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对策

2022-07-14 16:2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张晓辰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摘要:数字金融的兴起缓解了传统金融存在的供给短缺、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对居民消费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降低流动性约束、优化支付环境等直接机制和增加理财选择、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间接机制两个层面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通过加强数字金融监管、加强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增强居民数字金融投资意识等对策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关键词:数字金融;居民消费;消费升级

一、引言

数字金融是集成各种数字技术的一种新类型金融服务,包括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通过这些新兴的数字手段,去更好的服务金融这一本质,具备信息化、网络和知识化等特征。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加强了通过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的触摸能力。

我国数字金融业务的主要形式,如P2P网贷的兴起,移动支付(包括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数字货币的发行推广以及大数据征信等的使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扩大了数字金融的应用范围,使其突破时空上的限制。这提升了数字金融的地域覆盖度和地域穿透性,降低了运营成本和进入门槛,使得低收入群体能有机会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好处( 蔡平,蔡刚,王文浩2021) 1,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了条件。

数字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长存在产能过剩、消费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当前国内多地疫情反弹,我国的金融中枢上海市数次“停摆”,经济多次受挫;放眼世界,全球深受疫情影响,世界性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确,这种情况下消费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国内消费低迷,整个社会的经济更加依赖投资和出口,既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也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效应提高,还容易造成系统性的通缩风险(花中东,高静2016) 2。本文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对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如何进一步发展数字金融、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二、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

(一)直接作用机制

1.数字金融降低消费者流动性约束,促进消费

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压抑了居民的消费欲望,使居民不得不预留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应对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数字金融的出现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相对偏远和贫穷的社会群体,为更多的“长尾人群”提供消费信贷(黄凯南,郝祥如2021) 3,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通过各种渠道发放的网络信贷,这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开源”的作用。其中消费信贷为消费者带来的支付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表现在对大型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增加上:数字金融通过消费信贷降低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具体表现为工资性收入消费弹性的提高(任鑫,葛晶2019) 4。数字金融带来的网络信贷克服传统借贷对信用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的缺点,在我国相对保守的信用文化和信用环境下,针对尚未被传统金融体系覆盖的人群,解决他们小额资金信用借贷需求的问题。另外,针对原先已经参与到传统金融体系当中的群体,数字金融已经与之相伴而生的融资服务则可以充分发挥其市场优势,为偏爱不同风险的投资者(融资提供者)提供投资机会。此外,它还可以满足各种风险偏好者的需要。网络借贷成本相对较低,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为居民创业提供了有效支持,避免传统借贷模式下资金少、业务成本高的问题。此外,数字金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市场上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与之俱来的高门槛、服务成本高以及逆向选择的问题(李建军,韩珣2019) 5,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和普及优化支付环境,刺激消费

数字金融相应衍生出移动支付、便利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这些支付方式具有便携性、安全性和低成本性的优点,使得其迅速被大众接受,成为自现金结算、信用卡支付后的新型主流支付方式。实证研究表明,第三方支付对居民总体消费和可选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既突破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空限制,使消费者享受到网购的便利,同时为也消费者的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尤其是移动支付,消费者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所有的消费、交易,高效获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既避免携带现金和找零的繁琐,也克服了信用卡安全性较低且需支付手续费、年费等费用开支的缺点。在过去,金融账户因各种手续费、附加费等各种费用的存在,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参与度不高,金融账户在开立后往往就处于闲置的“僵尸”状态,金融资源浪费较重。而数字金融则能有效提高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个人消费的目的。数字金融带来的支付方式变革,为消费者营造了更高效、更安全的支付环境,提高支付结转效率,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以上两点均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不断提高,有助于直接地促进消费升级。一些具有“兜底”性质和功能的数字金融服务出现,有效的降低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让居民愿意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消费,尤其是对高档耐用品的消费。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改变人们生活的第三方支付,让居民有能力进行消费、更高效进行消费,其带来的消费升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间接作用机制

1.提供方便、安全的理财选择,增加投资财产性收入,提供更多消费来源

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资产端和中间端业务,改变着传统金融领域布局,金融衍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消费者提供了种类更多、收益更高的投资理财选择。数字金融凭借其广覆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积极进取开阔创新,为消费者的投资提供更高的回报。除此以外,这种相对的高回报往往伴随的风险却是相对较低的,投资财产性收入能够稳中有升地获得。数字金融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满足其资金需求,有效缓解信贷约束,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在原有传统金融业务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也因受到数字金融的冲击或竞争,或多或少发生调整、升级,来维持其自身地位或争夺市场,这在促进金融体系升级的同时客观上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金融理财服务,从另一角度上提供了可供消费的资金来源,间接促进了消费升级。

