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方法 信息化 发展现状 企业 影响 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应用 大数据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关于推进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023-08-17 17:4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

王洁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其中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至关重要。县域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研究上级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引,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县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温州市瓯海区的传统产业比重高,需要将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结合,锚定眼镜、服装、智能锁、鞋革等支柱传统制造业的重塑,以全产业链优化提升为切入点,通过政策赋能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培育等新兴产业形态,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传统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前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质量和速度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目前,我国县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升级的进程缓慢,难以有效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因此,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赋能,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发展对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我国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在引领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主动作为,科学制定体系庞大且极具战略引导意义的产业政策体系,快速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对主要发达国家的赶超。在县域发展层面上,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可以明确县域产业发展方向,有效破解路径设计和资源整合上的瓶颈,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探讨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设计。

二、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政策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因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审时度势,紧密追踪产业、技术、市场等诸多要素的发展趋势,以体现政策对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通过系统分析产业政策的演变,可以把握特定时期产业政策的导向及其培育的大致路径,为地方在制定具体产业发展政策时提供清晰的思路。

从国家层面产业政策解析来看,近年来我国紧密对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及其演化趋势,适时推出相关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的着力点聚焦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出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和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两个特征。

从浙江省产业政策解析来看,浙江省通过产业政策强力推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攀升,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以知识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业态,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成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范式。近年来,浙江省产业政策主要聚焦于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和加快推进新业态培育三个方面。

从温州市产业政策解析来看,近年来温州市通过规划系列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其产业发展方向基本确定,在着力培育五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大力推进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即扭住“三个高端”--高端平台支撑、传统产业的高端化、高端产业培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三、瓯海区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瓯海区已形成了服装、鞋革、眼镜、智能安防、汽摩配、食品等六大支柱传统产业,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80%左右。当前,瓯海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全区经济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对瓯海区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总的来看,以上六大支柱传统产业行业基础较好,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从各行业企业发展水平来看,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创新基础薄弱、发展要素保障不充分等问题。

(一)企业规模层次偏低

瓯海区制造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以上经济总量占比较低。2022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5.91亿元,增长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92亿元,下降1.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2.37亿元,下降15.0%,其中利润总额25.29亿元,下降21.6%。在2022年出台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的具体办法后,全区新设工业市场主体848户,同比下降32.81%,工业企业新设难度进一步增加。在全区现有六大传统产业中,食品、眼镜、智能安防等产业中均无大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最大的服装产业中,大型企业占比也徘徊在0.5%左右,但与宁波、晋江等地服装产业的大型企业占比达到3.8%3.5%比较,差距非常明显。

(二)产业创新动能不足

近年来,瓯海区的新兴产业获得一定的发展,根据 2022年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40亿元,增长1.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4.39亿元,下降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6.67亿元,下降0.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环保、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9.0%2.4%4.3%。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专业创新人才等要素缺失,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充分情况比较突出。如瓯海区的汽摩配产业多为中小企业,无技术储备,对产品开发服务比较少,尚处于跟踪、模仿的阶段,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服装行业品牌的附加值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无序竞争的一个隐患等,缺少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面临新冠疫情的冲击往往陷入倒悬之危。

(三)产业平台支撑不足

目前,瓯海区经开区是该区拥有的最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18.83平方公里,由“一区六园”构成(“一区”即瓯海区经济开发区,“六园”即三溪工业园、娄桥工业园、新桥工业园、梧田工业园、梧白工业园、仙岩工业园)。2019年,瓯海区经济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1184家,规上工业企业312家,规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226.05亿元,同比增长7.57%,位列2018年省级开发区平台综合排名第21名,曾被评为当年度先进省级开发区。相比温州下辖的LRQ等制造业发达的县(市、区),瓯海区的产业平台存在分布散乱、综合实力不强以及主导重大产业项目少等问题。由于受土地、人才、信息等要素制约的企业纷纷外迁,典型的如飞科等头部企业,即使总部留在瓯海区的企业,其核心、高附加值业务要都迁移到杭州、上海等地,留在当地的仅仅是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

四、瓯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思路

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传统产业以往依靠要素驱动和依赖低成本竞争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进方向和具体的实现路径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从战略层面分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包括:打造区域品牌,加快技术创新,整合平台资源,推进绿色循环,优化政策措施等。

(一)案例借鉴

目前,已经涌现出区域传统产业集群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这些成功做法可以为瓯海区借鉴学习。

