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市场营销 发展路径 信息化 企业管理 跨境电商 营销策略 构建 目录 财务管理 互联网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绿色金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机制研究

2024-01-15 16:3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晁兮  贵州师范大学

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绿色金融面临种种挑战,如顶层设计缺乏统筹、规模存在结构性问题、需要绿色金融科技的更大支持。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国内外绿色金融研究及发展现状,提出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机制包括提供融资渠道、提供有序碳金融市场、提供创新动力,结合绿色金融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政府参与、健全碳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发展绿色金融技术等建议,争取在“双碳”目标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同时反作用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 

   引言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带来的气候异常问题不仅仅对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还影响人类福祉,碳排放问题已受到全球共同的关注。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全球范围内都在日渐重视如何做到有效减排。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我国在2030年前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上的峰值,也就是碳达峰目标;并力争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碳中和的目标(后文将简称为“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了达到“双碳”目标,各行各业都需要努力减少碳排放,金融业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金融承担着资金引导、调节资源的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金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个完善的绿色金融市场,可以以其力量引导资金向低碳、绿色项目流动,以达成“双碳”目标。“双碳”目标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对绿色金融的探索不断创新,我国作为碳排放量最高的人口大国,现阶段绿色金融态势如何?如何依靠绿色金融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其实现机制怎样?总结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发现通过协调我国绿色金融政策规划、健全有序碳交易市场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技术发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绿色金融长足发展,这些创新型金融产品与愈发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将持续为绿色产业提供活力,助推低碳经济以至于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   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起步相较于世界发达经济体而言较为延迟,但在国家层面政策不断推出和支持下,也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相对健全的绿色市场体系。特别是在2020年“双碳”目标正式提出之后,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态势更是愈发茁长,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出台的政策推出的同时,各地方也在积极响应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国家出台了绿色金融产品、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各省市支持绿色金融的政策也逐步落地,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资料,北京、天津、河北等省(直辖市)的绿色信贷占比超过10%,其中北京发行绿色债券规模占境内发行总量的20%以上,绿色债券有效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有效配置资金的作用。森林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保险种类提升了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截止至今,绿色保险资金仍然在“双碳”目标的起始阶段,应用起来效果还不够显著。而绿色债券的表现相对更亮眼,截止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规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除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交易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提升,以绿色基金为例,我国于2019年成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绿色基金就已经达到780只,基金规模近20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还于2021年推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于支持绿色金融领域能源开发、碳减排技术等项目。截止20233月,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22万亿元,大约占所有贷款余额10%2023年,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了“2023银行业ESG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发展论坛”,由银行机构、政府部门、智库成员组成的与会人员积极就银行业发展实践进行了规划与展望。绿色金融拥有的显著正外部性使得其得以获得政策的有效支持,积极助推碳减排、碳中和,可见,当前绿色金融正以快速的发展速度和势头支持双碳目标的最终实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强有力的碳措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企业和技术等壁垒,亟需政策与市场的强有力支持。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目标,传统行业的高污染重工业方案明显已不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目标,绿色经济为主的复苏将会更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的提出既要求绿色金融适时适量匹配资金,也要求资金在市场化的环境里获得活力,鼓励和引导资金向低碳绿色倾斜。

(二)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1       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缺乏统筹

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发展阶段,从顶层设计体系而言仍然处于建设阶段。绿色金融部门间缺乏有效配合,商业银行只重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基础产品,证券公司把重心放在了潜在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信息披露等问题,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将整个金融部门融合,推出更灵活的绿色金融产品。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制度体系不完善所致。可以推动建立绿色信息强制性披露,逐步从鼓励披露到强制性披露转换,确保披露信息真实,完整。从商业银行角度而言,要在制度上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提升多种产权形式参与担保,发展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创新工具;从证券公司角度出发,中国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从环境、社会和治理 (简称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三方面,分别披露相关业务信息,虽然有一定信息透明度,但仍不足以让市场获得完备绿色信息,碳排放信息披露数据没有统一统计口径,在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上有一定误差,阻碍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拓宽发展。除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视角,绿色金融顶层政策在其他方面也仍存在一定缺陷,包括监管机制、绿色金融标准规范未统一等问题,亟待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政策完善。

2       绿色金融规模存在结构性问题

双碳”目标的提出大大推进了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低碳产业的融资规模、市场活跃度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绿色金融的理念正广泛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变革,推动资本市场转型迫在眉睫。绿色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资金配置作用,但仍然有一定欠缺。主要问题就在于绿色资金供给端与需求端结构不合理。我国绿色金融贷款集中于公益性、环保性目标,回报率较低,统计碳口径容易造假,导致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参与度不高。难以在企业披露信息中获得完善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隐含信息不对称风险,在收集信息与公开信息阶段有许多隐含风险环节,难以通过披露信息理解行业现状,市场无法提供充足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为了更好的匹配绿色金融资金两端的均衡,可尝试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推出特色化的绿色债券,以政府信用担保,为节能减排的绿色企业打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深化可持续发展类债券品种创新,如碳中和债券,推进绿色债券质押回购等。

