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渝东南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05-21 16:5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得发  邵长芬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XJKT-2020-10);重庆旅游职业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马上走旅游公众号”(2019DC02);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基地建设项目阶段成果。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地域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渝东南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掌握该区域旅游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对于促进渝东南区域旅游合作和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促进渝东南区域旅游整体效益的发挥,需要从旅游产品、产业结构、合作平台、支撑体系4个方面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空间秩序,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渝东南;空间差异;区域协同;旅游发展

关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确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战略思想,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由此可见,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和今后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1]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发展,旅游产业可能成为带动贫困地区和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目前仍然以行政单元为主的旅游发展思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全域旅游和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打破行政单元地域边界的限制,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单从某一行政单元来讲其旅游业发展的势头相对较强,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使得旅游整体竞争力不足。因此,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联合开发区域旅游产业,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空间秩序。

一、研究区概况

渝东南是指由重庆东南地区的6个区县所组成的区域,包括武隆区、黔江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两区四县,全部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国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截止2018年常住人口273.37万人。该区域地处武陵山区,东经107°13′109°19′,北纬28°9′30°33′,是土家族苗族聚居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又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态脆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造就了渝东南地区的特殊性。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单体有1484个,囊括了旅游资源的6大类型,基本类型多达52个,覆盖了74个基本类型的70.27%[2]。截止2018年,渝东南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有116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29处,5A4A级旅游景区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66%;拥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4家;国内旅行社20家,出境旅行社1家。根据根据渝东南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8年),自2015年以来,渝东南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从2015年的5825.8万人次和280.4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349.2万人次和547.42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24.9126.43。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旅游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受环境、区位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约束和影响,目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市较低水平,总量小、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性支撑能力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等问题成为制约渝东南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障碍[3]

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渝东南属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因此,面对“保护与发展”的两难抉择,要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发展旅游业以提供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旅游服务产品和无污染的工业品成为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主要发展路径选择。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就渝东南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探索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推动渝东南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旅游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使用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个影响因子作为聚类变量(表1),使用SPSS系统聚类分析中的最小离差平方和与欧式距离对渝东南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样本相似性度量采用欧几里得距离,表达式为:

渝东南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梯度层次,分别为一级发展区(武隆)、二级发展区(黔江、彭水)、三级发展区(酉阳、石柱、秀山)。武隆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综合竞争力均处于区域平均水平之上,且旅游收入规模和旅游综合竞争力位于区域领先地位,在整个渝东南区域中起到核心带动作用,因此被划入一级发展区,可以命名为优势旅游发展区。彭水虽然旅游资源规模不足,但旅游综合竞争力和旅游收入规模都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而黔江三者都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旅游综合竞争力与彭水相当,但是黔江和彭水两者旅游综合竞争力都与武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黔江和彭水被划入二级发展区,可将其命名为一般旅游发展区。而处在第三层级的石柱、酉阳、彭水除了石柱和酉阳在旅游资源规模方面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之外,三者其他指标全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被划入三级发展区,将其命名为劣势旅游发展区,如图1所示。

图1  渝东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

1  渝东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

三、旅游规模首位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渝东南旅游经济规模的分布规律以及首位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关系,根据首位度的初始定义,引入首位度指标研究渝东南旅游经济规模的分布规律,旅游经济的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旅游城市体系中旅游发展要素在旅游经济规模最高地区的集中程度。一般认为首位度指数应该包括2 城市指数、4 城市指数和11 城市指数[4]。表达式为:

S2=P1/P2                                                            (5)

S4=P1/(P2+P3+P4)                                                    (6)

S11=2P1/(P2+P3+…+P11)                                              (7)

式中,S2S4S11 为旅游经济首位指数;P1P2… P11 为各区县按旅游经济规模从大到小的排序。按照位序-规模律的原理,在旅游经济分布比较理想的状况下,2城市指数首位度数值为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S大于2(或1)时,说明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分布越集中,高位旅游地区发育比较突出,低位旅游地区发育不够;S小于2(或1)时,说明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分布越分散,中间位序的旅游地区较多,高位旅游地区的发育程度较低。

结合表1中各区县的旅游综合收入排序分别使用2 城市指数和4 城市指数对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首位度进行分析,经计算可得各区县旅游经济规模首位度指数(表2)。

2  渝东南各区县旅游经济规模首位度指数

首位度指数

武隆

彭水

黔江

酉阳

石柱

秀山

S2

1.34

1.04

1.62

1.03

1.36

S4

0.53

0.47

0.60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按照2城市指数计算的首位度指数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石柱都小于2,按照4城市指数计算的首位度指数武隆、彭水、黔江也都小于1,说明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空间分布比较分散,6个区县旅游经济规模发育程度普遍较低,中低位序的旅游地区较多,高位旅游地区的发育程度较低,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尚未形成。但是单从旅游综合收入来看,武隆和黔江旅游经济规模的首位度略高于其他地区,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具有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的可能。