1.区域典型案例 -“乐清模式”经验

乐清为温州下辖制造强市,其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为契机,聚焦智能电气产业整链提升,持续激活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不断巩固全产业链核心优势,大力推进电气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内低压电气产业领域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运行模式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集群发展,彰显品牌和特色产业优势;首先,通过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打造集群品牌。以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乐清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为龙头,为企业高标准、高品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浙江省标准信息和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乐清子平台为龙头,推进“浙江制造”标准创新工作。其次,打造世界级先进电器产业集群。围绕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电气之都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智能电气小镇、智慧小镇、电子信息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有效促进了乐清市产业结构的突破发展。第二,“亩均论英雄”,破解资源制约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对资源要素的配置,正向激励加反向倒逼机制,全力破解资源制约、优化产业结构。因此,根据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全面执行技改项目补助、电价、水价、供地等领域的差别化政策,且将评价行业调整为电工电气、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设备制造、电气电子配套及其他等五个行业,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第三,精准助力,发挥政府服务最大杠杆力;乐清市委、市政府以政策精准撬动、金融精准助力和服务精准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最多跑一次”项目清单及办事指南,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优化市场环境;推进降本减负工作,比如政府出台的“技改新八条”,对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分别给予15%18%20%的补助,补助金额连续三年增长近50%;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打造乐清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第四,以点带面,实现集群企业发展方案最优化。面向集群龙头企业,对标国际先进,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贯标;面向集群内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建设电气行业云平台,为中小企业的智能产品研发提供一个成熟的平台;发展工业软件,依托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色基地建设推进产品数字化提升。

2.企业典型案例

森马集团:提升品牌改造传统产业

传统的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成本过高以及网络购物市场迅速扩张等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森马集团始终坚持提升品牌,将“创业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企业自身变革。具体来讲,成功提升品牌实现森马集团转型的背后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取得快速的发展:

第一,通过创新商务模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产品种类多元化方面,通过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推动供应链的全球化,确保产品品质;引进海内外设计专家和人才,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丰富了产品线,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同时优化“快反模式”,提升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优化“订货模式”,增强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提高产品开发的精准度。在渠道发展多元化方面,通过逐渐形成门店、多媒体和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销售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零售模式,扩大森马品牌影响力。

第二,打造品牌矩阵、精准定位和提升细分市场覆盖。森马集团以品牌经营为核心采取多品牌经营模式,以事业部制的形式独立地运营两个主要品牌森马休闲服饰和巴拉巴拉儿童服饰两大品牌,分别为两大细分市场的供需各方构建了具有差异化特征的业务平台。采取360度先进的品牌管理,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时时导入零售终端的信息,使产品研发、服装设计工作,从终端消费者需求出发、规划产品结构,准确规划业务与效益挂钩、贴近消费市场需求提案开发思路和方案。

第三,共创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多赢。通过与加盟商的互利共赢,与加盟商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商业合作关系,不收取加盟费。加盟商在订货时,依据针对不同产品的各不相同的商务政策,自主决策订货数量,特殊时期公司会制定特殊的商务政策,支持加盟商开展经营加盟活动,实现业务平稳健康的发展。在业务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森马集团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员工共赢,为员工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平台,从而有力推动了集团整体业绩的增长。

伯特利阀门集团:坚持创新发展 推动企业升级转型

伯特利集团始建于1998年,是集阀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无区域行业集团,2022年超过5亿元。长久坚持创新引领战略和信息技术改造工程是实现集团稳步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企业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一系列国家重点专项和火炬计划项目的研发。具体可以表现在:

第一,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数控化、智能化水平。伯特利集团通过购置先进的装备和仪器,改造生产、质保、技术和管理设施。通过数字化工厂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有效提升产能,企业已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二,通过高标定位,突破高新技术抢占行业标杆。坚持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求为标准,积极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企业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3%以上投入产品研发,推出五六项新产品。第三,通过‘三全’质管,高质量促品牌企业形象。在业内率先建立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质量管理模式,集团从董事长到基层员工,从产品质量到服务质量,再到环境质量和工作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到每一道生产工序,到终端产品使用服务与客户维护,都实行质量把关,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形成人人抓质量,处处抓质量的管理格局。第四,信息化系统,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在阀门行业率先引进了ERP软件,实施信息化管理,从接销售订单、制订生产计划、申报采购、加工、入库、出库、装配到做发货清单,各个管理层不用下车间,就能对产品情况一目了然。还引进了三维设计软件、技术数据管理PDM软件等,并对过去应用的软件进行升级,这些软件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了集团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招聘高端人才难问题。

