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商业流通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商业流通 >

浅析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服务型产业

2021-11-21 19:2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余为恒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受新冠疫情以及国际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影响,以消费服务为主导的产业类型将作为一种消费生产力,助力我国建设高质量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支撑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发展。本文从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出发,分析了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坚定提质内需,坚持走发展消费需求主导型产业为核心的发展道路,释放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内在潜力,有效应对内外部经济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消费服务型;引致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要素驱动。当前一段时期,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结构调整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宏观经济中的供给与需求像一对孪生兄弟,其相互作用影响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经济变化。

经济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最本质的关系。在供小于求的“饥饿”时代里,市场中充斥着无穷多渴望被满足的需求,产品和技术是这一时期的主宰。随着科技及生产力不断地进步,在宏观政策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供给总量极大的被释放出来,紧紧跟上了需求的步伐。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新消费时代里,仅靠优质的产品和精良的技术,不再能左右市场,取而代之为市场营销及服务质量。迈入新世纪后,需求一方成为市场主角,产品、技术、营销、服务等手段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并且在劳动力要素收益率、公共社会福利支出、居民消费倾向等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有限条件约束情况下,仍旧依靠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来推动消费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现实中供大于求的非均衡商品市场普遍存在,标志着以消费创新与引致需求为核心推动力的新时代来临。此刻,以创新和挖掘潜在消费需求为核心的消费服务型产业随之破茧而出并快速发展壮大。

一、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内涵

消费服务型产业,是在新型消费理念和动能指引下,创造新型服务模式,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等方式,优化整合要素资源,为消费市场提供一体化优质集成服务,具有主动引导市场,发现、升级及创造消费需求的服务型企业集合。从产业划分来看,消费服务型产业萃生于第三产业,而不能完全等同在第三产业的全新产业模式。其本质在于,消费需求及技术饱和的状态下,有能力发现潜在需求,刺激自驱式可持续消费,实现产业自身的加强、完善及发展。在历史挑战与机遇面前,消费服务型产业推出拉动需求的产业模式和市场主体行为,是扩大内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消费服务型产业的诞生是新兴产业领域里一种崭新的生产力现象。

二、新发展格局与发展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必要性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扩展消费需求的有效空间

根据需求理论,内需可分为投资需求(I)和消费需求(C)。其中,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产品或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意愿。根据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不同,可分为现实消费需求与潜在消费需求。现实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具有明确消费意愿和足够支付能力的需求。当消费者尚不具备以上条件时的需求称为潜在消费需求,表现出购买力缺失、意愿缺失以及完全缺失等状况。普遍来说,购买力缺失的潜在消费需求在购买力条件满足情况下,将迅速变成现实消费需求。而意愿缺失的潜在消费需求即使在不受购买力约束的条件下,也难以被释放出来。因此,除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外,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之间还存在一段“真空距离”,使得现实生活中大量业已存在的具有支付能力的潜在消费需求被忽略了。(潜在需求状态即意愿缺失的潜在消费需求)这段“真空距离”具体表现为多种主体的相互作用,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包含有技术、市场、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制约因素。只有消除了“真空距离”,才有可能使潜在的需求状态质变成现实的需求状态。

当前,潜在消费需求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卓有成效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转移支付政策,使得一部分购买力缺失的潜在消费需求将被释放出来。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意愿缺失的潜在消费还处于待开发状态。随着“真空距离”一步步被消除,会有更多的潜在需求或创新需求被发现并释放出来,将配合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双循环的作用,更进一步地扩容我国内需市场的有效空间,提升供给侧的适应能力。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出现,将技术、服务、模式等系统集成于一体,为消除这段“真空距离”创造了现实可能。其贡献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新的消费领域,从新的层面扩展了消费需求的有效空间。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

