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商业银行 创新 方法 影响 电子商务 企业 国有企业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区块链赋能绿色供应链金融:基于兴业与工行模式比较

2023-09-07 16:2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骄阳  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科基金项目(LY20G030004

摘要:区块链技术为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在归纳绿色供应链金融三种发展模式基础上,梳理“区块链+绿色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典型兴业银行与工商银行二者创新模式,从区块链应用、平台运作、金融服务、风险控制四个维度对比其异同与优劣,并根据现有区块链应用短板,提出绿色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融合优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产业链;区块链;信息共享

一、引言

“双碳”发展下,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可引导资金流入国家支持的绿色产业领域,削弱中小企业因环境处罚而造成的不良贷款,将不可控的单一企业融资风险分散至产业链整体,扩大绿色业务辐射面,大幅降低绿色供应链金融环境与经济风险。2021年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14.78亿万元,占总体贷款7.8%,银行绿色债券发行量11月达4825亿元,占总发行量80%2022年,商业银行集中推出了大量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浦发银行创新推出全国首单碳排放配额、网商银行发布国内首笔信贷资产流转计划、光大银行落地首单碳排放质押权贷款等。全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体量庞大的碳交易规模,为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基础市场[1]

然而,具体实施中由于产业链末端中小企业参与难、主体信息共享难、金融产品创新难“三难”未得到有效破解,企业“漂绿”现象频发,银行风险控制成效不强,不利于产业绿色转型及经济循环发展。区块链作为可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运用的底层技术,兼具去中心化、数据溯源、智能合约、点对点传输、安全性高等优势,在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开始崭露头角。20204月,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首次发布银行业区块链白皮书《区块链金融应用发展白皮书》,梳理区块链运用于金融业的典型案例,为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2]2021年,近40家银行落地区块链金融项目,商业银行成为区块链实践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3],为低碳可持续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是国内学者对该方向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以业内发展典型兴业银行与工行为例,在系统梳理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概况基础上,分析区块链优化绿色产业链金融的优势,比较剖析兴业银行与工商银行两种发展模式,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开展新型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理论参考以及政策意见。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概况

(一)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伴随供应链金融发展应运而生的创新模式,供应链金融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企业没有将绿色管理理念链接到供应链体系的产品设计、采购、制造、物流、销售等环节中,发展模式简单粗犷,商业银行仅针对某一环保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属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范畴。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出现在3.0阶段,这个阶段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动探索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路径,更加注重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贸易全链条,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绝大多数停留在1.02.0阶段,开展简单的绿色信贷业务,少量银行搭建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到了3.0阶段。

在“万物互联”的供应链金融4.0阶段,区块链技术与银行业务的融合发展将绿色供应链金融推入数字化、智能化、透明化的高效率时代[4],有望实现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交易流、数据流、信息流等趋于数字透明化和高效化,构建起绿色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可能一蹴即至,但随着产融结合程度的提升、区块链技术的成熟、绿色形态的普及、高质量发展步伐的推进,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将会成为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必然趋势。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存在着供应链关系,且该供应链是正向且稳定的。处于下游的回收商将包括零售商、消费者、物流公司等的可回收利用或者再生产的产品交付给上游制造商或生产商,以满足制造商或者生产商的重新加工,以此形成绿色供应链循环[5]。绿色供应链金融以真实交易为基础,通过应收、预付、和存货类业务为可持续发展领域中议价能力不强、资金获取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保理、动产质押、风险控制、资金管理等的综合类金融服务,目前可在三类模式上进行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1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模式最适合在商业银行内广泛开展。这一模式下,银行既可以运用供应链金融业务为绿色设备生产商及供应商提供维持经营与采购的资金支持,又可以发展绿色标识产品贸易融资[6],支持分销商或企业采办绿色标识产品。其余两种模式在国内绿色管理理念并未深入发展情况下,实施较为困难。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模式要求核心企业自主设定供销商的绿色准入标准和等级认证,对核心企业要求极高。该模式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审核不仅要参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贸易数据,而且加入了第三方环境绩效调查,评价体系更为全面,但评审流程也因此变的更加复杂。在“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模式中,银行更注重企业经济行为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加强了对大型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金融支持,使用金融工具倒逼供应链绿色发展。不过银行现有运行中缺失对中小型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机制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

三、兴业银行与工行模式比较

兴业银行与工商银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较早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日益成熟的两家金融机构。通过梳理二者运营模式的异同和优劣,分析以银行绿色供应链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核心企业信用分散至上下游企业,解决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利于总结我国商业银行区块链赋能下的绿色供应链金融特点和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建议。

