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产业集聚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5-09-28 17:0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陈佳丽  河南省工程咨询中心

摘要: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存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具体原因,提出了强化产业集聚导向,建立健全产业集聚配套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集聚的有序进行;努力构筑一个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等措施。

关键词:产业 集聚区 对策

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

   第一,不少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成功的产业集聚区可以举出若干例子,但实际仍有相当数量的产业集聚区真正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如不少外资企业或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不少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时,什么都招,进来投资就行,所以实际上进区企业在业务上关联度并不高,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还比较少,为企业服务的咨询公司服务也相当缺乏,更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集聚在产业集聚区内。美国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第二,相当数量的产业集聚区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产学研”合作机制比较欠缺,产业集聚的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大多数产业集聚区是在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批出一块空间作为产业集聚区,与大学、研究机构相距较远,关联不密切。即使有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大学及研究机构也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除了北京中关村等少数高新区外,这些大学或研究机构并未很好地成为高新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大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合作机制中的各方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  

第三,多数产业集聚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区域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号公路地区就成为了美国半导体生产的中心,与硅谷相比,无论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都要胜过硅谷一筹。但20年后,这种比重关系已经倒置,硅谷已经后来居上,一举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研究表明,其保守、厌恶风险、等级森严、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都是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硅谷的成功则大大受益于它那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的“硅谷文化”。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所相容并正相关的。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它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地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有赖于这种异质文化的发扬。但问题是,在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第四,产业集聚区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企业的植根性则较弱。我国产业集聚区大多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产业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集聚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集聚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于产业集聚区的倾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集聚就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当某产业集聚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政策相比其他产业集聚区有所弱化时,或者其他产业集聚区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会考虑向那些更加优惠的产业集聚区迁移,即使不迁移,也有可能将新的投资移向更加优惠的产业集聚区。这种流动最终导致各产业集聚区之间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产业集聚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企业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也与多数产业集聚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有关。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一个新产品出来,马上有许多企业跟进,然后产品的平均利润就迅速下降,要创新产品,毕竟需要技术支撑,需要相当的投入与时间,因此,有不少企业更愿意选择到地价更便宜、税收更优惠的地区去发展以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正是企业方面有这样一个内在的机制存在,在一个外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植根性就显得比较弱。

二、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为了消除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推进产业集聚中的作用,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强化产业集聚导向,加强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建立健全产业集聚配套体系。

    综观国内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一些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都是专业化的园区,即入住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某种产业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如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区、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园区与北京的中关村高新技术园等,莫不如此。事实上,产业集群就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产业集聚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工业区。因此,我国的众多产业集聚区需要借助产业集群战略予以调整,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

    首先,产业集聚区要有主业,要坚持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于产业集聚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之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的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针对现在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可以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尤其要积极为进入产业集聚区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增加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促时期能够在当地更好地发展下去。这种以产业环节分解为契机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地增加产业集聚区的新增企业数,有可以加强企业的植根性和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各产业集聚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产业特色与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而不应该不顾实际情况采取相同的发展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趋同。

其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在产业集聚区内必须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为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功能,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聚区内要加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的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美国硅谷就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汇聚于此。我国产业集聚区的成长亦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区内,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国内资金来源成立更多的由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

第二,增强大学和研究机构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的相关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到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研究人员与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并了解那里的机会,鼓励他们到当地的产业集聚区内去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产业集聚区要在产地发面、经费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到产业集聚区设立分院、分所,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开支合作研究计划。

我国的大学、科研机构目前仍旧主要依靠国家或地方财政来支撑其运作,这种经费上的依靠所衍生出的规章制度不利于产学研的互动,如科技成果归属的界定、不允许员工到外面去兼职和创业等。显然,成功的产学研互动模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校、科研机构制度上有进一步的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改变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传统定位,改变它们单一来源的经费模式,放宽研究人员兼职和创业的限制,尊重知识产权、鼓励研究成果的尽快转移与扩散,形成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互动、互补和利益共享。

第三,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集聚的有序进行。

产业集聚区的政策目标应该从招商引资上升到促进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加强集群的发展上来,淡化政策优惠导向。对于产业集群来说,临近大学、科研机构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外部效应,而且,当产业集群围绕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中地时,集群的发展最有效率。因此,政府推进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其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大对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与集群发展有关的专业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努力营造各来人才创业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优美、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支持政策,推动企业之间建立分工协作的互动关系、推动集群的建立,尤其是要指定性至有效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另外,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主要是加强对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协调,如政府可以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选定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构成一个创新平台,调动并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进行科研攻关。此外,还应积极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将政府控制职能逐步让位于引导服务职能。

第四,努力构筑一个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硅谷等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需要一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相容并相促进的区域文化来支撑。产业集聚区应该大力宣扬、鼓励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失败的几率很高,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创业。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冒险也要接受和容忍失败。信用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生活正常发展的严重制约,但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十分需要信任与合作。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要培养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的观念,促进人员的流动;要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这种区域文化的构建是要下大力气,还要长期努力,它需要舆论大张旗鼓的宣传和乃新的引导以及政府有力的支持,更需要一些制度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崔秀红,刘文勇关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2(10)

[2]蓝菲四川产城融合发展问题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12(26)

[3]聂普焱,苏银珊珠三角产业集聚与城市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2(11)

[4]王新涛产城融合理念下中原经济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J]. 企业活力. 2011(08)

[5]杨迅周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2(02)

[6]贾崇吉,林欣陕西工业产业集聚程度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06)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