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研究

2022-07-15 21:1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银青志1  姜濯2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要:实体经济发展于国是产业根基,于民是就业、消费的重要供给,是当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应对变局的基础能力。如何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之于商业银行而言,既是创造企业价值、获取利润的直接途径,更是坚持政治站位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方法多还停留在传统思维,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力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尤其是升级现有信贷技术,才能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的社会价值,并在当下变局之中赢得经营创效之钥。

关键词:信贷技术;实体经济;小微企业

一、研究背景

国内和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攻克核心“卡脖子”技术,提升基础产业的“硬实力”刻不容缓,加快形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新阶段的重要任务。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双循环构建过程中如何打破路径依赖,将金融“活水”从“主动脉”向“毛细血管”构建金融大循环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体经济哪里的“水源”最枯竭呢?研究表明,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龙头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多样,是众多商业银行争先争取的重要客户。面对高交易成本、高信贷风险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工商户,商业银行的服务意愿强烈,但始终困惑于收益与风险的平衡,通常使用房产、土地抵押才可以为其融资,在庞大的信贷需求市场中提供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给,且大量难以消化的不动产拖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为化解这样的问题,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已经被广泛应用,上市银行在科技领域投入资金早已超过1000亿,依托金融科技提升数据分析和风险识别能力也是当前众多商业银行风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从强担保向信用担保寻求转型。但是金融科技不能是空中楼阁,一定要配套建立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系列机制上,从完善机制、技术升级、场景搭建等方面互为依托,在双循环格局下不断畅通服务小微企业的现实路径。

二、研究意义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战略之下,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清新向荣的发展趋势,整体社会发展形势一片良好,在此经济政策之下社会当中各个大、中、小型企业逐步在市场竞争之中脱颖而出,并且在市场之中谋得了一起发展之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持续性繁荣,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体量的持续性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当中的小微企业数量也开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当中企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各种小微企业数量巨大,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所以需要加强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全面推动小微企业的高速率发展。而小微企业在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资金问题,解决小微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效率以及水平的不断优化,基于此便需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发挥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作用,由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微企业在发展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使小微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提高小微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率以及水平。从银行的角度来讲,积极开发小微银行的信贷业务,同样也对于银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小微银行在社会当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数量庞大,积极开发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利于逐步拓展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范围,拓展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充分体现出了银行社会职责,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小微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推动社会企业类型的持续性完善,形成良好的内循环发展环境,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形成长远发展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进。

三、商业银行信用信贷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分析

(一)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下信贷资源的“非主观”配置

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不是可以无序增长的,它要受到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款比例等指标的影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不得低于4%,大量应用于信贷的资金需要通过支付利息吸收公众存款来获得。为此,每一笔贷款投放的构成中就包括了吸储的资金成本、开设网点的运营成本、员工的人力支出等,确保收益的前提就是贷款资金的安全,进而才是提高贷款定价,在安全的保障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才会更强烈。

但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恰恰在安全性上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所以,直观的体现就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占据了更多的信贷资源。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占我国企业总数近7成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资金,仅占各项贷款的9.45%

(二)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存在明显传统路径依赖

2011年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政策层面对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等指标进行监管考核。十年来,商业银行致力于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搭建,保持小微贷款的持续增长。但是,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上,与十年前大相径庭,以房地产和土地等不动作抵押作为担保方式的信贷业务占比最高。商业银行寄希望于价值稳定、流动性较好的抵押品来弥补风控管理的不足。现有信用贷款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大型企业主要采取信用担保方式,另一方面是对部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消费客群的较低额度业务,主要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之间。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抵押和信用担保方式占比情况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抵押和信用担保方式占比情况

注:2021年半年报

(三)商业银行在市场获取信息方面存在不对称性

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群体构筑起了下沉市场的微循环体系,承载产业链末端将工业化产品投向消费市场终端的重要作用,又围绕市场不断推陈出新,极具敏感性和创造力。但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命周期较短,多份研究表明我国小微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不超过3年,10年以上存活率仅为2%。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产品上,单笔贷款最长为5年,甚至有的直接可达10年。可见,这种不对称性并非是小微企业单方面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直接体现在了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上。适当的贷款资金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过度的支持更易造成企业的资金挪用和利息压力。

四、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信用贷款领域的应用

(一)数据驱动搭建数据信息处理平台

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抓住科技赋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机遇,不断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纷纷启动或完成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形成了处理能力强、耦合性高的数据中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场景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快速的数字化对接和处理并完成信息输出。在这方面,工商银行提出了“5G+ABCDI”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构建思路;建设银行将金融科技作为重要战略,推进技术中台与数据中台建设,提升了技术与数据的复用、敏捷、协同能力。数据驱动下,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台帮助商业银行更快、更精准地实现了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处理和风险识别,如“银税互动”直接实现商业银行系统与纳税系统的对接,就要建立在强大的数据处理基础上。

(二)围绕风险防控构建多维度模型算法

模型算法是大数据下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核心,不同商业银行基于其客群结构,构建模型的数据样本不同,所形成的风控模型各异。但是在对数据的获取上有着天然的共性,即希望获得验证小微企业等群体的真实经营状况类指标。为此,有的选择“税务”数据作为指标核心,有的选择“水电费”作为重要衡量标准,这种指标选择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涉农类企业在部分经营项目上执行免税政策,或是非一般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均采取定额税制,非加工类企业的水电费不具备参考价值。所以,当前商业银行构建多元的模型算法看似丰富,但距离真正切入企业经营仍然较远。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的渠道多元化

