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中原经济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2015-06-01 20:5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任伟 河南农业大学

项目内容:本研究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动态演进的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编号:2014-GH-383

摘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支撑,而区域金融结构与信用建设关系密切。中原经济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还存在区域性质的组织框架缺乏、信用监管缺位、信用缺失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金融的发展。应该从构建区域性的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加强信用建设、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信用奖惩机制和加强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入手,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信用体系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18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地市3县区,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位列全国第四,发展前景广阔。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支撑,但目前中原经济区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区域金融的发展,使得现有金融需求与既存金融服务体系不相匹配,许多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中原经济区信用体系建设状况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框架基本形成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框架已经基本形成。20115月国务院发文《关于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级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的批复》中,确定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联合作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相关部委为成员单位。同时中原经济区内各省市也展开了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实践工作,并成立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本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落实了工作责任。

(二)信用意识不断提高

1.中原经济区城市商业信用环境现状

从信用体系的层级来看,可分为社会信用体系、区域信用体系和城市信用体系三级,其中城市信用体系是基础,区域内城市信用环境状况可以反映出区域信用体系的建设效果。2013年中原经济区多数城市信用状况表现不佳。郑州在各省会城市排名中位列末位。其他28个地级市中,有14城市排名在200之后,其中河南省有12个;前100排名中,仅有5个城市,而河南仅占1席。

在各分项指标中,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排名表现最好,前100名中有15城市,河南占据9席。而诚信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排名均较为靠后,前100名中仅有5个城市,而200名后的排名中,则有15个,其中河南有10地市。

2.中原经济区金融信用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区域内已经形成三大信用数据体系,即金融数据体系、商业信用数据体系和政府监管信用数据体系。在金融领域,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个人及企业征信数据库,囊括了个人和企业的基础信息、信用卡信息、财务及信贷信息;证监会建立了证券期货行业诚信数据库、证券期货行业高管人员数据库和保荐信用监管体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数据库,对不同经济主体实施分类监管。同时在其他领域,各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对企业建立了各类信用档案。截止到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已为河南省自然人建立4554万份信用档案,其中为农户建立616万份,同时,为全省中小企业建立9.7万份信用档案。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意识不断增强,行业自律能力提高,金融业整体诚信度普遍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对于社会信用服务机构,2011年国务院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结束了多头无序监管局面,同时,地方政府积极进行行业年度考评工作,极大的促进了其健康发展。

在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提高其信用管理水平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9月份,河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社会公众可以无条件在互联网端口上查询任何一家在豫企业信用状况,有效的提高了企业自我信用管理意识。CEI来看,2012年河南省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综合得分全国排名17位。2013年经济区29地市中有15城市排在全国100名之列。

20133月份以来,山东、河北、安徽和河南四省相继开通了个人信用网上查询业务,使得个人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个人信用状况,个人信用维护意识得到加强。

(三)信用奖惩机制逐步健全

失信惩罚机制是打击经济上失信行为的社会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失信主体实施打击,让其无法方便的生活在社会中,对于诚实守信者,适当条件下给予奖励。当前,在信用奖惩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使得金融授信机构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使得不符合条件的主体拒之于授信门槛之外2014年河南开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不但可让让交易主体方便的查询到企业的信用状况,同时,系统执行年度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公司在其上公布年度报告和即时信息,以便得到全社会的监督,使失信企业得到了惩罚,有效的遏制了企业失信行为。部分地区开展了“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定期公布红名单和黑名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同时,区域内积极开展年度企业信用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并进行公示,对守信企业起到了奖励作用。2011年,在全省省辖市和56个县法院成立了金融审判庭,增强了失信惩戒执行力度。

三、河南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区域性质的组织框架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上日程,经济区内的各省市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基于此,应该积极探索开展跨地区的合作,建设区域性信用示范区。然而,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统一与协调。

