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丝路经济带与东北亚合作

2017-05-04 22:4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张龙强 山东大学(威海)

摘要:丝路经济带自提出以来,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的关系被忽视,然而面对中亚凹陷式发展滞后,中日韩三国应该达成和解,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努力下,承担起贯通丝路、推动亚欧大陆一体化进程的历史使命,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与文化互信上积极合作,合力推动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的互利共赢。中国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枢纽核心作用,分享中亚能源管路,促成三国达成合作。

关键词:丝路经济带 东北亚 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承古开新、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再度兴盛,需要域内各国增进互信、加强合作,更离不开东北亚等邻近区域的积极参与。

一、东北亚在丝路经济带中的定位

古丝路的传统核心区域如今发展滞后,纵观周边区域,只有东北亚才能在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中,以互信合作为基础,主导东西互联互通建设,而这一定位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一)东北亚作用被忽视及原因

发挥东北亚地缘上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丝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将为丝路经济带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然而学界普遍目光西投,将注意力转向西部,认为丝路经济带是一个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向西开放战略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战略。相反,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的关系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

一方面,由于对历史的片面认知,错误地认为日本、韩国并没有参与到古丝绸之路的共建共荣中,没有看到今日东北亚地区与中亚国家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机械地将丝路经济带与向西开放战略等同于西部大开发,简单地将日本、韩国及中国东北部地区排除在丝路经济带之外,并划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中,割裂了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日益密切的经贸联系。其实,东北亚地区与丝路经济带的联系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依据,还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在历史上,东北亚各国由海上和陆路通道同中国大陆相连,进而联通丝绸之路,进行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在现实中,丝路经济带呈现出的凹陷式发展滞后,向东西两个方向都发出了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邀约。欧洲经济圈深陷欧债危机,经济复苏缓慢,再加上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难民涌入以及恐怖袭击等雪上加霜,欧盟恐无暇东顾;至于东盟,因其经济总量过小,仅相当于中日韩三国的五分之一不到(2.8万亿美元/2014年),故无法承担起推动欧亚经济一体化的重任。因此,贯通丝路经济带,促进丝路经济带互联互通,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就理应由东北亚地区把握。

(二)东北亚在丝路经济带中的定位、内涵及意义

东北亚不是丝路经济带的辐射区域,而是主导区域。古丝路核心区域如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无法依靠自身团结合作,实现区域发展。打通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最终实现整个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必须要寻找外部主导力量。而此时的欧盟无法全身心接受该地区的邀约,推动丝路经济带顺利进行的重任只能由东北亚经济体承担。

从内涵来看,东北亚承担起推动贯通丝路经济带的领导责任,就是要推动相关国家一起统筹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弘扬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象征,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纽带,带动沿线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发挥支点作用,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提供互惠互利的合作,促进跨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障货币自由兑换、增进政治互信、实现国相交,民相亲,情相通,最终建立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状合作区域。

从意义来看,东北亚承担起推动贯通丝路经济带的领导责任,有利于东北亚域内国家和地区增进互信,实现和解,促进东北亚地区合作,实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增强东北亚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更有利于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美好设想最终实现。

二、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的合作路径

从自然资源的蕴藏量、产业基础、扶持政策等条件观察,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这一凹陷式发展滞后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十分广阔。而这其中便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就是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合作共赢的基础。韩国学者指出,分析新丝绸之路应该将重点放在它的经济效益层面。新丝绸之路的周边将会产生很多新的投资需求,一旦市场扩大,就会产生利益空间,那么我们就需要参与其中。

(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丝路基金和“亚投行”远未满足丝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需要,资金缺口巨大。201411月,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201412月,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20156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在北京签署,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然而,当前亚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人口占全球的六成,作为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急需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和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维持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这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每年平均8000亿美元。

日韩的参与对丝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助力,是建筑、通信、金融等合作领域的动力和活力。根据中国的建设经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长久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往往起到“一路兴邦”的理想效果。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建筑行业、通讯行业、金融行业等进入所在国,在更宽广的领域达成合作,从而为道路联通、货币流通、贸易畅通创造条件。

