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代工企业并购策略与发展布局研究

2022-06-30 17:1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鸿海并购夏普为例

周冉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201642日,代工企业界巨头鸿海集团与日本夏普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并购签约仪式,正式将夏普并入鸿海集团子公司。此次跨国并购案是日本大型机电企业首次吸收外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本文将梳理相关资料,对鸿海并购夏普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其未来的经营发展布局策略,进而为我国代工企业并购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代工企业;鸿海集团;夏普株式会社;企业并购

一、引言

企业并购是一个概括性集合名词,包含数种不同的法律行为,各种并购行为在商业上,经济上及法律上所产生的效果亦不相同。在商业管理实务上泛指企业为扩张其组织规模或营运能力,以追求外部成长为目的来进行各种组织再造。简单的来说,企业间的并购就是公司之间的合并、收购及分解的行为,包含各种形式的公司合并、资产转移、股份取得、商业合作等方式的公司间商业活动。鸿海并购夏普就是属于企业并购的范畴,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资本积累和集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企业并购是资本集中之必然要求,也是得以实现之主要形式之一。观及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在激烈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压力下,企业间进行并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除了通过并购保持竞争优势外,并购整合还可以弥补企业原有产品线的不足,进入新市场。

201942日,耗时四年的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鸿海以3888亿日元入主夏普,本文接下来将从并购动因、并购策略以及并购后的发展布局三个方面来研究鸿海并购夏普这一跨国并购案。

二、并购动因分析

夏普创始于1912年,前身为“早川电机工业”,由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小金属加工厂发展而来。它的创始人是早川德次,其经营策略是“制造被别人模仿的产品”,因此,整个夏普的风气是充满独创性的商品研发。此种风气使得夏普源源不断的退出各种独创性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25年上市的“夏普”牌晶体收音机。以制造独创性商品为首要经营策略,使得夏普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成长为跨国大型企业。

第一代社长早川德次的经营哲学是挑战创造性的商品研发,于是夏普管理层在1961年就设立了中央研究所,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62年,夏普制造出第一台微波炉。1964年开始了电子计算器的业务,1987年左右开发出了具备汉化功能的电子辞典(简称PDA),1992年发布了Viewcam家用摄影机。这种敢为人先的新品研发精神使得夏普在20世纪快速扩张,但是同时也埋下了后期财务大幅亏损的隐患。

虽然夏普的这种可贵的独创研发精神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研制新产品需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并不是所有研究成果都可以成功量产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夏普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在全球遥遥领先的液晶技术上,但研发活动进展迟缓,导致业绩持续亏损。这种财务上的逐渐亏损并没有引起夏普管理层的注意,反而继续埋头于研究。尽管夏普近些年研发出了许多傲人的独创性产品,但是却没能摆脱财务上的困境。在20112014年这四个年度,夏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截至20153月,预计将出现300亿日元巨额亏损。其财务数据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液晶面板的战略决策失误。在与JDI等公司争夺小米公司的手机液晶屏幕订单时陷入苦战,大打价格战导致利润下降。同时,夏普曾经预测将扩大的平板电脑液晶面板市场也未如预期一样增长。其次,在液晶电视领域,夏普误判了市场动向,在美国市场走机海战术,但是机海战术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再次,在日本本土国内的超高清4K电视的商品化进展缓慢,其在白色家电等领域未能创造出畅销商品。种种因素导致夏普近年来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虽然夏普公司由于上文所提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巨额亏损,但是其液晶面板制造技术却是被业界同行高度认可的。尤其是夏普的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简称IGZO)技术,更是业界领先。此项技术将会大幅提高手机OLED液晶面板的高精细度和性能,被各大手机厂商所采用,也成为了兵家必争用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此项技术在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眼里,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鸿海转型成功的性命攸关的转折点。2015年开始,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的苹果首度在其新产品上采用了IGZO技术,而夏普是在IGZO技术上量产经验及产品质量上最好的厂商,可想而知,它将成为苹果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并购了夏普,鸿海便可以坐稳苹果供应链的地位。拿下了苹果的订单,鸿海每年便可以从中获取稳定并且客观的利润。

除此之外,由于制作液晶面板的大部分核心专利仍然掌握在夏普手上,通过并购夏普不仅可以节省鸿海在液晶面板产业的投资,也可以用这项新技术来争取来年的订单。虽然鸿海是手机代工产业的巨头,但是从2011年开始,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便开始放缓,如下图所示。随着代工领域厂商数量的不断增加,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体现在代工价格的不断压低以及对甲方订单争夺的激烈性不断增加。鸿海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依靠原来的代工模式肯定是走不通的。它急需完成从OEM厂商到ODM厂商的转变。通过并购夏普,鸿海可以掌握液晶面板生产相关的尖端技术,从而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液晶面板产业领域中获取一席之地。