(一)兴业银行模式

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面向绿色制造类企业,为一二级上游原料供应商提供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模式的应用,图2为具体运作流程。这一模式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通互联网与银行生产网各自独立运作的机制、实现银行和企业间贸易融资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了对关键业务数据的防伪存证,避免了人工介入过多造成的错漏问题、虚假票据问题,有效降低企业漂绿风险,为提升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效率提供了支持。归纳来看,兴业银行模式具有三项优势:   

图2 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2 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一是产品丰富优势。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起步早、产品好、业务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服务体系优良。目前在节能、环保、水资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同时实现对56个绿色国标行业的业务全覆盖,能为客户提供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系列化、个性化融资方案[7]

二是个性定制优势。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实行“一户一方案”的差异化定制服务。例如,对于污水治理行业产业链压缩账期需求,在提供短期流贷基础上,通过跨境直贷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组合方式,确保上游企业的及时货款;针对锂离子电池制造供应链中票据流转频繁,管理复杂的特点,提供“兴享票据池”业务,避免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一刀切,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是风险控制优势。兴业银行使用《赤道原则》倡导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工具,将环保情况长期作为审批贷款的必要条件,保障授信工作的有正常运行以及绿色信贷效用的发挥,对拟投向绿色供应链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市场优势等要素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ESG绩效、环保交易数据等综合评价体系,帮助企业管理和防范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

四是是专业支持优势。兴业银行拥有发展完善的绿色金融支持系统,该系统可对供应链上融资企业进行沙盘跟踪、业务数据挖掘、企业需求深度分析,还可同时实现客户业务管理、风险测控以及运营管理三大功能。通过长期专业培训和业务实践,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人才团队保持稳定,专业素质持续提升,有力地保证了业务不断的创新。

(二)工商银行模式

工商银行主要为绿色产业链上下游资金紧张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授信审核中引入了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更加偏向于“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该模式中,工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信用拆分,并将核心企业与各层级供销商的采购资金流、商品交换流、贸易信息流汇集到一起,将资金流入实力不强的供应链末端企业,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和供应链融资结构性矛盾。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图3 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3 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一是资源丰富优势。工商银行在借贷市场上长期开展业务,与大批大型、超大型优质企业积累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第三方机构等的信用信息十分了解,供应链核心企业资源及其丰富。并且工商行的科技研发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实力雄厚,资产规模、利润规模、资本实力遥遥领先与国内商业银行。

二是融资快捷优势。核心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实际需求,在授信额度内,以融资产品组合办理的方式,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一次申请、一次审批”服务,在线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自主授信,授信企业可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及网上银行进行融资申请。该模式支持一次性提款,资金最快可一小时到账,贷款金额最高可达订单金额100%,信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是科技应用优势。工商银行以科技自立自强和数字化重构双轮驱动,打造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领先的金融科技平台。且积极探索移动端新技术,已经在移动端AIARVR、新手机银行5.0、工银e企付等多款智能化产品,构建了以API和金融云双轮驱动的开放融合的跨界生态,金融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感受显著提升[8]

四是服务入微优势。工商行建立自有产业链服务团队,聚焦重点领域,全力服务中小企业资金流转。该服务团队可与供应链核心企业主管部门对接,快速获取上下游中小供销商名单,通过与行内各部门协调化运作,完成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分析,为急需获取资金的企业提供绿色审批通道,提升企业金融产品使用感受的同时,加快了融资效率。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兴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各具优势。兴业银行拥有自己的绿色金融建设团队,且绿色金融发展时间久,其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多样性。工商银行以其丰富的供应链数据资源,为大规模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又有所不同。表1对二者运营模式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比较。

1 兴业银行与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对比

表1 兴业银行与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对比

数据来源:2021年兴业银行年报、2021年工商银行年报、网络公开数据

1.从区块链应用角度看,兴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在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都有在区块链技术上布局。兴业银行区块链技术基本应用于合同防伪和一些基础服务验证,利用其可追溯性,快速、有效地查阅以往交易记录,确认交易的真实性,但没有大规模应用,只在部分业务中试运行。工商银行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整个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建立了核心企业、供应商、第三方信用公司的区块链联盟,适配于目前工商银行所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其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程度明显优于兴业银行。

2.从平台运作角度看,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解决跨行结算问题,扭转传统供应链金融产品业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金融服务结合方式,将管理和科技等作为产品,服务于各大合作银行。工商银行近年来凭借其金融科技领先优势,打造e电商平台、企业供应链的平台、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等[9]。总体而言,两家银行的平台独立化运作良好,但是各平台间信息共享不畅,在将来绿色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建设中,要注重平台间的有效互联。

3.从金融服务角度看,兴业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的绿色发展银行,在长时间实践中,开发出针对不同客户需求、覆盖范围广泛、种类齐全的金融产品,其产品设计兼具特色化与个性化。虽然工商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时间短于兴业银行,产品也没有兴业银行丰富,但是其融资授信可以触及供应链全链条,放贷速度更快,放贷额度更高,放贷效率更优。