2.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在数字金融背景下,消费者能够更加高效、便利地选择风险控制工具,除了传统的保险企业通过业务员拉客户、建立手机客户端建立的保险渠道外,以数字金融为依托出现了许多新兴保险方式。如在目前盛行的网购中,消费者可以有选择性地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以小额保费支出获得非常充足的权益保障,部分商品更是会直接赠送运费险、退换货险等让消费者在网购的同时十分便捷地获得保障。除此以外,以代理人身份为主的专业保险互联网中介机构和新兴的互联网保险企业也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网上保险能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障碍向投保人提供保险服务,使消费者不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降低保险业务成本的同时方便消费者、惠及消费者。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保险保护后,更愿意将现有资金实际用于消费、投资等处,有效减少存款所占收入的比重,将更多资金用于即期消费。

3.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影响存在的异质性显著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的服务性消费的影响效应大于基础性实物消费的影响效应。无论在城市还是广大农村地区,食品、衣着、住房等物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因而数字金融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小。而家庭大件耐用消费品、交通、教育、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物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数字金融很小程度的发展即可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基础性物品基本上自给自足,作为基础性物品的供给方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小,而服务性产品则需要向市场购买,农村居民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更强烈。所以,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在市场性消费的变化更加敏感。

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自然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金融对消费升级影响上的异质性。在此背景下,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如果数字金融惠及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将大幅增加,消费增长范围将更广。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总体结构水平较高,再次推动其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其有内生动力和更强的外部推动力,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滞后,数字金融的发展给其带来的结构变化可能相较城镇居民更加明显。

三、数字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对策

(一)健全数字金融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数字金融领域的监管

随着数字金融发展的日益多样化、普及化、生活化,数字金融深刻构造着金融市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对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和保护居民的金融利益,必须要构建一套完整准确、运行有效的监管机制。为了保证数字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全面促进居民消费的升级,必须持续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相结合的政策法律体系,进行法律层面上的的规范管理。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数字金融的实际产品、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对象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却有限,要通过具体业务的监督管理来防范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体系动荡乃至金融危机。除了对开展数字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相关产品和业务进行系统性的监管外,还要建立全面的评估监管机制,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立科学的、成体系化的指标,对数字金融市场的运作进行实时评价并且以此为据针对性的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同时还要保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后,要注重打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区别性市场准入以及更加全面的信息披露,提高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和自我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专业化程度,从而实现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行业标准化建设,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

(二)加强数字金融产品创新,促进有关金融机构发展

我国数字金融相关业务起步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不同业务大多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因此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则在于不同机构间的相互合作。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共赢 ,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实现产品能同时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促进数字金融产品的升级换代。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应与新兴的P2P网贷平台等现代机构之间开展业务合作,金融科技公司应发挥平台竞争先发优势,以较低的成本服务长尾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则应该充分发挥金融专业能力和线下能力,利用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雄厚的客户资源,发挥其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客观上也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发展,容易使现有金融机构的有关业务获得规模效益,进而从供给端反哺数字金融的发展和现有市场秩序的维护。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从长远的角度,为数字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既要有主动的支持引导,又要充分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金融服务平台,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为数字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三)增强数字金融投资意识,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数字金融的发展相当不均衡且呈现出点状集聚性,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少数注重金融理财的居民拥有一定的数字金融投资意识外,大部分地区居民对数字金融知识知之甚少,更无法通过数字金融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而金融素养水平越高、越具备数字金融投资意识,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参与金融市场又是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不断加强数字金融知识的普及,培养居民的数字金融投资意识。可采用诸如互联网、电视、短视频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无形中培养居民的数字金融投资意识,开展多形式的金融理财教育,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应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最大程度将财产性收入提高家庭收入的作用发挥出来,用经济收入来稳固居民的投资信心。针对不同知识水平、收入层次的居民,有针对性的开发不同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保证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切实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四)实施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应该在城乡实施差异化的数字金融发展政策。对于城镇而言,收入和消费水平已相对较高,服务性消费中住房消费占相当一部分比重,出现许多家庭三代人供给一套房的不合理现象,久居高位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等,都已经成为阻碍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发挥“有形手”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的调节作用,剔除市场竞争中的不合理成分,释放滞留在空闲房产中的资金,发挥数字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要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经济来源和增长点,选择合适的方式促进数字金融在基础性实物消费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基础性实物消费增加,加强基础性实物消费方面与外界的交互。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金融能够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多个细节领域促进居民消费的升级,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消费活力。能从多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流动性约束,推动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将反向带动有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的消费选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因此,应不断推进数字金融产品的创新,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发展状况,立足于城乡不同地区居民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发金融理财产品,为不同需求的广大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金融服务,促进当下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平,蔡刚,王文浩.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7):33-38.

[2]花中东,高静.区域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J].消费经济,2016,32(06):77-84+44.

[3]黄凯南,郝祥如.数字金融是否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J].山东社会科学,2021(01):117-125.

[4]任鑫,葛晶.金融发展、收入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J].宏观经济研究,2019(01):30-36+64.

[5]李建军,韩珣.普惠金融、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推进效率和公平的政策框架选择[J].金融研究,2019(03):129-148.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