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的文化体系建构

2015-07-12 23:0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刘潇 段晓峰 韦丽丽 河北保定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

2015年保定市委党校系统科研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506

摘要: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及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京津冀文化体系的构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凭其地缘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存在文化融合和构建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主动构建难题。突破瓶颈,进而建立新的文化机制是破解此项难题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建构;协同发展;创新;

文化是一个地区软实力重要体现方式,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的文化产业在区域竞争中处于重要地位。未来竞争不仅仅是国家间的竞争,更是区域间的竞争,而文化间的差异是区域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深层次上分析,文化在区域整合上起着粘合和推动功效。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实现区域可持续性的协同发展,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京津冀区域文化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提升文化竞争力,整合区域文化产业,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盾,更能提升区域凝聚力,扩大京津冀地区影响力。

一、新形势下京津冀文化的融合及文化体系建构的重要性

京津冀地区山水相依,地域广阔,自古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界之处,因而为多民族文化融合沉淀之地,且呈现出包容性强等特色,这使得京津冀地区文化具有同源性。

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融合在京津冀地区尤为明显,自炎黄战蚩尤的历史传说古迹,到一次次华夏族与游牧民族或战或和的冲突,使京津冀文化呈现出大气磅礴、诚义果敢、质朴淳厚、不尚浮华、悲悯隐忍、重土安迁等特质。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华夏族和少数民族交界之处,政权更迭频繁。而战争也是一种融合的表现形式,在华夏族文化强大的吸引力下,民族和文化融合趋势并未随战乱和冲突削弱,反而使京津冀文化呈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同时,游牧民族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京津冀文化时时得到更新,并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包容和忍让等特质促使京津冀文化较其他区域显示出更多的和谐。这种和合文化不仅停留在地域文化之上,还体现在个体内在与自然和合。由内在身心平衡到追求节俭,使自然平衡,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京津冀文化既同源,又呈现出异质性。自上古时期便有表现在燕文化与赵文化共存且又有种种差异,而冀文化的提出和探讨是基于燕文化和赵文化基础之上的重新构建,通过对文化的整合,进而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以期打破藩篱,促进京津冀文化体系的建构。

新形势下京津冀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除了保持原有的包容性外,京津冀文化展现出更大开放性。这便要求构建文化体系需要根据新时期文化特色采用新方法和手段。当前政治文明极大发展,民众治理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觉醒,政府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因而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既要依靠政府合理的权威性规划作为,也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如企业、高校等非政府组织和民众。京津冀地区文化主动构建为达成立共识,动员社会公众起到关键作用。而立足于传统京津冀文化对建构和整合新文化体系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也易于得到京津冀地区群众认可和支持。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很多因素,而且各因素间关系错综复杂。因而仅仅以行政手段实现产业转移,或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都是不切实际的行为。必须要以多角度规划,全方位入手协调,才能更好的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削减传统高能耗产业过程中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易于使民众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达成共识,有效协调发展中各要素,进而打造出京津冀独有的特色旗帜。

二、京津冀文化体系建构的困境

1、历史原因及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同源的文化体系因三个不同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受行政区域内部利益驱使,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统一规划难的现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北京、天津、河北各自为战,自我封闭的同时,城市结构趋同,导致相互间竞争和资源浪费,良性互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北京和天津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较为优质的文化市场,河北文化需求虽大,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的限制,文化消费水平始终不高。三地文化产业尚停留在地方化层面,同质化的发展策略和思路导致恶性竞争的存在,不能充分交流和利用共享资源,重复建设更导致了资金和人才的浪费。

2、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差,环境恶化等物质层面阻力大。两市一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差大,经济产业结构又趋同,互补性不足,亦缺乏反哺通道。与此同时,各地又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对产业析出等问题存在争议。而中心城市北京虹吸效应导致优质资源单向流动,区域内阶梯落差较大,没有发挥出带动作用,使得河北地区成为文化洼地,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析出部分文化产业和科研机构困难重重。河北地区除了自身发展外,还长期肩负以优势自然资源支援京津发展的现象,进而加剧了环境恶化。贫困与生态问题交织,稀缺资源短缺必然加剧冲突,如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出现短板现象,而这种冲突也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上,同时支持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

3、社会认知的落差导致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三地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水平不同,对教育、医疗等投入不同,生活水平和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导致人力资源素质和民众心理存在较大落差,易于产生意识形态的冲突,且不利于文化整合。且三地文化消费观念也存在差异,河北地区整体文化消费观较低。

4、区域政策政出多门,协调机制体系不健全。各区域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制定政策,不可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决策形成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可操作措施少。而对于恶性竞争行为和扯皮纷争行为缺乏协调,对政策落实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缺乏统筹和后期支持使得不少优秀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和开发利用,难以发挥出地方文化特色和整体文化优势。

三、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机制

当前区域发展理论多样,但文化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突破口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文化协同发展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简单依靠行政手段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必须着眼于整体发展战略,旨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1、企业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创新中的关键环节,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来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能促使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吸引企业更大的支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资金支持是河北发展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加大京津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人才及技术合作和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破除行政藩篱和狭隘的观念,推进知识和技术跨城市转移,才能更好实现产业和职能机构转移。而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受益方,企业才会更积极增加智力投资,投入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促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制定相应的人才流动政策,引导各层次劳动力有序流动。文化产业建构及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人才,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文化体系建构处在低层次复制,毫无竞争力可言。相较而言,北京和天津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但劳动力数量远远少于河北。加强政府引导作用,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实现良性互动机制。尤其河北地区,要加大引进人才优惠措施,并重视基础人才的培育,既要注重引进承接京津文化产业的人才,又要培育并向京津地区输送所需人力资源。

3、协同发展并不意味着“平等发展”,打破划地为界的想法,减少同质性竞争是十分重要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突出各地特色,从而达到互利共生。如从文化资源保有度看,河北地区保定等地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张家口等地则自然资源颇具特色。仅从旅游业角度看这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文化产业整体而言远远不够,各个历史时代文化、休闲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相较江浙一带广泛旅游合作,京津冀跨城市著名景点之间联系薄弱,可以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强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还可把旅游与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建设结合起来。在提倡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维护和妥善利用,避免贪图眼前利益炮制虚假历史文化,或是重复建设一些低端文化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创意文化。

此外,京津冀作为整体进行文化资源整合,要找准自身定位,依托浓厚历史底蕴,寻求创新,在加强与其他区域合作交流的同时,突出自己特色,独树一帜。更要利用环渤海圈与日韩交流便利的条件,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开拓文化视角,有利于自身创新。

对京津冀文化体系主动建构有利于使具有不同空间结构和功能主体的城市间消除壁垒,从意识形态层面达到和谐,产生凝聚力,达到互惠共利、相互依存的区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宝林:《京津冀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略论》,《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

[2]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

[3]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年第3

[4]刘潇、黄玥、葛若凡:《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9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