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关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商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2021-02-23 18:1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湘西州为例

夏小莉 吉首市委党校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文章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规模,开发利用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如何在保护基础上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融入旅游商品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湘西州

湘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如何将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市场相对接,转化为旅游商品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设置旅游商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产品销售市场,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资源现状

1.资源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传统表演艺术、礼仪与节庆、民俗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蕴藏量大,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的16大门类在湘西自治州8个县()都有分布。据统计,全州8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056种之多。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74项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湘西自治州就有22个项目名列其中,占全省总数的近30%。20105月,湘西州申报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文化部批准,这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设立的第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也是湖南省首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到目前为止,全州有国家级保护名录26个、省级保护名录62个、州级保护名录257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4所。被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传承人70人、州级传承人227人、县市级传承人641人。湘西缤纷多彩的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独特的位置。

2.资源特点。一是原生性。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苗族《苗歌》、《苗鼓》是最具有影响的原生态歌舞。除此以外,苗族服饰的图案花色也呈明显的原生性。苗族妇女的银饰,质地优良,精湛华丽,其花色品种多样,大小饰件齐全。湘西酉水流域土家地区是土家织锦手工技艺的原生地和最后一块热土,是全国土家族中至今仍保留有民间自发织造风尚的唯一区域,是中国民间织锦的典型代表。二是独特性。湘西土家族苗族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独特,十分珍贵。例如湘西苗族的“古老话”,是我国苗族东部方言地区最具独特的口碑文献,它填补了中国史前史的空白,是人类繁衍的祖话记录。土家族茅古斯舞更是扩写了土家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它保留的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为人们研究中华上古时期的宗教源头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三是唯一性。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都是在当地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里生成和发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如土家族语言,已经成为深度濒危语言,如今只有在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几个偏僻的乡镇村寨的土家族村民中还有所保留。其他如土家族“梯玛”、“毛古斯舞”、“打溜子”、苗族“盘瓠祭”等都仅存于湘西自治州境内。[1]

(二)保护及利用现状

1.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制定保护政策。2005年先后成立了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成立了由53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的地方性保护法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二是全面开展普查,实行科学管理。2005年,湘西启动了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利用5年的时间,到2010年底普查工作就基本全面完成。同时初步建立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三是建立培训制度,落实协作体系。与吉首大学联合举办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并形成制度。此外,还与中央民族大学、吉首大学深入合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作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他们在充分调研和探讨的基础上,利用大学专业人才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协作团队。

 2.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现代文明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后,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大批到沿海地区进城务工,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了,面对一些现代文化的包围和冲击,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盲目的自卑感,认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好看,不好听,更不愿学,使其本民族的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传承群体萎缩。二是民族语言濒危。目前,汉语已经成为苗族土家族人民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语种,尤其是在城市里,汉化语言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普遍,加之各中小学也是推广普通话教学,土家族苗族这些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和使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在举行土家族梯玛祭祀仪式、毛古斯舞对白、梯玛神歌、哭嫁歌等都是用土家语说唱,由于汉语的强势介入,土家族语言日渐濒危。三是面临传承危机。通过对部分传承人的实地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传承人年岁已高,60岁以上的占了90%,生活条件有限,有的已经是疾病缠身,无法演唱或展示。

3.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效。湘西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初步打造了民俗风情游。比如近年来,湘西州德夯苗族风俗风景区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 “百狮会”、“苗族鼓王选拔赛”、“德夯·中国鼓文化节”,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让游客耳目一新,感受极佳,赢得了世人认同,从而带动了德夯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事业步入佳境,品牌越做越响,德夯苗族风俗风景区积极向打造国家5A景区迈进。二是打响了文化旅游演出的品牌。20107月,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土家族打溜子、毛古斯、织锦和苗族银饰舞等在上海世博园庆典广场上演,充分展示了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的浓郁风情。三是逐步开发了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比如位于吉首市内的乾州古城是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转化为旅游商品的集中展示和销售区。乾州古城通过大力开展湘西民族民间旅游商品及工艺品展评大奖赛等活动,进行招商引资,系统开发旅游商业配套项目。来自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传统手工艺者汇集乾州“百工坊创业园”,向游客们展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前店后坊,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旅游商品种类和旅游的文化含量,弘扬传承了民间工艺,一举多得,很好的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4.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虽然,湘西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是利用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不成熟。纵观湘西旅游,游客来此最主要的旅游形式还是走走玩玩拍拍照,买点文化产品和当地特产之类的浅层次的民族文化体验,深度文化体验项目开发较少,品牌层次较低,其中包括“满城文物,满城风光”的旅游龙头凤凰古城在内。由于缺少旅游者能够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和互动,使得旅游者以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拍照为主,对非物质文化的体验不强烈,不深刻。二是原生态文化的艺术化程度不高。对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工作侧重于歌、舞,对民间信仰、礼仪、婚俗、生产等民俗开发较少,原生态文化的艺术化程度不高。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比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由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为主要内容的盘瓠文化,特点突出,内涵丰富,令人着迷,让人向往。泸溪县作为中国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虽然兴建了盘瓠文化中心,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还不被外地游客所知。

