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新亿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邓婷 张越茜 (广州商学院会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选取*ST新亿的财务造假作为研究案例,概述了*ST新亿的基本情况,包括公司背景、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随后,根据舞弊三角理论,本文从压力、借口和机会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针对财务造假的经济后果,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强化外部审计和监管等建议,以期减少未来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造假;造假手段;造假动因;启示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筹集、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等关键职能。一个健康、透明、公正的资本市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财务造假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ST新亿财务造假案例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中的一个典型事件,其连续多年的财务造假行为最终导致了公司的股票被退市,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资本市场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本文旨在通过对*ST新亿财务造假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手段和后果,以及对监管体系的挑战。分析这一案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投资者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陷入类似的投资陷阱。其次,对监管机构而言,此案例揭示了现有监管体系的不足,为未来制定更有效的监管政策提供了参考。最后,对于上市公司,*ST新亿的案例是一个警示,强调了遵守财务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一、文献回顾 在近三十多年里,企业舞弊行为的严重性不断加剧,手法变得更加复杂,其背后的动机也越来越多地与追求经济利益相关,与此同时,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在充当“帮凶”(刘启亮等,2023)[1]。究其舞弊动因,牛羿恒(2020)[2]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和博弈论,分析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成因有高层管理人员追求个人利益、逃避证券市场处罚、隐瞒违法行为等。文炳洲等(2020)[3]通过搜集证监会处罚公告书为样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诱因有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其中利益驱使和中介配合尤为关键。梅刚等(2024)[4]基于GONE理论,认为浮躁的经营理念和贪婪的获利目的是财务造假的催化剂;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董事会未尽责等内部机会,外部审计、外部监督机制缺失等外部机会是蓝山科技财务舞弊的机会因素;筹资需要是蓝山科技财务舞弊的需要因素;暴露的可能性和舞弊的惩罚性质和力度是蓝山科技财务造假的暴露因素。吴超等(2024)[5]基于舞弊三角理论,从压力、机会和借口三方面分析同济堂财务造假的动因。压力包括完成高额业绩承诺的压力、融资压力;机会包括股权结不合理、内部控制失效;借口包括管理层法律意识淡薄、舞弊惩罚力度轻等。除此之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提升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且在较高的管理者代理成本下,二者正相关关系更显著(李建林等,2024)[6]。马广奇等(2019)[7]研究成果中指出,企业在研发上的大量投资由于其固有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会促使管理层为了掩盖这些风险而采取财务操纵的行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其财务舞弊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研发投入的增加可能会加剧财务舞弊的风险。此外,企业的研发创新风险同样与财务舞弊风险正相关,表明当企业在研发创新上承担的风险增大时,其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上升。然而,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可以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能,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且作用在国有产权比例较高的企业更加凸显(修宗峰等2022)[8]。郑贵华等(2024)[9]研究发现ESG表现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进而降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舞弊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企业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市场环境、个人利益等多个方面,显示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有效的治理机制,强化的内部控制,透明的信息披露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都是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关键因素。同时,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在预防和识别财务舞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有效的财务舞弊预防和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案例背景 1.*ST新亿公司简介 *ST新亿公司(600145),全称新疆亿路万源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最初以四川陶瓷厂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四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主要从事卫生瓷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随着时间的发展,*ST新亿的业务范围进行了多次调整,涉及对外贸易、医药及医疗器材、农业种植加工销售、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矿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并向教育、文化、体育、娱乐、旅游业、餐饮类、能源、环保、高新技术等实业进行投资及经营管理。 然而,*ST新亿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扣除虚增营业收入后,公司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202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规避退市的行为性质恶劣,最终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2022年3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公司股票自2022年3月3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成为2022年A股首家强制退市的公司。 2.