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商业银行 创新 应用 影响因素 农产品 发展现状 国有企业 一带一路 电子商务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3-07-10 17:0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赵粲  杨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校级社科一般项目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YJY-2020-05);2020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滁州市农村电商与电商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结构性改革研究”SK2020A0763)。

摘要:通过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取2015-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有鉴于此,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生产线服务业的互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现阶段人力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者互融发展;(3)现阶段技术水平应用未能促进二者互融发展。根据这些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字: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互融发展;空间面板模型

在新技术产业革命的背景下,随着能源资源的逐渐短缺、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世界各国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发达国家依靠其技术知识等优势,已经逐渐针对制造业升级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土地租金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传统制造业正在面临着产业竞争力落后,集群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集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强劲的创新能力、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是推动制造业向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的有效途径[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产业,可以将诸如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作为中间投入品投至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产品技术革新。因此如何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对于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有关研究大多表明制造业发展与服务业之间具有互补互利作用。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本身行业效率,同时也会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增强制造业企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企业优化升级,最终从整体上推动整个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这一观点上来看,如果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可以互相依存发展,产生产业间协同效应,那么必然能从整体上推动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其中Chiang S Y[2]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协同互助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对传统制造业价值链延伸产生促进作用,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拓展。Boons F[3]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刺激制造业企业逐渐将原有内部活动外部化,这一活动不仅使得制造业企业将资源投向其“核心业务”,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同时业会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Spring M[4]指出,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将会塑造更多更新的产业形态,从而不断模糊产业界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刺激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会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反观国内,有关先进制造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只是单纯的探讨传统制造业转型途径,如李金华[5]提出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从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关学者开始研究先进制造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效率提高的问题[6-7]。从全球产业链来看,附加值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研发、金融、商业服务以及营销、品牌和售后等环节,这些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8],因此要想提高先进制造业生产效率,势必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

当前学术界关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还是涉及二者的相关性关系。如王正新等[9]人运用生态共生理论分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机理,发现双方互为投入可以带动彼此产业的均衡发展。简晓彬等[10]通过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二者进行研究,从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增加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效果来看,二者存在非对称的关系[11],凌永辉[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且这种推动作用从东部向中西部呈现出阶梯型递减的趋势。从二者互融发展来看,有关研究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郑蔚等[13]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四大自贸区所在地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融效应。许学国等[14]人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上海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化发展水平。但是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分析二者协同发展的现状上,鲜有从二者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从而研究如何提升二者协同发展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确实存在互动发展机制,但是相关研究只是停留在互融发展的程度上,二者之间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因此文章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梳理影响二者之间互融发展的因素,选取2015-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同时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指标选取与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依赖劳动力和资源投入不同,其具有技术和知识密集性等特征,因此更多的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主要包括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设备制造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中间服务的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关于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程度的测算,参照王必锋[15]的做法,从产业规模方面来测算其融合发展程度(D)。

关于二者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产业特征角度出发,先进制造业对于人力资本和知识的要求很高,先进制造业发展可以为区域内积累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输送生产要素。同时,作为一种中间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以为促进制造业企业附加值提高,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提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反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因此从二者行业关系和特点出发,选取人力资本、知识、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影响二者互融发展的因素。以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代替人力资本(capti)反映人力资本,以技术市场成交额(techn)反映区域科学技术水平,以城镇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urban),以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政府支持(gov)。研究跨度从2015年至2019年,选取30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西藏地区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故排除在外),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所有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首先,通过莫兰指数法和吉尔里指数法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程度的其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5-2019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大产业间互融发展的莫兰指数均大于0,吉尔里指数均小于1,且基本上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互融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各地区存在正向的集聚和依赖特征。  

1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年份

莫兰指数(I

吉尔里指数(C

2015

0.036**0.020

0.314*0.078

2016

0.042*0.067

0.395**0.046

2017

0.062**0.038

0.527*0.082

2018

0.078**0.024

0.7220.102

2019

0.074***0.000

0.762*0.083

注: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通过了10%5%1%的显著性检验

三、空间面板模型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

在进行空间面板模型回归之前,先进行了普通面板模型回归(表2),根据豪斯曼检验可知检验值很大,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普通面板模型下应该选择固定效应形式。从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人力资本和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这与常理不相符合,猜想普通面板模型构建不够合理。

