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人力资源 >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路径探讨

2017-01-08 23:1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鄢圣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

摘要: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加快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载体,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挡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路径是:加大重点领域高端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力度,加大人才特区支持力度,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做好人口调控工作,做好协同发展工作。

关键词: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

人才资源配置就是根据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机制为媒介,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组合,使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和高效的结合,由此产生最佳的产出效用。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主要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调节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通过人才与市场的双向选择配置人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可增强人才的竞争意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实现人才在使用和培养方面的良性循环,促进“开放、流动、竞争、协调”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

一、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的成就

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加快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载体,各类人才已基本实现由静态的原始要素向动态的可增资本转变,用人单位实现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

(一)发展人才资源市场

1、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在目前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的人才市场关系未彻底断开的情况下,人才市场的绝大多数业务仍然需依靠行政行为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仍然需要加大对市场的扶持、指导和规范力度,把市场作为人事部门的一个主要产业来抓,并努力做大做强。只要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都应委托人才市场经营。2、瞄准人才市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努力拓展新业务,特别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用人自主的企业。

(二)坚持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1、理念创新。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着力推行两个转变:从行政管理人才资源向市场化配置资源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努力办好人才市场,创新市场化改革配套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市场逐步市场化,为识才、重才、用才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2、工作创新。在人才市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才市场供求主体需要,积极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为求职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大力推动企事业单位用人和各类人才进入人才市场,形成人才就业找市场,单位用人到市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强化“三公开、一监督”约束机制

1、信息公开。通过开设专门的公开栏,公开各种信息,如公开招聘、求职信息、公开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公开各种考试信息等。2、程序和过程公开。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的“凡进必考”,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各个环节。3、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人才市场建立了收费公示栏,将各种收费项目、标准、收费依据文件号、收费范围都公布上墙。4、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各种人员招考工作中,不仅有纪检部门的参与和监督,而且认真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酝酿新的调整。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挡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发展指出了根本方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到人才资源市场化领域,体现为: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实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精准发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小康社会强化民生内涵和幸福指数。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深度整合融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现人才资源市场改革任务。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快推进人才资源市场法治化进程,为维护人才资源市场各方主体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提高人才资源市场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把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经济新常态给人才资源服务业挖潜增效带来新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按照经济增长与就业状况的一般规律,增速下降必然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结构调整也会对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带来压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需求更加迫切。适应新常态,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目前就业形势看,就业总量矛盾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竞争不具有优势,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实力日益增强,北京原有的优势地位堪忧。学习借鉴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是当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实现首都发展新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人才资源市场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工作已经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十八大报告也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两大国家级战略,人才资源市场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就业是世界性难题,人力资本质量和人才队伍素质结构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就业和人才工作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做好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意义重大,要求逐步健全人才资源市场体系,提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水平,有效促进人才资源开发配置和合理利用,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四)首都发展“新定位”、“新目标”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

贯彻习总书记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目标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将围绕“四个中心”新定位,大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实施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这些重大战略转变面前,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如何跟进,如何适应首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资源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未来支撑人口红利的人才资源存量增量均不乐观的情况下,必须要加快提升就业需求层次,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必须要增加服务供给,努力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逐步缓解就业总量矛盾,化解结构性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支撑,这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促进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人才资源市场化发展指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也已发布实施。两个《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就贯彻实施两个《意见》,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任务分解方案,建立了贯彻实施责任体系,“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已经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必将有效推动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创新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机遇。

三、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路径

十八届五中全会就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十三五”时期是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时期,还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的突破时期。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首都人才队伍市场化配置能力建设,需要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人才事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引导人才科学合理有序流动,吸引、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加快推进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大重点领域高端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力度

在全面总结中关村人才引进试点经验、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关村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到2020年,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在教育、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培养、引进一大批高端紧缺急需专门人才,为加速首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加大中关村人才特区支持力度

全面统计一区十六园人才需求,聘请包括市属各委办局、重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在内的第三方力量,对引才需求进行评审论证,制定发布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人才引进需求总计划,确保引才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十三五时期中关村引才数量达到全市引才总量的55%-60%

(三)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进一步加强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专家及其创办企业的联系,定期走访、座谈,提升区域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水平。通过广州留交会、“海外赤子北京行”等活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迎进来”,依托驻外使领馆、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等力量,积极“走出去”,多渠道寻访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工作,力争十三五时期区域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数量和质量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四)做好人口调控工作

积极参与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和区域居住证制度制定实施,做好居住证积分管理和积分落户实施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实现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平稳有效对接。以严控人口、不限人才为原则,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合理疏解城市人口,释放首都发展空间,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五)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

积极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努力探索三地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重点按照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非核心功能疏解要求,引导、促进三地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定期开展不同领域人才交流与合作,主动营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三地人才新格局,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1]刘春梅.科技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22):85-86.

[2]王海芸,宋镇.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 152-157.

[3]王捷民,付军政,王建民.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高端人才发展:实践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2(3):84-87

[4]杨柳.北京金融人力资源供给现状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11):88-89

[5]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集聚报告(2014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