从推动消费需求主体来看,不外乎是通过政府或市场来进行。当遭遇经济周期或外部需求受阻,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大多依靠政府直接投资和各种补贴相配合的措施来刺激需求。财政政策投入各个项目,其目标明确----为现实消费需求及缺乏购买力的潜在消费需求提供刺激及帮助(例如过去财政对“家电下乡”提供补贴是在刺激购买力不足的农户对家电使用的潜在需求,疫情下的购物补贴或旅游出行补贴、重大节假日高速通行免费等)。因此,可以认为政府投资及补贴产生消费刺激的着力点主要在现实消费需求和购买力缺失的潜在需求上,为其提供经济刺激和购买力支持,促使这部分消费需求转变为有效的现实需求。对于存在“真空距离”的潜在需求,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尚不显著。

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社会保障不甚完善及谨慎消费的条件约束下,单纯的政府刺激手段,现实消费需求难以出现令人期待的持续高昂。新兴的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发展,开发了意愿缺失的潜在消费需求的市场空白,开辟了同政府共同刺激消费需求的发展道路。消费服务型产业通过发现潜在需求,并为其转变为现实需求创造性地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实现刺激消费的可持续性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持续采取财政直接投资及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力及弹性是规模递减的,即每一价值单位的直接投资或消费补贴的增量所产生的经济增量趋势是递减的。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依赖于政府主导的财政投资及补贴来刺激消费,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才能保证政策执行效果的可持续性。然而,财政收入终究受到税收数量极限的约束,不可能同方向无限量持续下去。因此,有必要发挥市场自身的潜在力量,改善供给能力,调整消费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应充分发展市场中新兴的消费服务型产业,实现刺激消费需求的全覆盖,形成以产业经济双循环的方式,将当下外驱式逐步转变成内驱式,形成经济“经济双循环”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关联产业的供给能力

在国际疫情尚未明朗以及各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双循环,离不开生产和消费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消费服务型产业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在与其联系紧密的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领域里有着广阔的延伸空间。传统产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经过市场作用的有效调整后达到饱和,出现消费需求乏力不振,产品库存积压,生产服务能力闲置的局面,亟待通过刺激消费来解决产能过剩及未来发展的切实需要。消费服务型产业基于潜在需求的发现,变潜在需求为新现实需求的过程中,有动力吸纳相关联产业的供给能力。通过消费服务型产业自身的发展,将有机地解决结构性供求失衡、消费需求不足的实现问题,从而减少相关产业的库存量、调动闲置的服务能力,促使无效供给变为有效供给。

(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不断扩大和稳定就业

从就业角度来看,疫情及国际危机的影响还表现为新增岗位数量相对减少,总体工资性收入增长有所趋缓。在我国居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仍占主体地位。就业不稳定将会造成收入不稳定,必然使得居民的消费能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经济双循环的切实效果。在扩大就业基础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目标,从现在到2035年要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诚然,消费服务型产业具有服务产业的一般性质,发展过程中大多采用直接劳动或高级人力资源要素替代资本要素,将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在宏观经济平衡中,为刺激消费提供更多的购买力保证。

三、经济双循环与发展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可行性

(一)产业细分,挖掘新的消费领域

在产业细分发展进程中,消费服务型产业为经济双循环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根据不同研究需要,服务产业可进行细化分类。从生产-消费环节中的服务对象来看,服务业可以划分为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产业和为消费环节提供服务的产业。生产服务型产业为商品生产者提供服务,而消费服务型产业则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将服务产业细化的现实意义,在于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符合人类及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事实上,这类型的产业已经存在,只是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关注。进一步细分服务产业,有利于市场主体在日益饱和的市场中发现空白处,疏通市场需求渠道,寻找可供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消费服务型产业对经济双循环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二)技术革新,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消费需求的产生及发展一般会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各种影响因素中科学技术在一定时期里显得尤为突出。纵观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发现和催生新的需求,需求的变化又会刺激技术的新发展。面对越来越细分的市场以及产业分工的精细化,更为先进的高新技术将会使得以往未曾想象过的潜在需要转变变为现实需求。新时期里,以5G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节能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在迅猛发展,为时下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发展以及扩展内需空间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引擎。