利用stata11.0对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融发展的因素进行空间面板回归(表2)。从SEM模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随机效应还是在固定效应下,模型空间自相关系数(Lanbda)均为正数,且至少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确实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同时验证了上文的分析,即一个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程度会对周边地区二者互融发展水平产生正向影响,说明了选择构建空间面板模型的合理性。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可知检验值很大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空间面板模型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大于0,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行业特征来看,均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者互融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城市化水平越高,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就越完善,从而为企业发展、产业转移等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进而促进二者互融发展。再者,国家财政支出的回归系数大于0且在10%的显著性检验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这是因为产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国家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最后,从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回归结果来看,其回归系数小于0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技术水平应用未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融发展。这可能与目前国内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智能化和高端化程度不高,大多企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与制造智能化还有很大差距[16],技术水平应用难以有效地发挥其推动作用。

2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SEM模型

普通面板模型

变量

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

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

lncapti

0.83***12.25

1.002***14.38

1.030.24

0.950.62

lntchn

-0.12(-1.22)

-0.19(-1.27)

0.074(1.40)

0.077(1.25)

lnurban

1.36***4.29

0.72***5.30

0.87***3.69

0.18*1.92

lngov

0.01*2.12

0.04*1.98

-0.003-0.82

-0.007-0.24

常数项

0.720.53

--

-2.32-0.64

--

Lanbda

0.43**2.57

0.62***7.36

--

--

Hausman

102.1***32.01

12.79***12.17

注:******分别代表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统计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衡量指标,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响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选取2015-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测算二者互融发展程度,得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有鉴于此,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影响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现阶段由于工业创新水平不足,技术水平应用未能发挥其促进作用。根据这些结论,提出3条政策建议。

1)要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在现有环境下,从产业特征出发,人力资本水平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融发展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二者都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等特征,对人才的需求更大。因此要完善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拓宽引进渠道,采用兼职、顾问等方式开展人才引进合作。同时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训,使其更能适应技术革新的要求,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2)打破地区垄断,创建良好互融发展环境。由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会对周边地区二者互融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地区之间要深化体制改革,根据各地区优势互补、互融发展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二者互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借鉴其他地区产业互融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周边地区企业发展和管理经验,从而助力落后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

3)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前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技术水平的回归结果来看,现阶段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这与关键技术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盈利时限长密不可分,因此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从而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于世海,张玲瑜,李晓庆,.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状态分析——基于改进的Logistic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39(3):743-750.

[2]Chiang S Y. An application of Lotka- Volterra model to Taiwan's transition from 200mmto300mm silicon wafer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2):383-392.

[3]Boons F, Spekkink W, Jiao W. A ProcessPerspective on Industrial Symbiosi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4,18(3):341-356.

[4]Spring M, Araujo L. Beyond the ServiceFactory: Servic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upply Network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3,(42):59-70.

[5]李金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实与未来路径思考[J].人文杂志,2020(1): 22-32.

[6]陈香,李新剑.先进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估模型构建——基于集群可靠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0):43-49.

[7]张佩,赵作权.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机制及启示——以德国工业4.0旗舰集群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20(5):131-139.

[8]郭凯明,黄静萍.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融合深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2020,41(11):112-125.

[9]王正新,孙爱晶,邱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7):88-93.

[10]简晓彬,陈宏伟.先进制造业的培育机制及路径——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7):148-156.

[11]孙畅,郭元晞.我国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动态匹配发展:空间分异及动力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20(1):178-190.

[12]凌永辉,张月友,沈凯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与产业互动--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7,39(2): 62-71+126.

[13]郑蔚,林添福,王知桂.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效应的区域比较与启示——基于沪、津、闽、粤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27-34+169.

[14]许学国,王羊昕,杨文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度分析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17,37(22):52-59.

[15]王必锋,赖志花.京津冀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与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10):112-119.

[16]席枫,李海飞,董春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天津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4):151-153.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