根据发布数据,我国银行业网点数量为22.7万个,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0.75万个,农商行、城商行、农信社合计9.42万个,人均每0.57万人享有一个银行网点,但大多数银行网点都分布在城市,且银行网点呈现下降趋势,2016-2020年国有六大商业银行网点减少了2667个,占比2.48%。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从线下转为了线上,商业银行在自身网络金融布局下,也开始广泛与互联网金融合作,依托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据整合能力和场景融合,推出联合贷或助贷等模式,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客户等群体发放信用贷款,申贷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实现在不同场景的APP上完成申贷操作。

五、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信用贷款投放水平

商业银行要将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切实转化为服务能力,要围绕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实施金融科技战略,整合内部数据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信息互联互通、与第三方征信持牌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维度更广、获取更充分的数据资源平台,为商业银行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应用沙箱技术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可控,在做好信贷服务的过程中保护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等申贷群体的数据安全。

基于相对健全的数据基础和技术能力,进一步优化模型算法,构建基础指标+个性化指标的风控体系,能够根据产业经营特点实现数据指标的组合化应用,在自动化、批量化追求效率的同时确保模型的精准度,进而帮助商业银行降低信用风险。

(二)依托产业循环积极搭建“金融+”融合场景

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核心是要确保国内经济循环基本面的健康发展,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除产业龙头的带动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循环过程中起到了极强的润滑作用,更直面市场,与产业龙头、核心共同形成了原材料、销售渠道等相对完成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在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过程中产生物流、信息流将为商业银行提准确的生产经营验证条件,并有助于实现贷款资金在流通过程中的闭环管理。

为此,建议商业银行要通过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切入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群体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当中,加强与产业龙头或核心企业的合作,开发数据对接和处理的前端,针对行业特征鲜明的物流、信息流快速研发专属风控模型。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的做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全面了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消除顾虑,敢于投放信用贷款,并将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测变为可能。

(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进一步倾斜资源

据人民银行发布消息,截至到2020年末商业银行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亿元让利实体经济,2020年银保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具有相对完备的信贷管理机制,目标明确的资本收益考核要求,如何建立科学的信贷资源配置的管理机制将信用贷款资源精准滴灌向小微企业?是取得稳健经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如在信贷额度分配上,将支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比例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在新方法贷款中要占有一定比重,引导分支机构主动转移注意力。

(四)持续打造科学风险转移和处理机制

信贷就是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不可回避风险问题。风险因素不会因为商业银行建立前端的风险防控体系、中台的审查审批系统就会消失,尤其是信用担保的方式,让商业银行失去了以往处置不良资产的惯例,不动产抵押的处置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模式,包括资产管理公司、拍卖等多种渠道。通过信用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后,小微企业信用违约,商业银行也面临着缺少可处置资产的窘境,造成资本损失。如何完善风险转移和处理机制?必须要丰富手段,一是构建专业化的资产保全队伍,提升自主清收能力;二是与AMC机构合作不良资产打包,银保监会已经出台关于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的批量转让意见;三是商业银行拿出部分成本,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合作建立分险、再担保机制。

(五)积极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逐步开辟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从本质上来讲,社会之中浩如烟海的小微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在资金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资金问题成为限制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所以逐步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也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其市场核心竞争力。而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优势便是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所以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不但弥补了小微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样也使商业银行的优势得到发挥,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高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做到积极转变发展观念,逐步探寻全新的发展方式。例如:首先需要针对于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目标群体进行科学考量,研究小微企业的市场发展潜力以及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这样才能实现对于小微企业的科学评估,最后基于评估结果与小微企业展开信贷业务往来,这也有效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同时保障了小微企业在发展阶段的资金供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持续性走向繁荣。

(六)加速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创新

伴随着社会当中小微企业数量的逐年上升,其在市场之中所占据的体量逐年增大,同时也彰显出良好的发展潜力,社会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因此也开始积极与小微企业之间展开信贷业务往来。而为了进一步强化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则需要商业银行加强推进工作方式的改革创新,逐步摸索全新的信贷业务开展流程以及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类型,致力于提升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客户粘性,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例如,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思考以及分析来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开发出更加契合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尤其是针对于小微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拥有数量小、频率高、需求急的特点,可以开发相针对的贷款产品类型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除此之外,同样也需要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积极拓展与更新融资渠道,满足小微企业在发展阶段各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开发与拓展,主动挖掘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从而给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贷款服务,促进小微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商业银行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达成合作双赢的局面。

(七)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职人才培养

在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阶段,需要拥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只有保障人才的供应水平才能确保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基于此,需要商业银行培养充分精通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职人才,由这一部分专职人员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有效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服务水平。首先,需要针对于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进行流程划分,在各个流程上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并且号召与鼓励这一部分人员学习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流程,提高其专业水平以及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同样需要针对这一部分专职服务人才制定职业成长计划,使之逐步明确自身的后续发展前景与空间,并且全身心投入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之中,从而使商业银行之中人才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有效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助推社会中小微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芝,郭玉征.浅析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风险控制[J].纳税,2017(09):75.

[2]罗冬寒.基于博弈论的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熊晨烨.商业银行贷款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J].管理观察,2017(29):140-14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