济全球化逆流使得部分产品进出口受阻。随后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通关口岸关闭、空运航线暂停、工厂停工停产……使得对外贸易无法正常运转,进出口贸易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对全球产业链形成巨大冲击。到了45月份,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导致外部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出口订单被取消、货款无法收回、港口运输新增检查成本……我国外贸企业再次面临经营的困境与挑战。关键时刻,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在短时间内控制了国内疫情的发展并全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出台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协助外贸企业渡过疫情危机。那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如何影响我国的进出口格局?后疫情时代我国进出口重点着力的领域产业以及应对举措有哪些呢?本文将从总体情况、贸易伙伴、商品结构、区域应对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

二、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呈现先抑后扬变化走势。如图1所示,首先疫情2月在我国发生后,为限制人员流动,非防疫物资、非生活必需品停工停厂,进出口也出现大幅下跌,12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5%,而3月~5月我国进出口也都呈下降态势,6月份开始探底回升,单月同比增长率也开始由负转正,特别是8月份出口规模达到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创下了17个月来月度出口增速的新高,9月份的进出口值又比8月份加快近4个百分点。到9月份,我国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累积总值为23.12万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增长0.7%,累计额也实现了正增长,特别是出口同比增长1.77%,恢复速度快于进口。我国进出口表现好于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出口和进口的回升为贸易伙伴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复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图1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及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海关总署,以下同)

1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及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海关总署,以下同)

三、疫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

疫情发生以后,我国对外进出口的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下从进出口市场结构、商品类别以及主要贸易省份的亮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进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

2020年前三季度,除中国香港以外,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呈增长态势,特别是东盟,进口和出口均实现7.7%的同比增长,使其超越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到了我国外贸总值的14.62%。东盟国家内,对越南的贸易增长最快,出口和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5.3%23.5%。由此,越南超越了新加坡,成为与我国双边贸易额最多的东盟国家,占东盟贸易的比重达27.2% ,首次进入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外贸额占比接近4%。近年来,受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越南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中国的国家,但是随着对越南投资的增加,我们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也不断上升。其次,我国对欧盟出口逆势增长,而进口有所下滑。前三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1.96万亿元,同比增长5.8%,而进口1.27万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对德国的出口同比增长7.2%,进口同比减少4.7%。受欧洲疫情二次爆发的影响,欧盟对我国的防疫物资、家具产品等进口需求增加,但是因为防疫导致的停工停产也使其部分出口产品断供和滞销。

1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情况

表1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情况

总体来看,经历了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的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发展,东盟、中东、东欧 “一带一路”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部分弥补了美国出口市场下降的不利影响。随着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也日趋深化。

(二)对不同类别商品结构的影响

如表2所示,疫情发生后,我国出口总体有所下降,特别是成品油以及工业生产原材料钢材、铝材、稀土、肥料、汽车零配件等出现了较大降幅,与去年同期相比最大降幅达到26.6%。消费品方面,与出行相关的鞋靴、箱包、服饰等商品出口也大幅下降,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3.4%25.3%8.1%。但同时我国出口也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体现在:第一,防疫物资拉动出口增长的支撑力度凸显。国内部分企业抓住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海外需求增长较快的商机,及时调整并制定新经营策略,在前三季度出口医疗仪器及器械、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口罩等纺织品的累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8.2%6.2%37.5%。中国出口大量防疫物资为全世界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同时也显现了中国在部分医疗物资生产的竞争优势。第二,“宅经济”下,泛家居类产品成为拉动出口的又一重要增长点。随着人们居家时间变长,泛家居类产品的国内外需求增加。6月份以后,我国家居、电子等“宅经济”用品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的数据,20207月,电脑、家电、音视频设备、手机、家具等商品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广东整体出口增长5.4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家具及其零件19月累计出口额分别为3246.9亿元、2712.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达到17.3%5.1%。第三,在海外疫情冲击下,我国以完备的产业链和快速修复的产能,弥补海外由于供给缺失丢失的市场份额,不少海外订单回流转移至我国。例如,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纺织业受重创、交货困难,部分欧美零售商将原本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至我国生产。据海关总署数据,全国纺织品8月当月增长18.2%,回升态势明显。据笔者对部分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21%的纺织服装企业9月新签订的出口订单环比上月增长,占上月提高4.4个百分点;家电行业由于疫情影响墨西哥、波兰等国冰箱、洗衣机工厂出现停工,部分订单回流至佛山、惠州、中山等地。广东省18月全省空调出口额增长6.6%,冰箱增长7%。美的、格兰仕、康宝等企业出口形势较好,工厂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由于疫情影响个人交通出行方式发生变化,广东省18月全省自行车出口额增长7.8%,其中8月当月大幅增长73.7%。部分电子行业甚至表示2021年上半年的订单合同都已签订。