4.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兴业银依托成熟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其坏账率为0.5%以下,小于1%,不良率极低,表明其风险控制能力极强,违约风险超低。工商银行对于绿色融资的不良贷款率基本控制在0.5%左右,但其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时间远远短于兴业银行,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四、区块链+的应用障碍及优化建议

(一)区块链赋能绿色供应链金融障碍

1.组织协作能力不强。兴业银行区块链技术目前只在部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有试运行,虽然工行应用更加广泛,但是在联盟链建设上也处于空白,两家银行区块链技术整体上在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中的创新还在的层面。由于我国区块链技术在绿色供应链金融上的应用处在初期[10],因此跨机构、跨领域、跨行业的这种由线的组织协作模式还未突显出来,绿色行业区块链联盟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2.共享与隐私不协调。区块链运行的基础逻辑是链上节点共享数据,但是参与各方数据共享就容易引发数据泄露风险。绿色供应链金融要求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11],然而,许多企业以披露信息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极度不配合银行工作,造成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困难。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信息共享和隐私保护方面没有做出很好的平衡,阻碍其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开展。

3.区块链性能有局限。兴业银行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参与进区块链的多数为上下游一级供销商,节点不多,其去中心化效果并不显著。工商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了绿色供应链上所有中小企业,因此融资中就易出现瞬时交易量极剧攀升的情况,区块链技术每秒处理37个的交易能力不能对这一现象做出很好的反应[12]。另外,区块链的不可更改特性不等同于信息可信,不可更改只代表上链后这个信息是可信的,但是这个信息上链之前是否真实,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对此进行验证。

4.存在潜在风险威胁。绿色供应链金融上链数据的所有权归属尚未明晰,且其各对区块链技术研发和运作都只在行内自我控制下实施,没有可参考的区块链技术使用的规范性条例。而且,碳交易市场的兴起又暴露出绿色技术标准界定困难的新问题。国内现在还没有相应的绿色技术界定标准或目录,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机构最多只能参照已经推出的绿色产业界定标准等对绿色技术进行大概的认证和量化评估,不能精确排除企业漂绿行为。

(二)区块链赋能绿色供应链金融优化建议

1.打造行业联盟,加强组织协作能力。政府应当引导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环保部门、第三方机构等,积极融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中,协同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绿色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发展,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加大对中小绿色发展企业信贷优惠政策,以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为载体更大限度地惠及上下游中小企业,助力企业获得高效的、低成本的融资。

2.规范数据使用机制,协调共享与隐私矛盾。区块链共享机制与链上绿色融资企业隐私保护二者的平衡之处关键在于范围的界定,商业银行可以为供应链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分级划定出不同的数据权限。制定规范性数据管理条例,全方位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管控风险等。此外,商业银行可将风险分散至贷款企业,允许企业以自愿承担一定的隐私泄露风险为条件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更宽松的贷款政策、更便捷的贷款方式等,从而实现银企共赢。

3.融合发展金融科技,打破区块链性能局限。区块链技术不是万能的,在未来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区块链可以与生物识别、云计算、AI、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融合,解决在单一使用区块链技术时所可能面临的困境。区块链和其他金融科技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更安全地开放数据,还能显著提高网络上的互惠互信,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实现绿色供应链上更加安全的经济交易与价值交换。

4.构建法律监管体系,防范潜在风险威胁。政府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开发、中层商业模式应用和上层经济行为管控方面,展开相关区块链法律研究,快速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区块链法律监管体系,加强区块链系统中各个层级各个主体的信息披露,保障和保护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区块链技术的顺利运行。另外,法律条文的实用性只体现在一个固定的阶段中,法律条款应伴随区块链技术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李德尚玉,胡天姣.碳金融市场仍在起步阶段需强化低碳投融资激励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7-19(003).

[2]刘世豪.区块链技术的社会风险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3]吴肃然,谭晟宇,蔡华谦.加密货币热潮中的故事与观念[J].社会学评论,2021,9(1):76-102.

[4]袁文婧.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85+95.

[5]杨晓叶.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基于Logit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12):46-53.

[6]钱立华,鲁政委,方琦.绿色供应链金融三大发展模式[J].中国银行业,2019(8):78-79.

[7]杨华辉.绿色信托体系构建探索——以兴业信托的绿色信托实践为例[J].福建金融,2017(1):7-11.

[8]吕仲涛.疫情冲击下银行创新与转型实践[J].银行家,2020(9):14.

[9]李政.基于工银e流程探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中国商论,2021(17):87-89.

[10]袁进明.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21(24):49-50.

[11]徐荣贞,王森,何婷婷.绿色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1):76-86.

[12]李启明,胡浩青.区块链技术的能力局限与应对措施[J].清华金融评论,2017(12):101-10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