(三)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服务手段

经济发展方式提档升级离不开模式创新。模式创新为消费服务型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双循环提供了破题手段。在消费需求变得日益复杂多变且不稳定的情况下,单向的,实体的传统服务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而消费服务型产业模式则形成全新的系统集成、无接触式经营、全方位响应式服务群。在互联网时代,服务模式的创新伴随着线上经济、虚拟经济需求不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消费能力和需要。从家庭和个人消费领域来看,核心家庭代际迁移变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更加小规模,甚至单人家庭的普遍存在。因此,供给侧改革还会进一步深化,不断通过对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核心要素进行优化整合,融汇形成新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这种不断探索和快速适应模式的旺盛生命力还在于,其特色产品及服务不仅仅是为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建立在满足个性化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

(四)区域深化,国内城镇化的提质发展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里程碑节点看,国内的城镇化率从基数对比社会消费成熟度,城镇化的质量及承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消费服务型产业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的提出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个性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国家实施深化区域重大战略,形成“两横三纵”的发展空间大格局,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轴带面的方式,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在未来“两横三纵”辐射范围内,依靠高铁及高速经济的拉动,城市圈会不断发展扩大,消费服务型产业将会“润物细无声”地在二、三、四线城市壮大。

四、产业发展阶段及其政策需求

(一)发展阶段

萌发于传统服务业的消费服务型产业,依据其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初期阶段是发现浅层潜在需求阶段,即产业发展的突破阶段,与传统服务的区别变得明显。消费服务型产业提供的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及服务,而是以发现潜在消费需求,具有全方位可持续特性的商品及服务。借助部分有限资源,抢占空白的细分市场及拓展市场渠道。其产业发展取决于率先进入空白领域及通畅的营销渠道。发展阶段是变潜在消费需求为新现实消费需求阶段,即消费服务型产业成熟阶段。挣脱第一阶段的发展束缚,根本性地变革出独立的产业模式。在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发现深层潜在需求,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并能为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消费需求创造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具有使得潜在消费需求变为新现实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在此阶段,消费服务型产业发展成为以发现、升级、创造消费需求,整合各种核心要素资源,提供全方位系统集成服务的崭新产业模式。

(二)政策需求

作为新兴的产业模式,在发展初期面临的阻力较大,抗风险能力不甚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需要加强创新力度及开拓精神。政府应放宽对此类企业的门槛限制,鼓励引入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优化股东构成结构,多元化的吸纳投资人,鼓励国有、民营、外资资本踊跃进入新兴的消费服务型产业。在产业规划上,针对消费服务型产业制定详细的近期及中长期规划。在细分遴选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该产业内的龙头企业,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培育出一批切实经济双循环及关联产业,具有相当卓越竞争能力的领军企业。在融资体系上,建立支持消费服务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的关键作用在于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壮大,帮助克服消费服务型产业早期的抗风险弱、协调资源能力不甚强的弱点。此外,运用多种货币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可对产生规模效应、示范效应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发展配套奖励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向消费服务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造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

五、发展预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已经过去近三年。诚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退去及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蕴含着巨大潜力将会逐步释放出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下一个主流。只有坚持走扩大内需、发展内需主导型产业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地应对外部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消费服务型产业是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对激活经济双循环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买方市场仍将占绝对优势的状况下,持续做大消费服务型产业将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力现象,将在未来若干年内大有作为,成为经济双循环一类有效的产业模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更加需要立足国情世情,以“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引,抓住制度红利窗口,谋划消费型产业规划思路,推动建立更高标准市场经济、更高水平开放经济和更高效能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0.

[2]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

[3]李震,昌忠泽,戴伟.双循环相互促进:理论逻辑、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J].上海经济研究,2021(04):16-27.

[4]伍山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涵义[J].求索,2020(06):90-99.

[5]陈昌盛,许伟,兰宗敏,江宇.“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0):1-14+40+15.

[6]张明.如何系统全面地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8.

[7]金三林.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取向[J].经济参考研究,2009(66):4-11.

[8]许经勇,张一力,张玲玲.我国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消费需求力度[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3(02):3-7.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