3       绿色金融发展需要金融科技更大支持

首先,我国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绿色信贷,相较于世界范围,我国的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衍生品等产品具有单一化问题,产品欠缺,发展明显不平均,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设计,激发市场活力。其次,由于绿色金融所涉及的碳排放检测标准、清洁能源测度标准等测量工具不统一,缺少信息公开平台,导致金融机构收集数据隐含较大风险,资金的安全性需要更透明的平台给予支持,需要科学技术支撑基础数据收集、评估。绿色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亟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参与,共同打造现代化、高质量、准确性的绿色金融产业。积极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传统的监管模式不足以满足绿色金融的测量速度,需要更新科技手段来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建立起双向全面的监管机制体系。国内的绿色金融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缺乏链接市场体系的相应产品。另外,小微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差,更加无法在面临资金短缺的基础上加大投资进行低碳转型,所以要尽可能提升金融科技可得性,降低技术壁垒带来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低碳、零碳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科技力量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壮大,同时绿色金融市场也可以反过来助推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一)   绿色金融产品为“双碳”目标提供融资渠道

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市场上供给端和需求端资金,加快产业升级转型,限制了高碳排放、高耗能源的传统工业的资金获取。绿色金融产品可以向个性化转型,更好的贴合新创中小型企业的特征:缺乏抵押物,有一定技术专利。金融机构可尝试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为新创绿色企业创造信用,解决长期融资难的问题。引导绿色资金流向低碳、环保、绿色行业,设立绿色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推广绿色保险业务,实行环境污染责任制,针对性为绿色金融提供转型帮助,加强开发新型绿色产品,消除投融资双方信息壁垒,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资本市场,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渠道,实现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绿色金融监管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序碳金融市场

绿色金融目前的顶层制度和政策已涉及到信息披露、碳交易体系、碳排放标准等,制度体系正在逐步趋向严格、完善,监管手段的多样化有助于市场规范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序的碳金融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7月正式开市,利用市场机制提供有序交易市场,发挥好统一碳排放产品价格指导作用,逐步扩大涉及的交易行业,发挥好绿色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做好评估、监管、审查交易市场的工作,不断创新碳金融市场参与的产品,推广碳金融产品体系,发展森林碳资产抵押贷款、碳债券、碳保险等碳金融基础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碳金融衍生品,进一步活跃市场参与度,更好的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起绿色信用评价系统,对企业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分类,贷后管理,强化风险管理过程的机制建设。金融机构通过行业内合作或是大数据手段来整合各碳交易所、碳交易市场以及地方政府平台等信息数据,做到透明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虽然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期,但是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三)   绿色金融创新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绿色金融技术创新拓宽运用于绿色金融领域的新型数字技术,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持。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基于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强化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整合能力,为碳排放数据收集提供更多保障,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通过绿色金融技术创新数字化应用于数据收集、碳权识别、检测与回传等领域,大力提升“双碳”目标的监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领域时,可以打破监管壁垒,对资金实现数字化审计,提升绿色金融交易透明度和可信度。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转型,大力发展适合的“三农”“小微”、消费等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为绿色金融向小微企业普及提供方向。鼓励绿色企业利用科创版、新三板直接融资,为绿色资金稳步退出提供思路,也为后续绿色企业循环融资提供借鉴路径。绿色资本不断流向数字经济、互联网等线上领域,很多传统经营模式被重塑,新的消费模式不断诞生,全面提升信息流动速度与经济效率,创造出数字红利。

   “双碳”目标下推动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参与,规划制度设计

第一,高度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既要保证与国家层面的政策高度响应,又要考虑到当地金融市场特色,加强地方性政府参与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制定地方层面绿色金融统计制度,探索绿色金融标准化试点示范,做到就地取材,适应当地产业环境,加强财政政策的指导作用。当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大多是相关法规,缺乏全国统一性的法律支持,地方政府立法进度体系无法统一,大多数省份并未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针对绿色企业派发的财政贴息、绿色补贴等,促进当地绿色金融发展,更好的引导市场向“双碳”目标迈进。强化监管考核制度,要求监管部门执行统一的绿色评估框架,根据评估结果差别化放贷,包括贷款风险权重以及再贷款政策的不同。加强政府对绿色资本的引导,鼓励绿色资本有序流动,可以出台引导资本有序流动法案,使资本更好的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明确主管部门权利分配,责任边界,确保绿色政策有的放矢、有法可依。关注整体市场主体的主要诉求,统筹组建主管绿色金融的工作领导小组,其中包括环境、财政、金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落实评价体系,确保绿色金融政策建设工作以及日常协调工作的有序推进。要求工作人员的协调沟通能力加强,减少因部门间、主体间利益冲突导致的拖延工作进程状况,发挥好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政府的参与提升了公众对绿色金融的预期,为商业银行实现绿色产品转型、降低风险提供了契机。如202211月推出的《G20转型金融框架》,将助力绿色金融政策获得迅速响应,为金融转型引入绿色金融体系提供指引。综合来看,绿色金融相应指标不够完善,甚至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亟待金融机构统一规划调整,建立完备的审查体系。

