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江苏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竞合机制研究

2022-04-07 13:4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基于科技金融视角

吴凤菊  周莎  倪梦娇  陶思奇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20SYC-181)“江苏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合作与竞争机制研究——基于科技金融视角”;校级课题“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投入与政府金融扶持的关系研究——基于科技金融生态视角”(JSXJ2004)。

摘要: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应“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金融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文章基于科技金融的视角,研究长三角科创经济一体化及金融一体化的现状,主要从科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最后对江苏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合作与竞争提出五条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金融 

一、引言

长三角地区是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区域经济板块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习总书记在201811月宣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后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8月,习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要求以一体化的思路和步骤冲破行政壁垒,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强调"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是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强劲动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以金融一体化为中枢,通过推进金融一体化来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1]

二、文献综述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在1993 年成立,首次提出“科技金融”一词,但一直没有形成严谨的定义。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在20世纪中期出现。印度储备银行提出,金融市场上存在各类成熟期相似的资产,金融一体化就是这些资产的风险及回报趋同的过程。可见,金融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参与者能够自由地的进入彼此分割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一些金融资产具有相似的成熟期和风险,它们的价格逐步趋同[2]

科技创新与金融的关系密不可分,王宏起等[3]认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之间、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之间均呈现出良好的耦合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瑞亚等[4]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金融市场中的中长期信贷对科技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Pradhan[5]基于欧元区国家数据分析,验证金融发展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有正向作用。区域金融一体化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Guiso[6]以欧盟为例,研究发现金融一体化使得金融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更容易进入国内外金融市场,加速金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王晓红[7]提出,应以金融的手段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建设来驱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成效。黄金木[8]强调,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不仅直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区域金融的整体水平。

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开放或一体化会加剧经济波动。 Levchenko[9]认为金融开放将会增大金融市场的波动,进而带来实体经济的波动。马勇等[10]则认为金融开放存在双重效应,一是金融开放存在促进经济增长效应,二是金融开放加剧经济波动的负面效应,且负面效应要强于正面效应。不可否认,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十分困难,杨振[11]提出,金融分立、行政分割、服务平台零散等因素制约了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陆岷峰等[12]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区位条件、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会间接影响着金融一体化程度。

近些年,长三角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通物流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同城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科创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提升。王炳楠[13]提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最具活力,金融服务体系最发达,但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跨区域合作不深,应推动长三角金融资源共享。鉴于此,国内学者对长三角地区如何实现金融一体化提出了众多对策。武英涛等[14]提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应突破地区间的行政边界壁垒,着重推进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建立跨区域性的金融机构。陆岷峰[15]强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关系是区域金融一体化关注的重点,应逐步放松对金融资源自由流动的约束,打破地方政府行政区划的障碍,最终才能实现多赢。

总之,国内外大多数文献认为金融一体化发展对科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长三角区域科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两者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区域科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驱动金融一体化,带动区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金融一体化可以为区域科创经济一体化提供强力助推。但行政区划的客观障碍使得长三角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竞合关系,不利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而现有分析长三角地方政府竞合关系的文献屈指可数。鉴于此,本文基于科技金融的视角,研究长三角科创经济一体化及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分析长三角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对江苏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合作与竞争提出建议。

三、长三角区域科技金融一体化的现状

目前尚没有统一精确的指标衡量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一般而言,如果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则区域内金融市场上资金价格应该趋同一致。但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放开,鉴于此,通常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票据市场利率反映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根据三省一市的《金融运行报告》,整理计算出长三角区域金融机构年平均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如表1所示。201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平均票据市场利率存在显著差异,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率最大差额达到0.76(浙江和安徽省之间),票据回购转贴现利率最大差额为0.52(江苏和上海之间),这反映出2010年区域内部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2019年长三角区域平均票据市场利率差异度明显降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率最大差异额仅有0.16(浙江和安徽省之间),票据回购转贴现利率最大差额为0.32(江苏和安徽省之间),这反映出相比于2010年,长三角地区2019年金融资金价格趋同度提升,表明在近十年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程度提高,但不同省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实现较高程度的一体化。

1  20102019年长三角区域金融机构年平均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    单位%

表1  2010与2019年长三角区域金融机构年平均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

数据来源: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

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

(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分析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内在需求。目前,长三角各区域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与共享。

1.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方面

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的产业科技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产业分工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区域要素的有序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更有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竞争优势整合。长三角通过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整合三省一市产业优势,联合建设长三角区域产业关系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产业群和科技创新企业,让全球创新要素更多聚集于长三角区域,形成全球的技术高地和产业集群。2018年,沪苏浙皖大型企业联合成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资金规模达1000亿元。

2.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方面

区域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共同体进程中,长三角对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20年长三角召开“聚焦一体化,推进区域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为促进科技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长三角联合举办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打造产业技术转化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无缝对接机制,实现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

3.在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方面

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科技金融就是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的产物。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据《2018年全球科技金融中心指数(GFHI)》显示,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已处于国际先列,其中上海、杭州和南京的科技金融水平最为发达。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金融合作,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是长三角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内在推动力。

(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之间的竞争现状分析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各省市政府在形式上进行了密切的创新合作,但不同城市间科技创新实践仍表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意味依然暗流涌动。