(二)能源合作

丝路经济带地区有有丰富的的能源,特别是油气和矿产。与中国相接的俄罗斯高加索南部地区和中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蕴藏量巨大,但却因为基础设施落后而无法开采;东北亚地区,韩国和日本都资源匮乏。2014年,日本进口LNG(液化天然气)连续五年增长,达到创纪录的8851万公吨,比去年上涨了1.2%;代替核材料发电的热媒,进口量也比去年上涨0.1%,达到1.0894亿公吨。并且由于地理和地缘政治的原因,其所需能源都需要海上运输。除了从俄罗斯远东的运输管道获得能源外,其余都要通过远洋运输,从波斯湾横渡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距离长、费用高且难以达成长期供货合同,能源价格和供给数量难以保持长期稳定,影响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背靠欧亚大陆,相比日韩单一的能源通道,中国能源路径选择更加从容,不仅与俄罗斯达成战略协议,通过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更积极同中亚地区进行能源合作,实现能源渠道多样化。以土库曼斯坦、哈色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连接起来的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不断输送着能源,为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节能减排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应该以中日韩能源合作为契机,以能源路径换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打通丝路经济带与日韩的合作障壁。中国作为东北亚区域的枢纽核心,就必须要为东北亚的合作、一体化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向日本、韩国发出邀约,共享中亚油气资源,将油气管道修建到黄海、东海的岸边,以换取日韩同意加入东北亚能源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允许日韩分享中亚油气资源,特别是通过中国大陆,或者在将来通过海底管道,总之,油气运输管道经过大陆,那就意味着掌握了日韩的命脉,对关键时刻巩固东北亚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产业互补

新的产业升级换代马上来临,日韩及中国东部地区都面临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站在东北亚俯瞰整条丝路经济带,本次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过剩产能的输出,而是产业合作上的创新。首先,在经济结构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的经济体具有较高的互补性。自东向西,既有日韩、中国东部这样完成工业化,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又有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这样的工业化起步较晚,第一产业占比超过20%的农业国;在自然资源上,既有像东北亚地区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又有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较为丰裕的国家。这种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上的互补性,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区域性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国际产能合作或者产业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产能合作就蕴藏在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二者互为里表,也是实现东北亚与发展中地区产业合作的重要途径。首先,东北亚地区工业化较早,在众多领域都拥有先进富余的产能,比如中国的富余产能就有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而日韩的富余产能多为汽车、家电等装配制造业。东北亚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或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铁路、公路、核电、电力等领域有竞争优势,这些先进产能能够提升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化水平。中日韩的企业可以前往当地,就地取材,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建设入手,一方面释放了富余产能,同时又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一味强调转移过剩产能,不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且容易在沿线国家产生负面印象甚至抵制行为。因此,国际产业产能合作可以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先从有较好基础、受所在国欢迎的项目平台入手,进行可持续、互利共赢的合作。

(四)文化互信

“无数铃声遥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珍贵产品和科学文化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而沿这条丝路所传播和衍生的文化则被称之为“丝路文化”。“丝路文化”资源丰富,体现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更对经济带建设和东北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丝路文化在历史上曾惠及朝鲜半岛和日本,韩国和日本对丝路也有深入研究。弘扬“丝路文化”,铭记“丝路精神”,就是要用开放、包容的胸怀,将产业互补、地缘毗邻等现实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基础,共同构建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丝路经济带。在“丝路精神”的启迪下,将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结合起来,将“丝路精神”古为今用,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东北亚的和解和安全,实现中日韩政治互信、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丝路经济带与东北亚合作未来展望

东北亚承担贯通丝路经济带、推动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的历史使命,中日韩三国首先要增进互信,达成合作,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合力推动东北亚与丝路经济带的合作共赢,进行基础设施、能源、产业转移与文化交流上的合作,并在合作中深化互信。然而现实中,日本迟迟未加入“亚投行”,再加上历史问题、岛屿争端,屡次扰乱中日韩和解进程。面对和解困局,中国要发挥“枢纽核心”作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拓宽互利共赢领域,分享中亚能源渠道与管路,释放合作诚意,吸引日韩早日加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进程中来,早日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73.

[2][]韩禹德. 一带一路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J].Chindia Plus, 2015(1):28-29.

[3]人民网:亚投行路线图猜想[EB/OL]. 2015-11-24.

[4]中国材料网:日本2014LNG进口量上升1.2 [EB/OL]2015-11-24.

[5]庞昌伟. 能源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突破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2):11-18.

[6]李稻葵,程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基础与投资策略[J].改革,2015(8):29-38.

[7]韩雨笑.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J].艺术科技, 2015(7):47-49.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