第三,除了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市场框架以外,绿色金融的建设还缺乏配套激励政策来激励利益相关者参与。当前政策主要以法规、法律等限制性条例为主,扶持性政策的缺乏使得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大幅阻碍了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财政政策以及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引导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绿色贷款减免政策,全方面助推扶持绿色金融。但是也不能忽略对相应项目、企业的资格合法性审查,明确指标清晰,保证绿色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强制性措施的力度虽大,但是自发性的激励措施将会更有效,所以可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绿色项目落地。

(二)   健全碳交易市场体系

各方金融机构应合力促进碳交易市场活跃,引入更多有效监控指标评估企业环境友好度。商业银行应持续推动授信政策倾斜,融入碳排放、气候变化等内容,推动金融资源更易进入碳循环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既可以实现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业务转型和可持续经营将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行业准入门槛适当降低,执行环境评价制度。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的普惠性,拓宽提升农村土地、林权等产权质押范围。无论企业上市与否,强化市场上所有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统一信息披露渠道,要求信息披露执行统一标准,为绿色金融的长足发展提供保证。当前绿色金融的标准与规范与世界并不完全接轨,需立足国情,探查国际标准,统一国内标准规范,建立适应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提升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国际话语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在国际上而言,仍处于初步阶段,甚至还没有形成完善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已与2021年实现国际国内标准互联、完成接轨;而至于转型金融信贷工具,在2021年全球发行规模实现了300%的增速,中国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尝试推广这类转型金融信贷工具,为传统绿色金融市场无法融资的转型项目和企业提供更宽的融资渠道。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市场化,完善绿色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出新型碳金融测算方式,只有从测量源头统一标准,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普及度,督促更多企业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购买绿色保险产品,在“双碳”目标下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除此以外,银行业还需要加强识别与控制风险,在绿色金融向可持续方向转化过程中,会带来更多政策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将风险控制、规避。

(三)   加强发展绿色金融技术

“双碳”目标强调数字科技整合碳排放等信息,绿色金融与技术的有效融合,为识别绿色项目、检测监控指标、共享绿色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现有绿色金融技术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包含绿色项目、信息披露等信息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智能合约,增强绿色产业自动化监测,可审计等能力,增强监管有效性,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拓宽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会,实现全行业、全领域内的数据共享,提升企业与资方的接触,增强绿色项目融资的效率;也为企业提供创新灵感,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信息支撑;还为金融机构减少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道德风险。合理有效利用区块链技术,同时培养掌握绿色金融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技术发展持续提供基石,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推动投资决策理性化,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绿色科技服务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反过来同样鼓励绿色科技发展,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解决现有生态问题,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助力,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引导资金供求双方匹配,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另一方面,虽然政府支持是一大助力,仍然需要完善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引导资本流动,碳金融市场最终倾向绿色低碳项目。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当前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缺乏统筹设计、规模存在结构性问题、缺乏技术支持等问题,但是绿色金融仍然会从提供融资渠道、提供有序碳金融市场、提供创新动力等方面实现助力“双碳”目标。同时,“双碳”目标下,我国也应该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互相助推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引起重视,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优先绿色发展。未来,我国也需要强化政府部门参与,引领行业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推进国内绿色金融测量与审核体系完善,保证碳交易市场秩序,健全碳交易体系,深化市场改革,加强发展数字化技术来提升绿色金融覆盖面,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江芮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困境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0):39-41.

[2]  韩晶,周一鸣.中国绿色金融赋能双碳目标的机理及路径[J].油气与新能源,2022,34(05):53-60.

[3]  徐义国,王霜伶.地方政府推动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路径[J].金融市场研究,2022(10):82-86.

[4]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20(05):18-27.

[5]  陈毓佳.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9):60-62.

[6]  鲁宇,李文祥.新发展格局下绿色金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决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05):576-580+596.

[7]  袁凯,秦亚冰.“双碳”目标下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39-44+68.

[8]  王梓桐,马玎,夏梓轩.绿色金融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2(11):61-68.

[9]  陈诗一,许璐.“双碳”目标下全球绿色价值链发展的路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02):5-12.

[10] 方琦,钱立华,鲁政委.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新趋势——2023年绿色金融趋势展望[J].金融与经济,2023,No.546(01):3-14.

[11] 张洁.“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22(09):81-93.

[12] 苏静.“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挑战及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09):79-82.

[13] 孙秋枫,年综潜.“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实践与体系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71-79.

[14] 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21(06):59-68.

[15] 李张怡,刘金硕.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发展和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21(10):55-66.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