1.不同省市间科技创新产业同质竞争激烈

当前,长三角各省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产业梯度不明显,同质化竞争激烈。地方政府在选择重点培育的产业方向时,往往将其他省市的新兴产业直接移植过来,或者仅依托辖区内1-2个现有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缺乏长远宏观的产业战略规划。

根据赛迪智库研究,长三角区域内部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领域竞争激烈,江浙沪16个主要城市中,超过半数将通信、汽车、石化作为重点发展产业,14个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电子信息制造业。长三角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的状况阻碍了产业的合理布局,更是科技创新一体化行进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2.不同区域间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不足

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研究周期与大量的资金投入,长三角不同区域间仍面临着产学研合作不足的困境,如在跨区域的联合攻关、共同出资研发方面尚缺乏官方统一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事实上,地方科研经费、创新财政补贴的申请和使用仍受到行政区划的严格限制。

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程度不足,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转化成产业升级的手段,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不足,各地的创新研究与重心产业存在不对称的现象。这一现象源于长三角各省市政府的地方利益保护,限制本地的科技研究成果向外地转移,区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创新成果在不同区域产业间转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长三角各地科技金融发展与共享不平衡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技金融战略、政策、规划有着较大的差异,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核心,其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最为健全,科技金融产品最为完整;江苏省拥有全国最多的创业投资机构,有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基础,但江苏的创业投资基金在省内各地区和各产业的布局差距较大;浙江省聚焦小微企业融资,但其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安徽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最低,尚未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发展的浓厚氛围。

由此可见,长三角各地在科技金融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长三角区域科技金融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三省一市的科技金融发展差距和省内各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二是长三角各地域科技金融发展缺乏有效配合,三省一市间科技金融要素的流动性和共享性不足,还没有进入深度融合的阶段,未形成利益共同体。总体来说,长三角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还处在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

五、江苏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合作与竞争的建议

江苏应抓住作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创新型试点省份的契机,利用好江苏优势,提出江苏策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和制度方面的优势,在体制改革、创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一)高位推动,完善顶层设计

成立省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江苏参加科技创新共同体合作与竞争,以制度创新引导科技创新。利用江苏省优势的科技创新产业,跳出省份区划的限制,瞄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和产业创新中心,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构建相关政策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在政策资金引导下,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孵化科技企业。

(二)培养创新人才,打通产学研合作轨道

依托省内雄厚的高校、科研所、培训机构等科教资源,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投入,培养高层次研发、创新和应用人员。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通过政府津贴、项目资助等方式吸引外省市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设立技术研发基金、鼓励高校或科研院所向企业派驻科技人才等创新政策手段,打通产学研对接轨道,提升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三)培育江苏特色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未来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区的特色产业集群。既要各具特色,防止产业同构,避免同质化竞争,还要保证相互之间具有梯度合理的明确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比如,苏州和南通临近上海,可以大力推进金融保险、设计创意、信息咨询、法律事务等智力要素密集的服务业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也能给本地的制造业做研发设计外包及法律金融咨询。

(四)发挥苏南地区的引领作用,打造协同创新示范区

    苏南地区的部分城市或城区,在地理空间、交通条件和资源基础上拥有显著的优势,可以通过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集聚整合创新要素,推行创新资源共享的试验区,制定和实施创新政策,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宁镇扬、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促进南京都市圈、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以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加强都市圈内各地区在产业功能、市场空间、资源要素等方面对接融合,使其成为引领江苏创新转型的战略高地。通过提升省内经济圈的一体化程度,促进江苏全域协调发展,并充分发挥苏南的带头作用,引领整个江苏省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

(五)对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应加速推进江苏省现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平台的对接与整合工作,完善各种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功能设计,制订统一标准,解决各省市平台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省内及跨省区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活动,在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创业风险投资等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和科技创新融合,实现资金链和产业创新链良性循环互动,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长.金融协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N].上海证券报,2018.6.13(008).

[2]黄余送,孙兆斌.“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研究[J].江淮论坛,2009(02):15-20.

[3]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6):129-138.

[4]和瑞亚,张玉喜.中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动态综合估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8):60-64.

[5]Padhan R PArvin M BNatr M.Innova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urozone Cou-ntrie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16,23(16):1-4.

[6]Luigi Guiso,Tullio Jappe.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U[J].Economic Policy,2004,19(40):523-577.

[7]王晓红.如何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探讨[J].现代金融,2010(11):28-29.

[8]黄金木,长三角城商行一体化发展[J].中国金融,2019(03):37-38.

[9]Levchenko A ARanciere RThoenig MGrowth and Risk at the Industry LevelThe Real Effec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89(2):210-222.

[10]马勇,王芳.金融开放、经济波动与金融波动[J].世界经济,2018,41(02):20-44.

[11]杨振.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微观困境与政策出路[J].统计与决策,2017(07):167-169.

[12]陆岷峰,周军煜.区域金融一体化动因、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04):15-21.

[13]王炳楠.长三角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金融供给侧角度[J].现代管理科学,2019(10):92-94.

[14]武英涛,茆训诚,张云.长三角金融市场一体化中的行政边界壁垒测度———基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5):41-50.

[15]陆岷峰.区域金融一体化:金融科技的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20(01):56-6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