代工企业并购策略与发展布局研究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库

其次,鸿海并购夏普的意愿也是出于经营成本的综合考虑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因为并购夏普可以节省鸿海旗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的专利费。鸿海旗下企业中生产液晶面板的是群创和深超。深超是鸿海和深圳国资委合资创办的企业,而群创则是原台湾群创与奇美光电合并的面板厂,其合并之后的生产规模可以达到世界第三。由于夏普为液晶面板的发明人,所以手上有很多相关的技术专利。根据群创的财报,群创每季都需支付庞大的专利授权费(90亿台币/季度)给夏普,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而如果鸿海并购夏普成功的话,这笔专利授权费是可以节省下来的。群创则可以把这笔专利授权费用于扩大再生产等用途,更好的进行创收。

三、并购过程及策略分析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整理出了鸿海并购夏普的整个过程,并将这四年间双方围绕并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以表格形式体现如下:

鸿海并购夏普事件概要

时间

事件概要

2011/6

夏普前会长町田胜彦与鸿海方面接触,提出合作想法

2012/3

鸿海公告将以669亿日元购入夏普9.98%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2012/4

鸿海得知夏普有巨额亏损,要求对夏普进行调查

2012/6

郭台铭以个人入股堺工厂,一年后堺工厂转亏为盈

2012/8

夏普想要鸿海以市价购入夏普9.9%的股权,但是鸿海要求对入股价格重新进行商议,双方僵持不下,关系降到冰点

2013/5

夏普方面表示,鸿海与夏普谈判已经破裂

2014/6

郭台铭接受采访时表示,夏普方面不诚实是导致双方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

2015/3

郭台铭再度释放出投资意愿,鸿海方面表示:投资夏普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参与日常经营。但夏普方面回应说没有接到鸿海方面正式重启谈判的通知

2015/6

鸿海方面表示,鸿海愿意与夏普方面重启谈判

2015/7

夏普社长高桥三指出,考虑拆分液晶面板事业部或是和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2015/8

夏普计划拆分液晶面板事业部,并和JDI鸿海同时进行接触

2015/9

外界指鸿海已向夏普提出收购要约,计划收购夏普面板事业部,苹果将一同投资

2015/10

INCJ拟向夏普投资并参与经营,目的是防止夏普的液晶面板技术流出国外

2015/12

郭台铭公开表示,给他两年时间就可以使夏普亏损的局面扭转,第三年开始盈利

2016/1

鸿海为抢购夏普,将出资额提升至7000亿日元。郭台铭亲赴日本游说夏普管理层接受鸿海的并购案

2016/2/4

夏普董事会决定接受鸿海以约4890亿日元入股夏普65.86%,夏普股价随即升高

2016/2/24

鸿海得知夏普有一份高达3500亿日元的负债,并购签约暂缓

2016/3/25

鸿海与夏普达成共识,鸿海将减资1000亿日元,以约389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夏普,并由鸿海支付夏普1000亿日元的保证金

2016/3/30

双方董事会决议,两家公司将在42日举行收购签约仪式

2016/4/2

完成收购合约签署,并由鸿海与夏普联合召开记者发布会,跨国并购案正式落幕

数据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在整个并购过程中,郭台铭表现的志在必得,但在并购策略的运用上,他以退为进,使夏普形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郭台铭的并购主要分为以下五步:

1.2012年,尽管鸿海宣布将以669亿日元收购夏普9.98%的股权,但由于夏普的巨额亏损,该计划被推迟。此时,夏普2011年至2012年的净亏损高达9213亿日元,急需鸿海的注资。因此,卖方急而买方不急,这给夏普的董事会带来了压力。

2.郭台铭趁夏普旗下专门生产苹果零部件的堺工厂运营亏损甚至陷入停工等不利局面时,以个人名义入股了堺工厂,并成功的在一年后使堺工厂转亏为盈。这一动作成功的向业界释放出一个信号:鸿海如果并购夏普成功,将从根本上改变夏普,让夏普变成赚钱的企业。这一举动亦强化了未来入主夏普的正当性与可被接受性。

3.堺工厂扭亏为盈后,郭台铭进一步改善了员工福利,这与夏普内部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了夏普员工都想在堺工厂工作的氛围。此外,在媒体的帮助下,郭台铭还释放了主动赴日洽谈并购的诚意,并不时强调,如果鸿海向夏普注资,其经营手段将使夏普整个企业扭亏为盈。

4.由于夏普的巨额亏损给其董事会成员造成了沉重的压力,郭台铭一方面释放了收购夏普的诚意,另一方面掌握了夏普董事会成员的企图,分别进行游说和沟通,并承诺将会买下董事会中债权银行及官民基金的股权,以此为董事会成员解套。

5.击败所有竞争对手后,鸿海成为唯一收购夏普的买家。最初,夏普同意以约489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夏普65.86%的股权,但在合同签署前夕,夏普抛出了或有负债风险,给鸿海提供了讨价还价的机会。最后,鸿海以2888亿日元购买了夏普的普通股,以1000亿日元购买了夏普的特别股,总共花费了3888亿日元,获得了夏普66%的股权。

除了采取以上策略之外,鸿海之所以能成功并购夏普,郭台铭还进一步采取了以下并购策略:

1.高并购价击退竞争对手

INCJ提出将给夏普3000亿日元资金援助后,郭台铭随机提高了收购价格,迫使INCJ退出了竞争。此举使夏普的管理层看到了债务到期后能按时偿还的希望,加大了鸿海成功并购夏普的概率。

2.收购债权银行手中的优先股,获取债权银行的支持

日本三菱东京银行及瑞穗银行均为夏普的债权银行,夏普与日俱下的经营状况和不断下跌的股价会使这俩家银行面临亏损的风险。鸿海承诺优先购买这俩家银行手中的优先股,无异于把两家银行手中的烫手山芋接了过来,此举也使得这俩家银行支持鸿海的并购案。

3.承诺并购后不会大幅裁员,稳定夏普原职工情绪

此举会使得夏普的日籍员工的顾虑情绪消除,有利于并购的顺利实现。

4.并购后不会大幅介入日常经营事务

鸿海管理层在并购前公开宣布,在合并后不会积极干预夏普的日常运营,其原有管理层将留任,鸿海将尊重夏普及其附属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自主权。

5.公开保证夏普的专利技术不外流

之前日本政府和民众反对鸿海并购夏普,主要是担心这起跨国并购案如果成功,夏普专属的液晶面板专利技术会外流。郭台铭此举消除了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顾虑。

以郭台铭为首的鸿海管理层正是运用了以上的并购策略,才成功促成了这起跨国并购案,正式使夏普这个“百年企业”成为其旗下子公司。

四、鸿海并购夏普后的发展布局

由于液晶显示屏是电子产品必不可少的部件,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工业产品都离不开液晶显示屏的供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掌握了液晶面板技术,谁就可以稳居电子产品产业链的上游。因此,鸿海成功并购夏普后,企业外部的发展布局方向主要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面板定价权,稳住苹果订单

由于苹果是鸿海最重要的客户和主要的收入来源,结合夏普的面板技术,苹果可以牢牢占据苹果供应链企业的地位。之前代工苹果产品,由于面板等关键零件被三星和夏普卡脖子,鸿海在面板成本方面毫无议价权,导致只能靠人力优势来获取微薄利润。而在并购夏普之后,鸿海就可以掌握面板议价权,进而降低电子产品的代工生产成本,为公司增收创利。

(二)业务可转向更多元化且高价值的电子零件生产

鸿海一直寻求在代工之外将业务多元化,脱掉代工厂的标签。夏普的面板技术可以帮助鸿海切入屏幕制造领域,降低对代工业务的依赖。

(三)使用夏普的品牌

鸿海旗下没有产品品牌,因此始终在寻找提升其品牌价值的另一种途径。夏普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被称为“液晶面板之父”。鸿海若能将夏普扭亏为盈,夏普的品牌就能为鸿海所用,发挥更大的价值。

(四)通过夏普的技术基础来攻关AMOLED技术

要想生产AMOLED面板,必须先掌握LTPS(低温多晶矽)技术。三星和LG是目前AMOLED液晶显示屏的主要供应商,而AMOLED是目前手机屏幕的重要发展趋势,苹果三星及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其最高端的旗舰机上使用了此类型屏幕。鸿海旗下的群创光电就是因为缺乏技术专利而无法与LG、三星等厂商抗衡,而在鸿海收购夏普后,可以通过其技术优势来带动鸿海旗下其他液晶面板厂商,组成产业集群,来抗衡三星、LG等韩国面板厂商。

除此之外,鸿海并购夏普成功对此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互通也大有裨益。夏普在被并购之前巨额亏损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用工和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在被鸿海并购之后,夏普可以通过加速业务合作、技术交流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进而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另外,鸿海的资金优势也可以使得夏普的新产品的投资周期变快,从而使得新技术商品化量产的速度更快。众所周知,如今液晶面板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厂家为了促进销量大打价格战,而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高。如果运用新技术的产品能快速进行量产,将大幅提升厂家的利润,周而复始会使企业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中。

五、结语

随着代工企业的相继出现以及人工成本的逐渐上升,代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会使得大量OEM厂商转型到OBM厂商。只有企业转型,才能摆脱代工企业利润微薄的困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鸿海并购夏普后在很大程度上将促使鸿海完成从OEM厂商到OBM厂商的转变,也能帮助改善鸿海以往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血汗工厂的形象。此案例作为代工企业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代工企业要想顺利实现转型,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长期技术沉淀和拥有一个消费者口中长期认可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并购是快速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因为并购后企业双方属于母子关系,母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技术优势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子公司也可以借助母公司的人力和资金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相信更多的中国代工企业可以像鸿海一样通过并购走出去,通过并购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若岩.鸿海集团8亿美元入股夏普 郭台铭用日本技术升级代工链[J].IT时代周刊,2012(09):50-51.

[2]赖雅琼,吴光辉.外部视野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日本媒体的评价为中心[J].现代商业,2017(03):63-65.

[3]张锐.日本经济:多重压力下的煎熬[J].经济导刊,2008(06):32-34.

[4]杨桂菊.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基于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0(06):132-142.

[5]龚峰,曾爱玲.我国代工企业的功能升级:基于模块化的二重性.管理世界,2016(01):184-18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