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品牌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08-24 17:3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马玲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园区品牌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为例》(SK2018A0924

摘要:目前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现象日益严重,走品牌化道路已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本文深入解剖了产业园区的品牌内涵,基于内外两个层面构建了产业园区品牌建设影响要素模型。并以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为例,分析产业园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了园区品牌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产业园区;品牌;建设路径

一、产业园区的品牌内涵

产业园区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它将品牌概念延伸到产业园区领域,内涵更加丰富,一个产业园区的品牌内涵体系包括园区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五个部分。

如图1所示,园区品牌是内涵体系的综合体现,主要包含园区形象、园区经营情况、园区企业地位、园区美誉度、服务质量、园区竞争力等内容。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是内涵体系的主干部分,是园区影响力的具象,促使园区形成集群竞争力,实现规模发展。服务品牌是内涵体系的基础助力,通过完善服务、组织活动、提供资源等途径来促进园区发展。

图1 产业园区的品牌内涵体系

1 产业园区的品牌内涵体系

二、影响产业园区品牌构建的要素模型分析

(一)示范园区品牌建设的现状

20105月设立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以来,六安市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园区的建设。截止2019年,园区财政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38.4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工业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99.7%;规上工业总产值58.4亿元、同比增长9.0%;规上工业增加值11.3亿元、同比增长12.0%;限上企业销售(营业)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11.8%。多年的积累,示范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品牌建设上,受方面因素影响,示范园区与中东部地区发达园区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

(二)示范园区品牌建设的影响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品牌建设涉及到政府、企业、园区、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主体,是园区内部和园区外围分工协作、共同合作的结晶。如图2所示,本文以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为例,构建了产业园区品牌建设影响要素模型,从内外两个层面来分析产业园区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

图2 产业园区品牌建设的影响要素模型

2 产业园区品牌建设的影响要素模型

1.内因

1集群品牌

示范园区现在以先进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电子信息与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轻纺服装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应流航空产业园、明天氢能产业园、智能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六安大学科技园和华夏幸福金安产业新城组成的“五园一城”发展新格局,产业特色日益鲜明。截止2019年,示范园区入园企业达300余家,规模工业企业57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18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但园区内标杆企业数量少,集群品牌知名度不高,未形成明显的园区品牌联动效应。

2人才因素

近几年,安徽省内开设品牌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示范园区内也缺乏专门从事园区品牌管理与宣传的人员。示范园区应鼓励合作高校设立与产业园区管理、品牌营销等相关的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构建良好的人才培育机制。此外,政府和园区企业还要完善薪资、医疗计生等条件以吸引优质人才前来就业,逐步使得示范园区成为人才聚集性产业园区。

3企业间竞争合作机制

示范园区的入园企业要形成互利共赢的健康合作机制。通过“以标杆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模式,实现采购、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互动和规模效应,中小企业要深化与标杆企业的合作,深挖标杆企业的竞争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将产业配置合理化,实现园区企业的共同良性发展。

2.外因

1园区服务

示范园区在建设与日常管理上,政府需要转变现有角色,从管理者逐渐转变为园区企业的服务者,完善园区的各方面功能,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行政办公效率,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信息和相关咨询服务,逐步形成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

2政策支持

政府在示范园区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示范园区未吸引人才就业、吸引企业入驻,先后颁布了《六安集中示范园区(三十铺镇)购房价格补贴及契税财政补贴实施方案》、《金安区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若干导则(试行)》等多条优惠政策。考虑到新冠病毒对于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于20202月制定了《金安经济开发区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

3跨区合作

    示范园区要搭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平台,促进各要素在园区内外的自由流动,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运转,提高示范园区的整体效益。示范园区要结合自身园区企业特点,通过举办博览会、产品推荐会、校企合作、跨区合作等方式,为企业构建与客户群体、科研院所有机联络网,实现信息共享,完成要素互通。

4区位环境

六安市属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城市,是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辐射487.3万人口,是安徽省会经济圈合肥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于20205月跻身为新三线城市。示范园区位于六安市东部,总规划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东至合肥市界,西至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速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线路四通八达,已经启动的合六城际铁路在示范园区经停4站。交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品牌建设的问题

(一)品牌管理意识淡薄

品牌战略与规划管理是品牌得以顺利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目前的工作重点仍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缺乏专门的组织和人员对园区品牌进行管理和推广,资金投入小,品牌塑造和管理意识欠缺。此外,示范园区内仅有少数企业通过项目形成合作联盟关系,但园区企业总体上未形成完善的沟通与协作机制,未产生产业集聚效应。

(二)品牌影响力不够

经过长期招商和经营建设,示范园区入驻的企业数量逐年递增,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周边发达产业园区相比偏低,园区名优企业较少,虽有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恒瑞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但园区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产业层次依旧停留在低价值链端。而且园区内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经营范围广,关联度较低,产业集聚度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示范园区的品牌发展。

(三)品牌创新力不足

示范园区虽于2013年建立六安大学科技园用以孵化科技型企业,但因地域、人才、资金等局限,孵化企业大多属于初创型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到达知名企业或知名品牌标准。此外,示范园区虽与周边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但联盟中仅有两所985院校、两所211院校、七所本科院校和两所专科院校,科研输出能力有限。

(四)品牌营销宣传力度弱

示范园区的品牌传播渠道缺少规划,示范园区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账号虽然已经开通,但其社会关注度、话题热度很低,截止201911月,园区微博粉丝仅1663人,微博内容也仅限于工作简报、政府宣传等,缺少针对性的营销策划,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转发。此外,示范园区举办的品牌宣传活动较少,且缺乏网络直播及社交媒体的参与,受众有限,在社交领域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        

四、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树立品牌培育理念

示范园区要健全品牌管理观念,构建园区品牌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权限,加大园区品牌建设投入,健全园区品牌管理机制。此外,示范园区要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对园区品牌和目标受众进行深度挖掘,明确园区品牌的核心价值,树立品牌愿景与品牌定位,打造园区品牌辨识度,构建科学系统的形象识别体系,形成园区独特精神内涵。

(二)构建品牌联动格局

示范园区示范园区要推动园区名优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推进产教研融合,发挥示范效应。还要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园区服务配套以吸引优质品牌企业入驻,并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品牌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多渠道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上下中游产业链,形成园区与入驻企业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三)提高品牌创新力

并继续贯彻实施《六安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管理办法》,对园区现有中小科技型企业加强培育孵化,筛选出市场前景好、技术先进、组织结构完善的潜力型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帮助其快速成长,打造明星企业。此外,六安大学科技园要继续扩大产学研联盟,吸引更多高校科研力量,鼓励合作高校设立与产业园区管理、营销等相关的专业,与大、中专校逐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提高园区整体创新力。

(四)实施全方位品牌宣传

在新媒体营销时代,示范园区要整合传统营销渠道和新营销渠道进行全方位品牌宣传。示范园区不仅要借助新闻媒体对园区的特色活动、项目建设、领导视察、发展现状等进行实时报道,还要完善宣传机制、精心打造公关活动,开设网络直播,统筹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加强与受众的高效性互动,加强吸引社交媒体的参与,提升园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示范园区还应对宣传人员进行营销创意、新媒体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宣传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边伟军,罗公利,孙福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8):5-8. 

[2]魏小英,刘芳.福建民营企业品牌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114-115.

[3]钱明辉,陈丹,刘倩,郎玲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管理现状与趋势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07):5-38.

[4]李保贤,汪正解.对中西部地区县工业园区品牌建设的思考——以怀宁县县工业园为例[J].现代商业,2011(1):128-129.

[5]曹玉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体系构建路径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383-38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