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区域的各子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相互分工与合作、协同与共生,从而形成各个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健康发展的联动过程[5]。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发挥不同地区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地区间的合作与创新,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和协同理论的相关原理,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互不关联和孤立发展的状态走向彼此联系和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的物质或能量交换使其自发地走向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由于渝东南区域旅游结构性发展严重失衡,以及以行政单元各自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定位导致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缺失,为了促进渝东南区域旅游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必要的旅游协同发展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错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决定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和地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地位。渝东南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倾斜,旅游开发力度持续增强,各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处于白炽化阶段,但不免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产生,渝东南有自然度假区38个,休闲度假区16个,农业观光园14个,少数民族古镇多达42个,乡村农家乐、采摘园更是数不胜数,而这些旅游产品大多数极为雷同,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开发不但造成旅游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以地区优势互补为基础,独特的、差异化的、互补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是实现区域合作的前提条件,依靠差异化的资源和服务不同地区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开发,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建设。因此,在实施旅游产品差别化开发战略的同时,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互进的原则整合渝东南区域旅游资源,整体设计、整体开发、整体营销,突出渝东南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特色,不断增强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配置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是通过不同地区间旅游要素的相互流动和相互作用,逐渐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形态,反映了不同旅游要素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由于缺少区域旅游产业的整合机制与措施,加上渝东南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地区间旅游产业合作基础薄弱,导致各个地区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分工与协作失调。因此,根据渝东南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空间分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差别化发展战略,从区域整体角度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进行优化与重组,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有效配置,重点开发区域特色旅游节点,打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通道,建立区域综合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区域和地区旅游线路,构建规模等级结构合理和旅游产品丰富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各地区在区域旅游产业中的分工与协作。在渝东南旅游产业发展中,重点培育黔江旅游经济增长极,打造武隆、酉阳两大旅游经济增长中心,沿渝怀铁路和乌江流域构建渝东南旅游经济带,形成“一心、两点、六区、一带”的旅游空间结构。

(三)深化建设共享合作平台

区域旅游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其提供重要保障,由于渝东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现存的旅游发展服务机构很难满足其发展需求。依托“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和“渝东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2大旅游服务平台,立足于渝东南旅游资源特色和发展实际,从区域一体化发展角度深化建设包括各级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区域内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服务机构。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与分工,制订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单元界限的束缚和障碍,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在政策、文化、资源、信息、技术、资金、设施等方面采取全方位合作,建立有利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在空间形态上聚集,为旅游要素流动和旅游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强化发展产业支撑体系

旅游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决定着地区旅游发展实力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人力资源和旅游信息系统四大部分构成,其中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迅、环卫设施等内容;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餐饮、住宿、接待、购物、娱乐的相关设施设备;旅游人力资源包括管理、服务、策划等旅游相关人才;旅游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管理与传输、信息加工与处理、信息查询与应用等方面。渝东南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人力资源不充分,旅游信息化建设缓慢等多种问题并存,旅游要素配置供需矛盾突出导致渝东南旅游市场发展滞后。面对旅游要素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的困境,需要从区域整体层面对旅游要素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建设等多种途径,加强渝东南地区基础性和服务性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促使旅游要素配置与地区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相匹配,形成区域大旅游与地区全域旅游相衔接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五、结论与讨论

以渝东南两区四县为研究对象,特殊的地理环境与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并存使渝东南成为依靠旅游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的典型区域,研究结果表明:

(一)渝东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但是这些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地区间旅游资源品质和规模差异较大,受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制约,使得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开发难度大、开发进程缓慢、开发层次低等多种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渝东南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以及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二)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渝东南旅游发展能力划分为高、中、低3个发展层级,武隆旅游发展能力最强被划分为一级发展地区;黔江、彭水旅游发展能力较强被划分为二级发展地区,石柱、酉阳、秀山旅游发展能力较弱被划分为三级发展地区。

(三)旅游发展规模首位度分析表明,不论是2城市指数还是4城市指数都反映出渝东南旅游经济规模发育程度普遍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区域竞争力不足,但武隆和黔江的旅游发展规模首位度在6个区县中较高有可能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中心。

从渝东南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出,以区县级行政单元发展旅游方法很难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区域旅游应该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不同的行政单元之间优化配置区域旅游资源和产业结构,加强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旅游资源品质错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构建区域旅游共享合作平台,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和协同发展机制是形成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景后寅.区域协作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01-12(007).

[2]汤建容,何悦.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档案整理与研究[J].兰台世界,2013(26): 84-85.

[3]冯伟林,陶聪冲.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6):157-163.

[4]李会,王利,赵彪.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04):50-52.

[5]贾淑颖.京津冀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