财务造假手段 (1)虚增收入 表1 虚增收入汇总表 ![]() (2)虚构资产 *ST新亿公司通过夸大资产价值或虚构资产存在,使得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更加健康,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市场。在2019年年度报告中,*ST新亿未披露关于喀什开源市场用地规划调整开发协议中的关键风险事项,包括“8月24日前未拆除完毕,视为韩真源放弃开发,喀什市自然资源局收回土地使用权”等内容,存在重大遗漏。 (3)隐瞒负债 公司采取了隐瞒负债、关联交易和违规担保等手段,未将实际存在的债务情况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进一步夸大了公司的财务状况。隐瞒巨额负债,截至2015年12月11日,*ST新亿的实际负债总额已经累积至23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ST新亿还涉及8.2亿元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3.132亿元的违规担保,这些重大的财务信息均未依法对外公开披露。 (4)其他不当会计处理 *ST新亿公司还可能采用了其他不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等,以达到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ST新亿通过虚假的贸易业务和保理业务,提前确认了收入。在2018年,*ST新亿的子公司亿源汇金与阿信商贸及思北投资签订了铁精矿的买卖合同。尽管公司并未实际获得这些商品的控制权,却据此确认了销售收入。此外,*ST新亿还通过倒签租赁抵账协议的方式,推迟了费用的确认时间,从而虚增了营业收入。 三、造假动机探讨 1.压力 表2 *ST新亿2015-2020年度主要指标汇总表 ![]() 市场压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持股价和市场地位,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去实现或超越预期的财务目标。通过分析*ST新亿的每股指标,可以发现从2015年到2020年,公司的负值逐渐增加,这表明公司的经营亏损在逐年扩大。成长能力指标的下降显示出公司业绩的持续萎缩,而盈利能力指标的波动下降则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的减弱。在财务风险方面,通过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和产权比率等指标,可以观察到*ST新亿的偿债能力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综合来看,*ST新亿近年来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在2018年之后,公司的财务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长期依赖债务融资来维持运营。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揭示公司在经营、盈利和偿债能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这些压力共同作用,对*ST新亿构成了严峻的市场挑战,需要公司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其财务状况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2.机会 *ST新亿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显著缺陷,公司治理结构混乱,未能有效遵循相关规范进行运作,这为财务造假提供内部机会。2020年未能及时发布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使得公众难以获得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相关信息。同时,该公司章程长期未能根据实际运营状况进行必要的更新和修订,导致规章制度未能有效规范公司行为。特别是在2019年的年度审计中,公司缺少专门的财务负责人,而是由实际控制人单独担任,这违反了职责分离的原则。这些情况表明*ST新亿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公司运营的规范性,也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不准确,进而影响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信任。 外部监管不足也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监管体系存在缺陷,或者执行不严格,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不当的会计处理,而不会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促使新亿公司走上财务造假的道路。 3.借口 借口是舞弊者在面临压力和获得机会后,为了克服内心的道德障碍,使自己的舞弊行为看起来合理化的心理机制,是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ST新亿的管理层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财务舞弊行为不会被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惩罚力度也不会很大,不会对公司或个人造成严重后果,这种心态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借口。 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可能会以维护股东利益为借口,通过财务舞弊来避免退市是为了保护股东的投资不受损失。自2015年4月起,*ST新亿遭遇了经营上的严重挑战,资产不足以抵消负债,因此面临破产重组的困境。到了2015年12月7日,该公司正式迈入了重组程序,并在股市中暂停交易。然而,直到2019年1月31日,上交所经过对*ST新亿的调查后,由于对其经营前景的重大不确定性,拒绝了公司提出的恢复交易的请求。这次复牌请求的未获批准,使得*ST新亿在A股市场中从2015年起一直停牌至2019年,总时长达到55个月,创下了中国证券市场中最长的停牌记录。*ST新亿通过虚增收入来规避因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而导致的退市风险。 四、影响与后果 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ST新亿的财务造假行为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信任危机,*ST新亿的财务造假事件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局限于*ST新亿本身,还可能波及到整个资本市场,影响投资者对其他上市公司的信任。另一方面,扰乱市场秩序, 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权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除此之外,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财务造假误导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影响了市场的效率,使得资金可能流向了不应该流向的企业,从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ST新亿的财务造假对其他上市公司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其内部控制体系和遵守相关法规,以提升财务报告的透明度,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2.对投资者的影响 作为广大投资者,很难掌握企业的很多关键性内部信息,因此面临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财务造假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由于*ST新亿的财务造假行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所依赖的信息是虚假的,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财务造假事件曝光后,可能会减少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信任度,影响他们未来的投资决策。 3.对公司信誉的损害 由于财务造假行为,*ST新亿面临退市风险,这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和投资者的权益。