2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累计同期比增、降幅前十一位的重点商品

表2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累计同期比增、降幅前十一位的重点商品

3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累计同期比增、降幅前十位的重点商品

表3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累计同期比增、降幅前十位的重点商品

如表3所示,在进口方面,我国需求稳中向好,支撑进口值的回升。首先,我国肉类、粮油、豆类等大宗农产品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铜材、钢材、铁矿等金属产品仍然是主要进口产品,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等产品的进口仍然是稳定机电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受疫情影响不大。其次,大飞机进口量骤降,反映出我国在大飞机产业面临的挑战。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的进口量同比下滑接近80%,一方面与防疫状况下人们出行减少有关,另一方面或与飞机主要进口来源国美国出台加强对技术出口限制的出口管制新规有关。再者,经济发展减缓使得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型的大宗商品减少较多,而肥料、机床、液晶显示板等中间产品也减少较多。最后,原木及锯材进口也有所减少,这既跟进口来源国限制原木出口有关(例如俄罗斯、赤道几内亚等国相继限制境内原木出口),也跟我国家具行业转型有关,消费者对定制家具需求增加,而对实木家具需求减少。

(三)主要贸易省份的亮点

如表4所示,前三季度我国主要外贸省市除北京、辽宁外,其他省份基本恢复稳定增长,特别是浙江、山东、四川、重庆、安徽增长表现抢眼,四川进口、出口双双实现22%以上的同比增长,是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增长背后,一方面是“稳外贸”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具体措施见表5),更重要的是,各地创新贸易方式、优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抵御疫情冲击。例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和安徽等省份通过加快数字外贸平台建设、优化跨境金融结算服务等方面完善跨境电商业态的建设,通过开展线上“云贸易”、“云展会”抵御传统展会停摆带来的冲击。外贸恢复较快的苏、浙两个大省、也是数字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两个省份。浙江外贸增长领跑东部省份与贸易新业态的推动密不可分。据海关总署数据,前三季度该省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97.0%33.3%,跨境电商进口占比达4.4%,通过市场采购出口2167.6亿元,增长15.1%,出口占比达12.0%。在空运、海运物流方式受疫情冲击而难以维持原有规模与时效时,中欧班列因实行分段运输的特点且不涉及人员检疫而彰显出独特优势,成为保障中欧贸易往来、畅通多边国际合作的重要物流通道。国铁集团数据显示,截至115日,中欧班列今年开行已达10180列,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为稳定浙江、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省份的外贸提供了保障,20207个月中欧班列拉动成都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达到127%

在推动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各省纷纷利用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抓住“宅经济”新发展机遇。例如重庆上半年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出口量达到2550万台,增长7.9%,出口值达到724.8亿元,增长4.9%,出口量值位于全国前列;安徽前三季度合计出口“宅经济”商品438.3亿元,增长14.9%

4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贸易占比前十二的省份进出口总值及其变化

表4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贸易占比前十二的省份进出口总值及其变化

5 2020年我国部分省份出台的“稳外贸”政策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表5 2020年我国部分省份出台的“稳外贸”政策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注:源于各省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

四、后疫情时代稳定我国外贸的建议举措

综合以上分析,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海外需求景气度不高的情况下,我国的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长能实现由负转正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我国国内对疫情的有效防控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保障以及政府稳外贸等相关政策措施保住了外贸行业市场主体。二是数字化经济的提前布局与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发展为企业应对疫情提供了保障。三是强大的制造业生产优势和柔性生产能力抓住了疫情下世界需求新增长点。后疫情时代,为进一步做好稳外贸工作,本文认为在进出口贸易领域,可以有以下应对举措:

一是抓住市场需求变化的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疫情期间除了医疗和护理用品大幅增长,6月份以后我国家居、电子等“宅经济”用品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出口企业应抓住“宅经济”商品需求大幅增长的机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自身生产,争取订单,满足外部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和协会应当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以便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

二是从制度层面帮助外贸外资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继续坚持落实好减税降费的政策,特别是对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减少或延缴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金,加快出口退税的进程,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在疫情可防可控的情形下,减少风险较低商品的检验检疫环节,解除物流和运输的限制措施。针对进口企业反映的进口商品通关标准突然修改、新型产品通关标准不明确、各口岸执法尺度不一等问题,海关部门要提高标准制定的透明度,敦促国内各港口统一遵循海关手续和规定,以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三是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的培育发展,提升跨境交易便利水平和国际货运能力。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借助5G、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新技术开展线上展会,促进线上、线下贸易方式的结合互补。推动支持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物流、海外仓的建设,同时完善落实跨境电商退货政策和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监管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贸易新业态的便利化水平与国际货运能力。

 

注释:

①东南亚国家联盟包括:文莱、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②欧洲联盟包括: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瑞典、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

 

参考文献:

[1]沈国兵,徐源晗.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及应对举措[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75-90.

[2]王铁山,张青.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纵横,2020(03):23-29.

[3]朱京安,王海龙.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政策应对[J].国际贸易,2020(03):29-36.

[4]彭波.新冠肺炎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及应对[J].国际商务财会,2020(02):3-6.

[5]周增.中欧班列如何在疫情之后发挥更大作用[J].世界知识,2020(13):54-55.

[6]赖伟娟,廖志明.我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借鉴——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为例[J].特区经济,2020(03):78-8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