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成长能力聚类分析及分类培育

2018-08-22 21:3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黄晓婷 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

摘要:城市群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带来的是一种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的发展模式,其带来的充足的生产要素资源供给、巨大的消费市场都有利于区域经济体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海西城市群内的城市单体成长能力差异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海西城市群城市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聚类结果提出相应的分类培育和差异引导的发展措施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峡西岸城市群;成长能力;聚类分析;分类培育

一、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成长能力聚类分析

(一)聚类结果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体。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 9市,浙江省的温州、丽水、衢州 3市,江西省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4市以及广东省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4市。

利用SPSS17.0软件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成长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在新类相似性中选择最小邻元素法,在相似性测度中针对间隔数据选择欧式距离平方。表1为聚类分析得出的具体分类结果。在群集成员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峡西岸城市群的20个城市被分为了五类,其中福建的福州、厦门单独各为一类,浙江的温州和福建的泉州归属为一类,浙江的丽水也独立在一个群集中,其余的 15个城市被囊括在一个大群集中,这个聚类结果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可以判断聚类结果较为理想。

1 群集成员

表1 群集成员

(二)聚类分析 

1.第一类城市

第一类城市为厦门。厦门市在成长实力,成长潜力以及成长基础三个指数上都位居海峡西岸城市群20个城市之首。厦门是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依托特区的政策优势、沿海的区位优势,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教、社会等方面都获得了高速发展,城市实力不断提升,已然成为海西最具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城市。厦门是福建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福建吸引大跨国公司最多的城市,因此厦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指标位居海峡西岸城市群之首。厦门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其中包括著名学府厦门大学,省一级达标中学14所,高考入学率一直高居福建省榜首。

2.第二类城市

第二类城市为福州。福州的城市成长能力综合指数及三个分类指数都排在海西城市群的第二位,但就综合得分而言与厦门有2.00的差距,又高出第三、第四名城市1.00之多,因此独立为一类。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也是海西城市群内唯一一个具有省会地位的大城市,它是海西区的前沿中心地带。得益于行政中心的优势,福州在海西城市群内交通系统建设得更为完善,因此年客运量和货运量这两项指标都超过综合成长能力排名第一的厦门,仅此于温州,这也说明了福州拥有较强的经济活力。而在反映成长潜力的人均科学事业经费支出、人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拥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及城市环境设施投资额这些指标数值上,福州都远小于厦门,人均科学事业经费支出、人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这两项指标更是小于温州、泉州、衢州等城市,这也是导致福州整体发展能力不如厦门,在沿海主要省份的省会城市不具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3.第三类城市

第三类城市为温州和泉州,两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只有0.072之差。这与两市的经济相似度高有很大关系,它们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两大火车头。温州是浙江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温州市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国内国际市场并重,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等发展经济的“温州模式”。得益于温州商人的创新精神,温州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从2008年经济数据上看,反映经济总量的地区生长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两项指标,泉州都位居海峡西岸城市群之首。泉州市的产业集群以块状经济为特色,集群规模位居福建省首位,民营经济充满活力,这都与温州市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特色有着很高的相似度。此外泉州人 “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恰恰与温州人的敢拼敢闯经商之道不谋而合。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两市都卓有成效。2010年全国百强县格局中,温州所辖八县市共有五个县市入选,包括瑞安市、乐清市、平阳县、永嘉县和苍南县。而泉州所辖的八县市一样有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石狮市以及安溪县五个县市入围百强县,其中晋江市更是跻身全国百强县前五名的行列。

4.第四类城市

第四类仅含有浙江丽水。推动丽水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丽水的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因素。丽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来稳居浙江省第一,发展势头相当强劲。而在经济方面,丽水的产业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实力偏弱,且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因此丽水市在包含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成长实力指数以及包含交通通讯、能源支持等一定程度反映现代化的指标的成长基础指数上得分不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聚类结果中丽水市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独立为一类的。

5.第五类城市

第五类群集包括漳州等15 个城市,该类城市成长能力指数得分都低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平均水平。这15个城市除了闽南的漳州和粤东地区的汕头、潮州以及揭阳,其余的11个城市都位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内陆临界地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包含在第四类中的汕头虽与厦门同属于国家第一批沿海经济特区,但是发展能力仅仅排名20个城市的第7位。