二、推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具有开发价值。一是有利于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核心吸引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越来越成为新的消费形式,文化景观和异质文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人们乐意为此买单体验。湘西苗族土家族异质文化和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好契合了这种追求趋势,可以利用起来成为旅游核心吸引物。二是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为最佳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同时,也可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支持旅游业的产品创新,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三是有利于强化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体验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在于求新求异求奇,能够获得异于他处的良好旅游体验体验,增强地域文化特色。

2.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积极作用。一是旅游业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动力。通过发展旅游,社会民众尤其是乡村居民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就会自觉自愿增加对它们的理解和认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唤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二是旅游业发展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的示范效应,会吸引着更多的百姓参与其中,尤其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显示出积极效应,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促进湘西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三是旅游业发展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做后盾。如果仅仅是依赖于国家或者湘西州政府的财政拨款投入,数量有限,难以有效的起到保护作用。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资金方面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1.明确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标准界线。为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严格规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标准界线。一是分类指导。对旅游开发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行为,采取分类指导。对于可开发利用的,要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规律的前提下,恰当开发利用。对于那些需要全方位保护的、具有珍贵文化价值的,应该绝对保护,将其与旅游场所和游客活动区域严格区分开。二是科学有序。要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与旅游部门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为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科学有序地进行。比如很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类项目辰河高腔、阳戏、苗戏、汉戏、酉戏、傩愿戏、木偶戏等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既充满了地域文化特色,又对它们的传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建立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监管机制。一是严格执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家已出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湘西州也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以上条例和办法我们应当严格执行,关键在于落实。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人,对违反规定造成破坏的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二是规范管理。湘西州应制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完善旅游开发与市场准入机制,为了有效防止在旅游开发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滥开乱编,以及盲目、急功近利、低档次的开发行为的发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景区文化管理秩序,从政策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打造非物质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把湘西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要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一要搭建民俗文化展示平台。要依托湘西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为平台,向世人展示神秘的湘西文化,使旅游点成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的窗口。着力打造好“魅力湘西”、“神秘湘西”旅游文化晚会,建立文化与旅游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文化单位与旅游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客源互动,可以将一些民间音乐、民间美术、舞蹈、戏曲、杂技等民俗文化向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比如湘西州的“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辰河高腔”等舞蹈和戏曲都独具特色和魅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湘西州旅游业的吸引力二要恢复原生态民俗活动。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庙会民俗、生产劳作民俗、商贸民俗、庆典祭祀民俗都具有自发性、群体性特征。恢复民俗生态活动,使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自然传承,而节庆活动是民俗场景地活动的文化空间,因此要充分发挥重要传统节庆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四月八、六月六、赶秋、土家族舍巴日等节日的作用,让游客自发或组织参加有关盛大节庆活动,让游客从观光式旅游转化为文化体验式旅游,丰富旅游项目,增添湘西州旅游得文化内涵。[2]三要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走精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路子,推进民族文化资源、民间特色工艺、名优土特产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化。如湘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有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踏虎凿花、湘西苗族服饰、傩面具、水冲石砚等,可将这些技艺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融入湘西州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达到“此物只有此地有”的境界,这样才能拉长旅游链条、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

4.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努力形成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舆论环境,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媒体的宣传,营造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共识,对那些破坏歪曲滥用的行为坚决抵制,倡导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是加强旅游宣传造势。旅游行业从业者要加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培训。结合工作实际,搞好专题培训,培养出一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兼职人员队伍。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媒介,应力求使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和基本保护方式和思路,并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旅游过程中,借助图文声像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引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这不仅可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提高旅游活动的吸引力,还能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这样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利于它的旅游经济价值。三是大力扶持项目传承人。湘西州应大力扶持民族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老艺人招收新的继承人,对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的年轻人给予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湘西州文化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发展规划.

[2]湘西州文化局.《关于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