(二)信用监管缺位

长期以来,监管层面更注重对金融机构的安全发展,而对其信用监管不足,消费者利益保护缺乏。如银行业方面,目前依然有部分机构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定价和收费,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其信用水平受到质疑。部门机构内部内控机制不健全,非法揽储等事件鲜有发生。保险方面,保险人信息披露缺乏,保险人欺骗投保人,不及时履行赔偿支付义务,恶意竞争等行为损害了保险人的信用形象。

(三)信用缺失严重

虽然金融信用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但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社会主体信用意识淡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地区金融机构出现非法揽储等扰乱金融秩序事件。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监管之外,风险较高,一些地区出现了非法集资等金融诈骗案件,如安阳的鸿大畜牧,许昌的百川担保事件等。企业、个人通过提交虚假材料获得贷款、利用虚假票据进行贴现等行为时有发生,恶意欠债、不及时还贷层出不穷。

(四)信用信息平台缺乏整合,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加强

目前信用数据系统还没有接入小微贷款公司,小微贷款公司无法直接获取数据库的使用权,同时也不能将自身所积累的信贷数据上报数据库。而小微企业和数据库二者相互需要。同时,小微贷款公司也需要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进行共享,以便提高机构核实受信主体提资料真实性工作效率,有效的防控信贷风险。同时,在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中,保险、证券、外汇和银行等数据割裂,相互之间共享有限。

(五)信用服务市场尚未形成

目前需要进行信用评估的企业少,需求量有限。近几年,企业发债规模在不断扩大,2011年为265亿元,2012年为381亿元,2013年为860亿元,但评级公司多为交易商协会认定的大型评级机构,区域内评级机构难以触及。同时评估产品销量惨淡,不能形成收入,机构入不敷出,难以维继。

(六)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信用交易量逐年增多,经营风险也日趋复杂,这样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相关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缺乏,虽然在政府的倡导之下,已经举办多期信用管理相关培训工作,但整个社会的信用管理人才不能满足信用体系建设的庞大需要。据教育部公开数据,目前中原经济区内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两所——山东财经大学和太原师范学院。同时,一部分信管专业学生选择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选择信用管理相关岗位的人不足,导致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输出入不匹配。

四、完善中原经济区信用体系建设措施

(一)构建区域性的信用体系建设组织

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始了跨区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比如“长三角”信用体系,“泛珠三角”体用体系建设等。因此,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构建区域性的信用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那么首先就是要解决区域性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问题。自然这个组织应该由河南省发改委及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牵头,积极沟通协调,共同推进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跨区域的失信惩戒、守信奖励联动机制,优化区域信用环境。

(二)加强金融业内信用建设

1.提高金融机构内部信用风险管控水平

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经营管理水平,是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内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内部控制,以防范风险为中心。二是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高管控水平。三是加强内部人员信用管理,防止人为操作风险。四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诚信形象。

2.提高金融行业信用监管水平

一是发挥行业自律监管功能。市场自身的监管才是最有效的监管,市场自身监管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其自身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完善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有效发挥自律性组织对监管的补充作用,填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空白。二是建立金融企业资信评级制度。。资信评级制度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金融企业也建立自己的行业资信评级制度。通过构建行业资信评级制度和指标体系,定期向市场公布评级结果,有助于投资主体掌握金融机构信用状况,同时也利于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三)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的共享,可以更好的优化金融机构的授信模型,使金融机构能够充分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全面把控信用风险。做到信息共享,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积极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的覆盖范围,提升系统对外服务水平。二是推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继续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系统的链接,推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三是应该建立健全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网络及区域性小微企业信用记录。。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信用奖惩机制

通过立法方式,加大对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内幕交易、制售假保单等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一是立法确保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立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失信行为其受到的惩戒不仅限于金融授信方面,还应积极联合其他部门及行业,让其在投资、外出、移民、社交等各个领域受到约束。

(五)加强信用管理人才培养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有全球视角、长远打算,要加快对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深入探索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科研的有效互动,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

1.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研究。

2.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推广信用管理职业资格培训,培养信用管理专业化队伍。促进和加强信用从业人员、信用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培训,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海峰、贾宪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105

[2]计承江,从国家层面出台中原经济区金融扶持政策[J],中国金融,201206

[3]吴晶妹,三维信用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