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榆中县百合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

2015-05-01 22:3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向清琼  王欣雅  马立娟  温广玉  代恒  西北民族大学

注:“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7

摘要:本文以现有国家特色农业产业化政策为背景,对榆中县百合产业进行研究。调查了近年来榆中县百合产业的发展经历及现状,考察了其发展变化及存在问题,试图从特色农业的公司化运营、及政府部门的有效扶持等方面对榆中县百合产业进行集约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榆中,百合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背景:

(一)背景

兰州百合己有130多年种植历史,兰州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合之乡”。 所以赵燕于把兰州百合产业培育成兰州农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来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壮大百合特色产业,培育兰州百合品牌,抓好产销对接,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为兰州百合业发展成为“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生态现代化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提供保障。

(二)种植区位分析

百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榆中百合则属于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中的人工栽培品种,其适应性广、抗逆行强、喜温凉湿润气候,榆中县境内最高海拔3670米,最低海拔1480米,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1500-2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5.9-8.1℃之间,平均为6.7℃,年降雨量在310-51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时数2667小时,≥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1200-3200℃之间,太阳辐射量为130.57千卡/平方厘米,干燥度为1.5-3.5,昼夜温差在8-20度之间,气候凉爽、土地有机含量丰富且耕种性良好,满足百合种植的条件。

二、兰州市榆中县百合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榆中县百合产业的种植现状

首先从种植的面积来看,榆中县种植百合的历史虽然较长,但形成较大规模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 -2014年底,这期间百合总面积一直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直到2014年底面积达到了8637亩,年产值达到了7423.14吨。

然后从种植区域来看,榆中县的百合生产区主要以川西六乡和青城镇为主, 并已逐步向川东地区和南部二阴山区拓展延伸。近年来由于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粮田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百合的种植面积得到不足保障。

(二)榆中县百合产业的销售状况

榆中县已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良好的产品交易环境和销售市场。据统计, 95%的百合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其中20%转口到香港、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但可看出百合以大城市的销售为主要的目标市场,中小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限,国际市场还待开发。

(三)榆中县百合产业的销售渠道

榆中县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使得百合已形成了以各个层次的产地批发商为龙头、外地批发市场为终端、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百合营销模式,即:农户基地-本地批发市场-外地批发市场;农户基地-本地小商贩-外地大商贩-外地批发市场;其中第一种渠道占主导地位,通过这一渠道销售的占总量的60%;在本地批发市场起着龙头的作用。其次是第二种渠道,这一渠道也占比较大的份额,2013年通过这个渠道销售的占总产量的30%;而最后一个销售渠道销售量仅占百合销售总量的10%

()榆中县百合生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百合的经济效益好,市场上百合价格为20 35/kg ,真空包装的鲜百合价格为70 110/kg。农民的母籽成本为3. 00 万~ 3. 75 万元/h m23 年后收获,产值32. 056. 0万元/hm2 ,扣除成本(5000/h m2 ) ,每年收入可达9.25万~ 17.25万元/hm2。由此看,来百合的经济效益还是较为可观的。

三、榆中百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单独生产分散经营; 缺乏的科学技术的支撑的问题。

榆中县种植百合处于分散生产的状态,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导致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使百合球种品质退化现象极为突出,导致了百合品质的下降。很难形成大的规模效应,使农户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二)销售过程中存在营销组织功能不全,销售流通的链条过长的问题。

不能有效的解决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区域结构不均衡。目前在交易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上还存在问题,使销售的效率和辐射范围不尽人意,百合销售仅局限在大城市,小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很小。并且百合销售环节冗长,使物流费高昂,增加销售成本;影响了百合的外销。

(三)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百合的品牌意识滞后

随着百合的品牌销售的普遍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榆中百合目前加工企业的数量较多,没有规范的管理,并且有些小商户还不断的变换品牌,百合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百合的市场信誉。

(四)百合流通加工中存在是百合加工技术水平落后,企业经营规模小的问题。

现有的百合加工点大多数以农户为单位, 技术落后,以人工为主要加工形式。导致深加工滞后,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使得符合高层次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基本空白。

(五)百合产业建设过程中资金融通的问题:

首先是金融投入的供需不均衡,在农业市场中金融供给不足制约了百合种植产业的发展。百合种值如按产业化标准种植,农民自筹约为10%,其资金缺口仍较大,制约了百合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其次是贷款利率偏高影响百合种植效益,甘肃省有的涉农金融机构贷款月息较高,远超其他的利率。贷款利率的高水平很大程度影响农民对百合的资金投入, 同时也降低了百合种植效益。

最后农业保险滞后致使农业生产风险突出,农业经济“靠天吃饭”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百合产业在受到意外损失时,风险承担者只能是个人,风险没有分散。

四、榆中县百合产业集约化调整

(一)推行公司(协会)+科技+农户+基地+市场+品牌”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百合作为一种商品,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所以要求百合产业的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并且还要扩大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规模,百合种植户按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监管,走向集团化经营。并提供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环节有效的结合和运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二)有效利用农业科技,建立优质种球繁育基地,解决产品退化问题

保证所种植百合的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需建立产品适宜种植基地,引进百合的种植技术。还需引进种球培育的人才,开展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让优质种球成为现实。同时也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用科学方法种植,从而解决问题。

(三)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品质稳定,服务到位,客户优先的经营方略

要实现百合业的品牌与农业结合的目标,形成产业链,并将其建立成为强势品牌以创造品牌价值。首先要保证百合产品质量的优质,树立品牌形象;其次百合的包装要创新,多样化。最后做好媒体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优化生产环节,延长百合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百合生产要素的利用,调整了百合产业结构。让百合产业在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实行专业分工、实现规模经济、生产深化加工和配套服务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竞争。

(五)有效利用国家金融扶持政策,加大政府部门扶持力度

    首先合理的运用国家的金融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扩宽融资渠道。其次对农户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其成为本公司股东。最后增加财政支出。继续加大百合产业科研资金的投入扶持,改善百合生产科研条件。建立完善的百合生产、销售的检测体系,将政策化和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百合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政府与百合产业的共赢。

六、榆中百合产业的预期

榆中县百合产业的可采用以上五项举措,以满足集约化的“三高”要求,实现改变传统的封闭经营局面,转为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原始农村资金模式,融合金融、企业及农户自身力量共同推进农村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变农民的就业结构,减少失业及留守老人比例;改变陈旧的服务模式,做到种子种植、百合销售、附加值生产等一系列都有高效率的服务和形成品牌效应的目标。从而推动榆中百合产业的发展,达到农户和政府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信胜,赵惠强,王金元.自律·组织化·品牌战略———兰州百合业健康发展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4(4):13- 15.

[2]王生林,王明霞.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1):82- 87,91.

[3]盛国成,张俊科,盛哲.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温室园艺,2009(9)59- 60.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8- 9.

[5]樊元,秦燕.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区域品牌战略[J].开发研究,2006,122(1):14- 17.

[6]佘国珍,赵建兴,高娃.百合的栽培及病害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1):41- 42.

[7]李伟绮,林玉红,孙建好,.兰州百合优势种植区百合经济效益[J].北方园艺,20124

[8]刘静.兰州百合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839- 842.

[9]张晓东.推进兰州百合产业化的思考[J].农业机械,2009(9):59

[10]梁旭东.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1):17- 18.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