(二)转型思路

结合瓯海区传统产业的现状,借鉴成功转型升级案例的经验与启示,下一步瓯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聚焦五个导向为目标,以企业为核心重点为主要思路,不断增强瓯海区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首先,聚焦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寻求高值化发展,把技术创新融入企业血液,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推动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其次,聚焦质量提升和标准建设,提升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品质,走向品牌化发展。通过整合产业和市场资源,向上助力自主品牌从地区性品牌发展为全国性、国际性品牌。再次,聚焦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突出服务化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为客户体验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次,聚焦形态调整和模式创新,彰显平台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平台企业,带动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发展。最后,聚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走向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不断提高传统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五、瓯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在政策支持、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改造、品牌塑造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较远,瓯海区传统产业要走上新台阶,摆脱发展困境,需要政、行、企各要素协作发力,全方位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

(一)产业政策相行制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相对于数字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工业而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要抛弃服装、鞋革等产业,而是在工业4.0以及消费升级的驱动下,促进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建设,摈弃低端产品和落后生产装备,采取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手段,有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区上下要认识传统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产业变迁和升级的紧迫性。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影响瓯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全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确定试点行业和企业,分批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改造。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产业带动效应大和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优先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按照规划的目标任务制定行业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改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示范作用,从而激发其他企业改革的动能;政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建设、技术指导、智能化改造、组展和参展、人才建设等培训和指导;及时组织、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确保项目的按期完成。

(二)多类型平台搭建,推进技术创新综合要素的流动汇集

一是根据瓯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趋势,规划建设高标准服务综合体,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科技投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比如:眼镜综合体和服装综合体,不仅争取省市不少于2000万的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扶持,用于鼓励瓯海区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而且引入华中科技大学等专业团队,完善综合体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建设技术研究中心为抓手,培育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二是打造小微创业园、眼镜小镇、时尚小镇、高新创业园等园区建设,引导传统产业的优秀企业入园,构建研发、生产、营销的全产业链机制,形成合力,发挥集聚效应。以眼镜行业为例,通过引导眼镜企业集聚发展,投资打造集产品研发设计、高端定制生产、展览交流交易、文旅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瓯海区眼镜产业特色小镇。如建成眼镜小微产业园、电镀园区、眼镜产品省级质量检测中心、温州众筹眼镜市场等产业基础配套,吸引聚集温州知名眼镜企业入驻。三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眼镜小镇、浙大温州研究院、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等十大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实施温州精准回归。加快落地森马千亿产业园建设,抓好重大项目的招引,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政校行企联通,做实做精人才引进培养积累机制

人才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资源,政校行企应相互联通共同推进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一是全面开展产学研创合作,瞄准全国相关高校、科研平台、研究机构,特别是通过温州高校现有或新开设的相关专业,以订单班、特长班、学徒制等形式培养温州传统产业、行业专业人才,提升学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二是通过行业协会、企业培训等实现在职继续教育,针对性开展行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训练,提升从业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是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难题等,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国以及国内相关专家进行攻克,不仅大大缩短研发周期,也能节省研发成本;对于顶尖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四是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技术入股、产权激烈等形式,实施知识资本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人才累积机制。四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的带头人。优秀企业家是经济社会的稀缺社会资源、社会发展的财富,是实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四)数字经济发展引领,谋划新兴产业战略性提质增效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是产业价值链条升级,依托某产业价值链上的知识积累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量更高的产业价值链。基于瓯海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克服前期产业规划方向不准、聚焦不足的现象,着力聚焦主导产业,瞄准细分市场,绘好产业地图进行针对性的产业培育。一是着力推进“数字经济”培育。“数字经济”一方面体现为产业数字化,即充分利用产业大数据推动瓯海区传统鞋服、汽摩配、鞋革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数字产业化,采取新零售、新物流、数字政府、普惠金融等形式,带动瓯海区高端产业的发展。二是依托温州大学城研究机构、文化创意小镇、附一医等教育医疗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生命健康、3D打印、生物医疗材料等新产业;特别是以眼视光产业群、食品制药机械制造群、医疗器械制造群、生物制药产业群为重点的生命健康制造,使其成为瓯海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是以云端互动、数据拼单、网络直播带货、线上订单、送货上门等形成新业态,倒逼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运营模式。四是采取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手段,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的工艺升级;由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上下游价值链延伸,有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颖,陈迪琳.数字经济背景下合肥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决策咨询,202301):49-52+79.

[2]陈绮燕.数字化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2(21)150-152.

[3]张毓匀,贾妍.发展温州专业展会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特区经济,2021(10)151-153.

[4]刘畅.深圳传统产业振兴的数字化路径:现状、模式与策略建议[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1(00)64-80.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