二、海西城市群分类培育

(一)壮大中心城市福州和厦门

海峡西岸城市群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经济类型与这两者较为相似,但从中心城市实力而言,作为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福州、厦门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上海以及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广州相比较有很大差距,这也就阻碍了海峡西岸城市群向区域性重要城市群乃至全国性城市群的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在规模上具有集聚和辐射能力的中心。因此海峡西岸城市群可以构建一个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城市的双核模型。通过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福州、厦门这两个核心城市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整合效应,缓解城市空间不足的问题,城市集约化经营和城市功能及产业布局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城市功能的规模效应得到释放。

(二)创立温州-泉州城市联盟

创立城市联盟及联盟体,以发挥海峡西岸城市群重要城市分工合作效应。通过上文城市群成长能力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浙南的温州和闽南的泉州在发展能力上属于同一群集,实际情况中这两个城市具有产业经济同质的特点,构建以产业联系为基础的温州—泉州城市联盟体可能性和发展潜力较大。温州和泉州这两个地级市同处于沿海开放前沿地带,所辖面积、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相当,而且都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经济依托,致力于做强特色产业基地,走的都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温州模式和泉州模式相似度高。国家有关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意见出台,给两地带来了很大的合作契机和上升空间,两市可以在现有的产业特色的经济基础上,在代工生产对方品牌、品牌营销领域以及产业内研发创新等方面展开垂直分分工、水平分工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分工合作。例如制鞋业,温州和泉州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两地都各有一大批品牌、品牌资源,如果在细分市场上不加以引导,未来两个城市的鞋业同业竞争问题势必更加激烈,而如果能够合理引导两个城市产业内分工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减少重复投资,避免产能过剩的问题,有利于两个城市的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此外,民间融资合作也可以成为两市合作的一个方面。

(三)发展内陆临界地区,缩小山海差距

成长能力聚类分析结果中,这些内陆临界地区除丽水外都包括在第五类群集中,且成长能力综合指数都小于1。内陆临界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但生态条件较好,资源丰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通往内陆的并经之地,是海峡西岸城市群“打通中部”拓展经济腹地的重要区域。海峡西岸城市群沿海一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内陆腹地快,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沿海一线的发展而放弃海峡西岸城市群内陆广大腹地,难免会导致整个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速度减缓、经济发展空间有限的状况出现。内陆临界地区所包含的城市占据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在壮大中心城市同时加快推进内陆临界地区的发展也是提升海峡西岸城市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内陆临界地区主要是要“打通中部,对接沿海”,积极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要相互配套,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上的优势互补。例如,南平、丽水、衢州、鹰潭、抚州、上饶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南平的武夷山、上饶的三清山、鹰潭的龙虎山为节点,连接黄山,构建生态旅游产业走廊,共同打造“中国绿谷”。南部临界地区城市中,赣州和抚州这两个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应携手南部临界地区的其余三个城市,带头主动辐射、主动分工、主动协作,发挥“打通中部,对接沿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丽水市:生态引领,加快发展

在上述的聚类分析中,丽水市“独立门户”是与其特殊的环境资源和产业特性有关的,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定位,促进丽水城市经济发展,就应该以此为突破点。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各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因此作为实力较弱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城市,丽水市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有望多于其他城市,尤其是中央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战略和规划给丽水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和全新的发展空间。丽水市要充分保持好生态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继续保持主要经济指标的高增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工业重在扩量转型,服务业方面要把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加快把旅游业作为丽水市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伍长南,马晓红,黄继炜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罗世俊,焦华富,王秉建.基于城市成长能力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态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3):410-413.

[3]黄爱东.城市群发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东南学术,2009,(4):18-23.

[4]杨光.城市群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0,(10):55-57.

[5]符小洪,林岭,张木生.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过程中城市集群化探讨[J].热带地理,2007,27(2).

[6]蒋淞卿,王伟,李伟国.“海西”建设中的“三群”互动研究[J].发展研究, 2008,(9):17-23

[7]尹晓波,侯祖兵.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 2006263):473-476.

[8]王成超.基于区际经济联系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整合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2):82-8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