退市不仅意味着公司失去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资格,也反映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严重问题,这将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信誉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财务造假事件曝光后,增加业务合作和融资难度,合作伙伴和金融机构可能会重新评估与*ST新亿的业务关系,导致公司在业务合作和融资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财务造假会对资本市场诚信产生影响,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资本市场萎缩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对公司信誉造成重大损失。 4.增加监管压力 *ST新亿的财务造假凸显监管力度的不足,监管部门面临着加强监管的压力。*ST新亿财务造假后的经济后果也对上市公司合规意识敲响了警钟,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其内部控制体系和遵守相关法规,以提升财务报告的透明度。除此之外,*ST新亿财务造假案暴露了审计机构的责任,加大了审计行业的合规压力,促进审计行业的自我规范。由此,要求审计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审计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5.法律与经济后果 中国证监会对*ST新亿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以及终身市场禁入等。公司的实际掌舵人因违规行为受到警告,并且被处以1200万元的高额罚款,同时遭到终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的处罚,这意味着其将无法在证券市场中担任任何职务或参与相关活动。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查明的事实,公司最终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ST新亿也成为2022年A股首家强制退市。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ST新亿财务造假的动因、手段以及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和虚增收入等手段严重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导致了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并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这一案例凸显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透明度和遵守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监管机构需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1.加强内部控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基于*ST新亿的财务造假事件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改进。首先,审查现有内部控制政策,从高层到基层,对公司现有的内部控制政策进行全面审查,识别出政策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其次,开展合规性检查,确保所有内部控制政策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要求,包括证券法、会计准则和行业特定规定。再次,风险评估整合,将风险评估结果整合到内部控制政策中,确保政策能够应对已识别的风险。在关键业务流程中设置清晰的控制点,确保每个控制点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执行标准。除此之外,强化监督机制,在政策中明确监督和检查的频率、方法和责任人,确保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和持续监督。更新和简化流程,根据审查结果更新内部控制流程,去除冗余步骤,简化复杂流程,提高效率。制定应急预案,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包括财务报表错误、信息系统故障等。 2.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信息披露透明度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信任的基石。透明的信息披露能够建立和维护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风险,提升公司的声誉和品牌形象。遵守信息披露规定是上市公司的法律责任,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公司长期价值的创造。在危机情况下,透明的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公司更快地恢复投资者信心。因此,无论是从法律合规的角度,还是从商业战略和社会责任的角度,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都是上市公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强化外部审计与监管 *ST新亿公司的财务造假案凸显了强化外部审计与监管的重要性。强化外部审计与监管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首先,审计机构应遵循更高的专业标准和道德准则,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识别财务造假的能力。增加审计透明度,要求审计机构公开审计过程和结果,增加公众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信任。其次,应增强监管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查处财务造假行为。加强跨部门协作,监管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明确财务报告的要求,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提高罚款金额、实施市场禁入等措施,增加财务造假的违规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建立和完善举报机制,鼓励内部员工和知情人士举报财务造假行为,并对举报人给予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启亮,邓瑶,陈惠霞,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演变:1990-2022——基于典型个案的研究[J].财会月刊,2023,44(1):122-130. [2]牛羿恒.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与治理研究——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与博弈论共同视角[J].财会通讯,2020(12):99-103. [3]文炳洲,焦少杰.利益驱使、中介背书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基于2008—2017年证监会处罚公告书[J].财会通讯,2020(23):96-100. [4]梅刚,周运兰,周璇.对蓝山科技财务舞弊动因的几点分析与建议[J].财务与会计,2024(5):67-68. [5]吴超,孙未.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以同济堂为例[J].财务与会计,2024(8):48-50. [6]李建林,刘婉丽,张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24(18):56-59. [7]马广奇,张保平.企业研发创新影响财务舞弊风险吗[J].财会月刊,2019(24):7-18. [8]修宗峰,顾宇鹏,殷敬伟.“党建入章”、国有产权与企业财务舞弊[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24(4):93-107. [9]郑贵华,朱兆阳,陈欧.ESG表现会抑制企业财务舞弊吗?——来自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5-63.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